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客
那日翻看《史記》,見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子一事,以為有趣,掩卷沉思,竟得一番話語想說。
晏子手下叫高繚之人,在晏子身邊干了3年,從無犯錯。然而,有一天晏子把他給辭了。有人不解,便問晏子何故,晏子說:“我見識短淺,定然會有過錯,但高繚從來沒有為我指出和糾正?!?/p>
晏子無疑是明白之人,深深懂得有人指錯規(guī)正的重要性,故毫不猶豫地辭掉了高繚。
一個人欲讓他人指錯規(guī)正,必能聽到真話才行。高繚之所以三年沒為晏子指錯規(guī)正,不排除其乃昏庸之輩,發(fā)現(xiàn)不了晏子的過錯,更可能是他為討晏子歡心,視過錯而不坦言,說假話以粉飾??申套悠怀赃@一套,從你這聽不到指錯規(guī)正的真言,要你何用,結(jié)果,高繚落得個被“炒魷魚”的下場。
舊時官場,聽不到真話再正常不過。就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也往往假話貼耳,被周圍人騙得不輕。光緒年間,一文錢可買三四個雞蛋。可管御膳房的人卻對光緒說,宮里吃的雞蛋三十兩銀子一個。為何如此造假?因為宮里吃的只有貴才顯派頭,皇上怎么能吃和老百姓一樣的東西。光緒“日必食雞子四枚”,一天下來就要花費120兩銀子。稍微動腦筋想想,就可知此系謊言,若其真賣這么貴,別說老百姓吃不起,就算王公大臣恐怕也承受不了。有一次,光緒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手里高舉一只雞蛋問老師翁同龢:“此種貴物,師傅亦嘗食否?”這翁同龢便跟著造假,來了個順水推舟,答曰:“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則不敢也?!泵髅鳑]有的事,卻讓翁同龢說得跟真的似的。
光緒身邊人之所以講假話,不講真話,在于光緒不比晏子明智,晏子為聽到真話敢開除屬下,可光緒被瞞騙了還沾沾自喜,不以為荒唐。自己就愛聽假話,那聽不到真話就怪不得別人了。
欲讓世間少些假話,晏子這樣的人應多點,光緒這樣的人應少點。可惜,有人就是做不了晏子。
馮友蘭晚年回憶:他在西南聯(lián)大時,每年都去重慶一兩次,且每次都接到蔣介石送來的請?zhí)Q缦?,他發(fā)現(xiàn)一條規(guī)律,善于做官之人,如果蔣介石問他所管轄的那個地方的情況,總說很好。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容易最保險的回答,說一個“好”字就過去了。假使回答有問題,甚而答有什么問題,再要對問題作分析或請示,那就麻煩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受到蔣介石斥責。于是馮友蘭感慨,上有好之,下必迎焉,知道蔣介石喜歡文過飾非,誰還在他面前說真話!
而今當干部的,自然應像晏子那樣明智為好——愛聽真話。
干部在決策中采納不同意見乃至反對意見所以重要,是因為干部在決策中肯定存在“百密必有一疏”之時,而旁觀者清,及時聽取各方寶貴意見,就能避免疏漏。陳云當年發(fā)現(xiàn)自己決策錯誤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找人提意見,哪怕“抬杠”。他認為,一個人看問題,眼光總歸有局限,集思廣益才能使決策更加科學和正確。而這樣做的前提,必有愛聽真話、愿聽真話、必聽真話的氣度。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