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韓芳
(嘉興第二醫(yī)院 呼吸科,浙江 嘉興 3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進行性、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因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社會經(jīng)濟負擔重,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1]。呼吸功能鍛煉主要指通過護理人員的有效指導,使患者學會如何通過自己的呼吸調(diào)節(jié)和訓練來輔助改善呼吸不暢及呼吸能力下降等問題[2]。筆者觀察了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和吹氣球呼吸訓練等3種呼吸功能訓練方式對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便利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200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1]?;颊咭駽OPD急性加重入院,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zhì)激素和(或)機械通氣等治療,臨床癥狀、體征減輕,病情穩(wěn)定,符合COPD穩(wěn)定期的診斷標準且自愿參加呼吸功能訓練。共納入研究對象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齡58~82歲,住院10~40d。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3組:A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齡(69.30±8.30)歲;B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齡(65.50±5.63)歲;C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齡(70.72±3.53)歲。3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構(gòu)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3組患者均在病情穩(wěn)定后開始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每組均采取患者觀看圖片、錄像和責任護士演示指導后進行訓練的方法。呼吸功能鍛煉前,先評估患者的身體素質(zhì)、營養(yǎng)狀況、缺氧程度、呼吸功能及對疾病的認知等,制訂呼吸功能鍛煉計劃;呼吸功能鍛煉時,要求患者充分放松,根據(jù)病情可取臥位、坐位或立位。
1.2.1 縮唇呼吸鍛煉 指導患者閉口用鼻吸氣,呼氣時將嘴唇縮成口哨狀或魚嘴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慢呼出。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為l∶2或1∶3,要盡量做到深吸慢呼。呼氣時縮唇程度可自行調(diào)節(jié),縮唇程度以不感到費力為度,每天鍛煉2~4次,每次10~20min。
1.2.2 腹式呼吸鍛煉 通常將左、右手分別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便于觀察胸腹部運動情況。即將手按在上腹部,呼氣時腹部下沉,手部稍微用力加壓;吸氣時閉口,空氣經(jīng)鼻孔進入,保持肩和胸部放松,腹部徐徐隆起。要求經(jīng)鼻吸氣,從口呼氣,呼吸氣時緩慢和均勻。以吸氣時見到上腹部鼓起、呼氣時見到腹部凹陷為宜,而胸廓保持最小活動幅度或不動。逐漸延長呼氣時間,使吸氣和呼氣時間之比達到1∶2~3,每天2次,每次10~15min。患者掌握動作要領以后,可逐漸延長時間和增加次數(shù)。
1.2.3 吹氣球鍛煉 選用容量為500~800ml的氣球,將氣球與珍珠奶茶的吸管(較粗、較硬,不易咬扁)一端連接,用線綁緊,患者咬住吸管另一端即可進行吹氣球鍛煉[3]。氣球不用吹很大,當直徑達10~15cm即可,然后將氣放掉,重復上述動作,每分鐘吹氣球5~8次?;颊哒莆找I后可調(diào)整吸吹時間,吸氣1~2s,吹氣3~4s,每組練習20~30次,不感到勞累為宜,每天練習4~5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患者訓練1周后的肺功能參數(shù),即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第1秒呼氣容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xiàn)EV1)、血 氧 飽 和 度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運動后呼吸困難情況及3組患者的訓練實施情況。其中運動后呼吸困難情況指患者在病房樓道內(nèi)自己行走2圈后(健康人慢走需要3min,要求患者在4min內(nèi)走完)的呼吸困難情況:運動后輕度喘憋為輕度,明顯喘憋為中度,嚴重呼吸困難為重度。實施情況:經(jīng)護士示范或指導后能熟練地按要求自行規(guī)范操作的為實施情況好;每次操作時須護士指導或在護士督促下才能完成的為實施情況中;在護士指導下仍不能完成或放棄練習的為實施情況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分別采用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或P<0.01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從表1可見,C組患者VC、FEV1、SaO2等肺功能指標均高于A、B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表1 3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a:P<0.05與C組比較
組 別 例數(shù) VC(v/ml) FEV1(v/ml) SaO2(%)A組(縮唇呼吸) 20 1962.00±351.63a 992.10±354.77a 94.13±3.74a B組(腹式呼吸) 20 1961.00±350.28a 990.30±344.86a 94.01±3.65a C組(吹氣球) 20 1970.00±355.87 997.50±360.65 95.30±3.82 F 3.729 3.930 8.503 P<0.05 <0.05 <0.05
2.2 3組患者運動后呼吸困難程度的比較 從表2可見,3組患者運動后呼吸困難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吹氣球鍛煉組呼吸困難程度最輕;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3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3組患者訓練實施情況的比較 從表3可見,3組患者的實施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吹氣球鍛煉組實施情況最好;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3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3組患者運動后呼吸困難程度的比較[n(%)]
表3 3組患者訓練實施情況的比較[n(%)]
3.1 呼吸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COPD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到2020年COPD將成為全球第5大疾病負擔和第3大死亡原因[4]。呼吸功能鍛煉可糾正COPD患者長期形成的異常呼吸模式,重點恢復患者肺泡通氣功能,達到最有效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5]。經(jīng)過反復訓練后,能夠增強和鍛煉呼吸肌群的耐力,從而加強呼吸功能,緩解臨床相關(guān)癥狀。張建華等[6]認為,引導老年COPD患者進行長期、有效、個體化的呼吸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氣短癥狀,其血氧飽和度有所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由此可見,呼吸功能鍛煉是COPD患者緩解期康復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可增強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優(yōu)化胸腹運動形式、減輕過度充氣和提高氣體交換能力,減輕COPD患者癥狀,達到肺康復治療的目標,降低醫(yī)療費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7]。
3.2 吹氣球鍛煉的優(yōu)點 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雖然并不復雜,但對大多數(shù)的老年患來說,長期堅持不容易。由于鍛煉方案缺乏個性化、趣味性及可操作性,容易使患者產(chǎn)生心理疲勞[8],尤其對一些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的患者而言,接受較困難,導致依從性差。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呼吸功能鍛煉對改善COPD患者的病情有較好的效果,而吹氣球呼吸訓練的效果最好,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和掌握。因腹式呼吸訓練在操作時需刻意控制胸腹肌的收縮與舒張,大部分患者不能夠很好地協(xié)調(diào)此項操作,以致部分患者拒絕繼續(xù)配合而放棄練習??s唇呼吸在吸氣與呼氣的深度、長度方面不易掌握,缺乏一個客觀、明確的標準,實施效果很難確定。而吹氣球訓練簡單易行,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可根據(jù)氣球的變化來判斷和調(diào)整吹氣量及頻率,確保了實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明顯改善了肺功能,效果優(yōu)于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李遠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鍛煉聯(lián)合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2011,18(21):45-46.
[3]張春利,張楠.一次性塑料吸管吹氣球在呼吸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A):44.
[4]Rabe K F,Hurd S,Anzueto A.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e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27-528.
[5]莊茹娟,趙波.肺康復有氧運動對緩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勞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12-14.
[6]張建華,劉惠俐,富麗芳.呼吸康復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504.
[7]Ottcnheijm C A,F(xiàn)teunks I M,Sieck G C,et al.Diaphragm dysfun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e Crit Care Med,2005,172(2):200-205.
[8]施萍,張驊.影響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因素分析和對策[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