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郭淑珍 趙丹
▲鴨跖草花序
▲鴨跖草飲片
鴨跖草為較常用中藥,始著錄于唐代《本草拾遺》。陳藏器曰:“鴨跖生江東、淮南平地。葉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為色,有角如鳥嘴?!薄侗静菥V目》釋名:竹雞草、竹葉菜、淡竹葉、耳環(huán)草、碧蟬花、蘭姑草。李時珍曰:“竹葉菜處處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莖竹葉,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jié)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畫色及彩羊皮燈,青碧如黛也”?!吨参锩麑崍D考》亦記載有鴨舌草,云:“處處有之,固始呼為鴨兒嘴。生稻田中,高五六寸,微似茨菇葉……開小藍紫花六瓣,大小相錯;黃芯數(shù)點,裊裊下垂……”綜其上述,結(jié)合《植物名實圖考》鴨舌草植物形態(tài)圖,可知古之記載與今種一致。本品味甘、淡,性寒。歸肺、胃、小腸經(jīng)。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等癥。
鴨跖草與其偽品飯包草的鑒別比較
鴨跖草別名:鴨舌草、竹葉菜、鴨仔草、竹葉蘭,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其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鴨跖草生于路旁、田埂、宅旁墻角、山坡及林緣陰濕處,在我國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
鴨跖草為夏、秋二季采收,采收后需曬干。以色黃綠、身干、無雜質(zhì)者為佳。本品長可達60cm,黃綠色或淺黃棕色,較光滑。莖有縱棱,直徑約0.2cm,多有分枝或須根,節(jié)稍膨大,節(jié)間長3~9cm;質(zhì)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2.5cm;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zhì)葉鞘,抱莖,葉脈平行?;ǘ嗝撀?,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色。氣微,味淡。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悶潤2~4小時,切長段,干燥。本品為不規(guī)則長段。莖有縱棱,節(jié)稍膨大。切面中心有髓。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zhì)葉鞘,抱莖,葉脈平行??偘鹧姘鸂睿男?。氣微,味淡。
鴨跖草與其偽品飯包草極其相似,為更方便鑒別,本文特將鑒別要點進行列表比較鑒別(見表)。鴨跖草的偽品飯包草是鴨跖草科鴨跖草屬的植物。本品為多年生匍匐草本;莖上部直立,基部匍匐,被疏柔毛,匍匐莖的節(jié)上生根。葉具明顯葉柄;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長3~6.5cm,寬1.5~3.5cm,頂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漸狹而成闊柄狀,全緣,邊緣具毛,兩面被短柔毛或疏長毛或近無毛;葉鞘和葉柄被短柔毛或疏長毛。佛焰苞片漏斗狀而壓扁,被疏毛,長約1.2cm,寬1.7cm,與上部葉對生或1~3個聚生,無柄或柄極短;聚傘花序數(shù)朵,幾不伸出苞片,花梗短;萼片膜質(zhì),披針形,長約2mm,無毛;花瓣藍色;雄蕊6枚,能育3枚,花絲絲狀,無毛;子房長圓形,具棱,無毛,長約1.5mm,花柱線形,長約2mm。蒴果橢圓形,膜質(zhì),長4~5mm;種子長近2mm,有窩孔及皺紋,黑色?;ㄆ谙那?。果期11~12月。
本品性喜高溫潮濕,耐陰,多生長在濕地。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非洲熱帶和亞熱帶以及我國臺灣島及海南、福建、廣西、江西、山東、陜西、 云南、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河北、江蘇、四川、廣東、浙江等地。本品全草供藥用,可治小兒肺炎,小便不利,疔瘡腫毒。
藥材莖多分枝,長可達70cm,被疏柔毛。葉片卵形,總苞片佛焰苞狀,柄極短,與葉對生。種子多皺。蕨果橢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