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王偉明,于天源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
單純性肥胖癥是指無明顯內(nèi)分泌-代謝原因,且排除因水鈉潴留或肌肉發(fā)達等蛋白質增多諸因素引起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的一種疾患[1]。有研究顯示我國的肥胖率為5.6%,肥胖在城鄉(xiāng)各年齡段人群中均有發(fā)生[2]。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觀,也是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減肥、控制體重已成為患者和醫(y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穴位埋線作為針灸療法的延伸,治療本病的療效已被廣大醫(yī)患認可,又具有治療時間短、頻次低、易于接受的特點,故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然而,穴位埋線文獻在治療該病的選穴存在不同,本研究通過對穴位埋線治療單純型肥胖的文獻進行分析,擬探討穴位埋線治療該病的選穴規(guī)律。
檢索方法為計算機檢索。檢索范圍為中國生物醫(yī)學光盤數(shù)據(jù)庫(CBM,1979~2012年),中國知網(wǎng)(CNKI 1979~2012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VIP,1989~2012年),PUBMED(1966~2012年)。
1.2.1 中文文獻 定義單純肥胖癥的限制詞為Ⅰ肥胖;Ⅱ肥胖癥;Ⅲ單純性肥胖癥。定義干預方法的限制詞為Ⅰ埋線;Ⅱ穴位埋線。
1.2.2 英文文獻 定義單純肥胖癥的限制詞為Ⅰobesity;Ⅱsimple obesity。定義干預方法的限制詞為Ⅰcatgut implantation;Ⅱ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文獻類型涉及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研究文獻,文獻包括隨機對照試驗和臨床病例觀察。治療干預措施取穴位埋線。
文獻研究對象為符合單純性肥胖癥診斷標準的肥胖(排除產(chǎn)后肥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繼發(fā)性肥胖)。
文獻的干預措施取穴位埋線。
排除綜述文獻、理論探討、經(jīng)驗體會;排除穴位埋線配合針刺、電針、耳穴貼壓、拔罐、艾灸等其他中醫(yī)藥療法文獻;排除動物實驗、機理研究文獻。
對入選的文獻所涉及單純性肥胖的辨證特點、選穴、歸經(jīng)進行總結,建立EXCEL表格統(tǒng)計分析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辨證特點、選穴、歸經(jīng)的分布情況。
通過電子檢索,在CNKI、VIP、CBM上以單純性肥胖癥為檢索詞進行高級檢索,然后再以埋線、穴位埋線為檢索詞對上述文獻進行二次檢索,共檢索到文獻93篇。閱讀文獻標題、摘要及全文,剔除重復文獻,排除學位論文類、實驗類、綜述文獻、理論探討、經(jīng)驗體會、病例報道、機制研究類、穴位埋線配合其他療法(如針刺、電針、耳穴貼壓)類等其他不相關文獻及無法獲得下載的文獻。最終納入文獻61篇,其中隨機對照類文獻30篇,病例觀察類文獻31篇。
在PUBMED上分別以catgut implantation obesity,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simple obesity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共檢索文獻摘要2篇。其中1篇為針刺結合穴位埋線治療心脾兩虛型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觀察,予以排除;另1篇與中文文獻重復,予以排除。
綜上,最后入選文獻61篇,全部為中文文獻,其中隨機對照類文獻30篇,病例觀察類文獻31篇。
2.2.1 選穴方式 入選的61篇文獻中,選穴方式各異。有28篇文獻采用辨病結合辨證的方式選穴,占45.90%(28/61);27篇采用辨病選穴,占 44.26%(27/61);6篇采用辨證選穴,占9.84%(6/61)。以上結果表明: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選穴方式以辨病結合辨證選穴、辨病選穴較為常見,其中以辨病結合辨證選穴稍多。
2.2.2 選穴與穴位歸經(jīng) 統(tǒng)計入選文獻選用的穴位(隨機對照文獻選取治療組穴位)及其頻次,并按各穴所屬經(jīng)脈進行歸類,匯總各經(jīng)脈腧穴數(shù),見表1。
常用主穴: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在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時的選穴各不相同,61篇文獻中用到的主穴共有63個,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9個穴位分別為天樞(53/61,86.89%)、中脘(44/61,72.13%)、豐隆(31/61,50.82%)、大橫(27/61,44.26%)、氣海(26/61,42.62%)、關元(21/61,34.43%)、水分(20/61,32.79%)、足三里(16/61,26.23%)、三陰交(15/ 61,24.59%)。結果顯示:天樞、中脘、豐隆、大橫、氣海、關元、水分、足三里是在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中常被選用的穴位,其中以天樞、中脘、豐隆尤為常用。
常用經(jīng)脈:如表1所示,文獻中選穴涉及的經(jīng)脈共有11條,從高到低依次為胃經(jīng)、任脈、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三焦經(jīng)、心包經(jīng)、腎經(jīng)、督脈。使用腧穴最廣泛、頻次最多的經(jīng)脈有胃經(jīng)、任脈、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梢钥闯?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的用穴多數(shù)集中在胃經(jīng)、任脈、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上。這也與常用主穴的歸經(jīng)相互佐證。
表1 入選文獻中所有腧穴的選用頻次及歸經(jīng)
單純性肥胖癥屬于中醫(yī)“肥人”、“肉人”的范疇,古代文獻對此已有表述,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有:“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3];《靈樞·逆順肥瘦篇》也有“肥人……其為人也,貪于取與”[4]的描述,《脾胃論》亦有“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之說。說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脾胃不調、痰濕積聚則是肥胖形成的內(nèi)在因素。同時,肺氣失宣、肝氣郁結、胃腸腑實、腎陽不足亦均可致痰濕濁脂滯留肌膚,形成肥胖[1]。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最常見穴位有天樞、中脘、豐隆。天樞為大腸的募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中脘為胃之募穴、腑會,與天樞相配可起到和胃健脾、調腸通便的作用。豐隆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絡穴,善化痰濕而和胃氣,且聯(lián)絡胃、脾二經(jīng),可調中理氣、健運中土。諸穴相配,可起到化脂消痰、減重塑形的作用。另外,其余穴位集中分布在胃經(jīng)、任脈、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以背俞穴為主)上,從經(jīng)脈歸屬及經(jīng)脈循行來看,亦是著重體現(xiàn)在調理五臟功能尤其是脾胃功能上。
綜上,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以辨病結合辨證選穴、辨病選穴較為常見,其中以辨病結合辨證選穴稍多;常用穴位為天樞、中脘、豐隆、大橫、氣海、關元、水分、足三里,其中以天樞、中脘、豐隆尤為常用;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的用穴多數(shù)集中在胃經(jīng)、任脈、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上。
[1]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45
[2] 武陽豐,馬冠生,胡永華,等.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現(xiàn)狀[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39(5):317
[3]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5
[4]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