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忽視了這一點,那就不能算是完成了語文教學的任務,語文教師要借情感的溝通,啟迪學習的悟性,激發(fā)學生愛美的心靈。
文學作品一邊都是在景物的傳神寫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家思想感情的。這活生生的傳神寫照就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地流露就是“意”。這描繪的畫面或形象、情調或氣氛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幾方面的融合,就構成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一般來說,進行自然美、社會美、情感美等方面的教育,都先要帶來進入意境;不進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感受。怎樣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呢?主要靠“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默讀、齊讀、分角色讀,直至背誦,增強學生對作品畫面形象的了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意境,喚起內心視像,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全身心進入作品之中,深深地感受和鼓舞。當然由于有些作品意境深遠緊靠讀還不夠,還需要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指導。但是這種點撥和指導是絕對代替不了學生通過自身的“讀”來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
別林斯基曾說過:“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文學作品是有限與無限、偶然與必然、虛與實、情與景等對立統(tǒng)一的有機結合。這就決定了文學欣賞不能只是消極地承受,必須充分調動欣賞者的生活積累,美感經驗,發(fā)揮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對作品的形象給以補充和豐富。這樣才能更好地通過獨特的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和必然性,通過有限的景看到無限的情。語文教學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通過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面,悟出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想象、補充,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具體形象在大腦中“活”起來?!案杏X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感受它?!痹趯徝澜逃?,重視“悟”的教學,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有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這就起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我們在幫助學生學習課文、接受作品體現(xiàn)得美的形象、美的心靈、美的語言、美的表達方式熏陶時,還應注意啟發(fā)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接觸實際,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社會、認識周邊的人和事,弄清哪些是生活中真、善、美,值得我們去熱愛、謳歌、頌揚;哪些是生活中的假、丑、惡,需要我們去憎恨、批判、抵制,進而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此基礎上,還應指導學生去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寫自己認識了的生活。哪怕是一片簡短的日記,學生能透過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的東西的存在,其實際價值就超過了它本身。因為它意味著我們的學生能用“美”的眼光觀察問題,并自覺接受“美”的思想情感的影響,這不正是我們進行審美教育所期盼的結果嗎?“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我們重視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何愁我們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呢?因此,只要我們經常不斷的用審美教育的思想指導我們的學生更好的熱愛生活,深入生活,勤奮的讀書寫作,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寫出溫情并茂,熔思想、感情、審美于一爐的好文章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