程為平 ,季 超,馬振旺,劉雨芙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2.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一醫(yī)院,內蒙古滿洲里021400)
關元穴又名丹田,《難經(jīng)·66難》載:“臍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北狙槿松黹]藏精氣,始受元氣之所,即一身太極與消息之地?!夺t(yī)經(jīng)理解》認為關元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也”。針刺關元穴如果手法過重、選用的針具過粗、過度深刺可刺破腹腔,引起腹膜炎或腹腔膿腫等腹腔感染的風險[1]。筆者應用MRI三維技術,在活體上測量關元穴理想的進針深度及安全角度,較以往采用尸體進行研究更具臨床意義[2],以期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安全針刺的參考數(shù)據(jù),提高針刺治療效果,避免針刺意外。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健康成年志愿者20人,男女各10人,年齡25~29歲,平均年齡(27.10±1.17)歲,測量其體重、身高,按照 BMI指數(shù) =體重(kg)/身高2(m2)的標準納入研究對象(18~22.9)。
MRI(GESigna3.0T)、游標卡尺、軟尺、體重秤、維生素E丸、醫(yī)用透明膠帶。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 -2006)的取穴標準[3]進行取穴定位,即研究對象取平臥位,關元穴(RN4)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并在所取穴位處用紅色進行標記,用醫(yī)用膠帶將維生素E固定于標記的關元穴。
受試者用消毒干棉球塞緊外耳道,平臥于MRI檢查床上,用固定帶適當固定腹部,并囑其保持平穩(wěn)呼吸、靜止不動。使用Gesigna3.0T超導永磁型磁共振機,以腹線圈接收信號(矩陣512×512,清晰度NEX4,視野38 ×28.5,層厚 5 mm,層間距 5.5 mm),采用 T1加權像,進行關元穴橫斷面、矢狀面掃描。
將已掃描的斷層切面分別進行處理,在掃描層面上模擬針刺方向,用線條標示出需觀察及測量的線段和角度,采用MRI電腦操作系統(tǒng)進行測量。標記點到腹腔的最短距離,為該穴到腹腔的危險針刺深度,此時的角度為該穴到腹腔的危險針刺角度(即受試者平臥位時,針尖與水平面的夾角)。
根據(jù)李亞東等[4]對危險穴位針刺安全深度和安全角度的研究觀點,改進危險穴位安全深度及角度的計算公式為:安全深度=危險深度×75%;安全角度≥危險角度+10°或安全角度≤危險平均角度-10°,得出針刺關元穴不同方向的安全深度和安全角度。
將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MRI T1軸位像上測量直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見表1。表1對針刺關元穴危險深度分男女進行統(tǒng)計 學分析,結果示男女間比較P>0.05,即男性與女性在直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上無差別。
表1 直刺關元穴危險深度(ˉ±s,單位:cm)
表1 直刺關元穴危險深度(ˉ±s,單位:cm)
組別 例數(shù) 危險深度男10 3.06 ±0.93女10 2.85 ±0.33總計20 2.95 ±0.67
在MRI T1矢狀位上測量斜刺(即針尖與水平面夾角45°時)關元穴的深度,見表2。表2對斜刺關元穴危險深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示男女間比較P>0.05,即男性與女性在向下斜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上無差別。
表2 向下斜刺45°關元穴的危險深度 (cm)
在MRI T1矢狀位上測量斜刺(即針尖與水平面夾角45°時)關元穴的危險深度見表3。表3中對向上斜刺關元穴危險深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示男女間比較P>0.05,即男性與女性在向上斜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上無差別。
表3 向上斜刺45°關元穴的危險深度 (cm)
依據(jù)安全深度參考公式:安全深度≤危險深度×75%計算。所得出的研究結果見表4。表4中對關元穴針刺安全深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間比較P>0.05,即男性與女性在直刺、向下斜刺、向上斜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上無差別。
表4 關元穴針刺安全深度 (cm)
將直刺男女關元穴的危險深度分別與身高、體重、BMI指數(shù)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可見表5。表5提示男女直刺危險深度與身高、體重、BMI指數(shù)無相關性。
表5 男女直刺危險深度與身高、體重、BMI指數(shù)的關系
關元穴位于人體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操作:直刺1.2寸,需排尿后針刺。孕婦慎用[5]。曾有報道在尿潴留、膀胱結核或腫瘤針刺時亦容易刺傷膀胱,輕者僅下腹部不適、鏡下血尿,重者下腹疼痛、腹脹、腹肌緊張[6]。也有學者[7]指出火針關元穴出現(xiàn)全腹疼痛劇烈,有腹水及休克現(xiàn)象,致腸穿孔。臨床針刺本穴根據(jù)辨證亦會采用迎隨補瀉的手法。由于臍周主要臟器是小腸,向下是膀胱,故考慮到臨床的實際操作,本研究將斜刺角度固定在45°,在此基礎上對關元的針刺深度進行研究,以防止針刺過深刺到膀胱和引起腹腔感染。研究顯示:直刺、斜刺關元穴時在性別、身高、體重方面無明顯相關性,男性直刺危險深度與BMI指數(shù)的回歸方程Y=4.975x+20.542,女性直刺危險深度與BMI指數(shù)的回歸方程 Y=5.053x+19.741,因此在針刺時無需考慮以上因素。由于本研究樣本數(shù)少,而且選擇年齡在25~29歲、BMI指數(shù)在18.0~22.9之間的健康志愿者,其他組別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研究是通過MRI三維成像在活體上進行的,與以往嚴振國等[2]采取的尸解研究有略微差別,本實驗直刺關元穴平均數(shù)值為(2.92±0.69)cm,而嚴氏對腹部17個常用穴位通過尸解進行研究,雖然未明確提出關元穴的危險深度,但研究了下腹部的曲骨穴及橫骨穴危險深度,平均數(shù)值為橫骨穴為(2.51±1.25)cm,曲骨穴為(2.51±1.21)cm,考慮到尸解研究組織有脫水的因素存在,所以采用MRI進行實驗較尸解和CT下研究數(shù)據(jù)更精確且更具可信度并能清晰顯示解剖結構,不易產(chǎn)生偽影,容易獲得進針距離和角度,為臨床操作提供安全的針刺方案。
[1] 王明義.腹部針灸引起嚴重后果2例報告[J].人民軍醫(yī),1986(6):61
[2] 嚴振國,張建華.腹部常用經(jīng)穴針刺深度研究[J].中國針灸,2001,21(2):83
[3] 腧穴名稱與定位[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10
[4] 李亞東,李健男,東紅艷,等.應用CT測量膀胱經(jīng)第1側線7穴進針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10):47
[5]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6
[6] 嚴振國.中醫(yī)應用腧穴解剖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163
[7] 李瑞.中國針灸科臨床禁忌手冊[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