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梅
(安徽省桐城市文化館 安徽 桐城 231400)
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是對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勢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也是促進群眾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重要渠道。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自產生后便受到人民群眾的接受和喜愛,并一直傳承下來。雖然歲月久遠,但各種群眾文化的習俗仍然保持了古老的風格特點。漫長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中華各民族的群眾文化一直在蓬勃發(fā)展中。群眾文化猶如歷史長河中色彩斑斕的長綢,一脈相承又豐富多彩,永不停息又奔涌向前。如賽龍舟習俗的沿襲就是文化傳承現象的一個例證。如今,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在中華大地上如鮮花競放, 甚至傳向世界各地。充分挖掘與傳承民間文化資源,是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打造文化精品,鑄造文化品牌和繁榮鄉(xiāng)村文化生活,建設鄉(xiāng)鎮(zhèn)民間文化陣地,為旅游經濟服務及理論探索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從而促使民間藝術達到繁榮之目的。
首先,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必要途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人類文化作出的貢獻,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各個名族創(chuàng)造群眾文化的歷史年代不同,群眾生存居住的地理區(qū)域不同,同時各個民族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的精妙程度各異。因而,任何一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群眾文化價值和高雅程度之分。因此,我們對待各個民族的群眾文化都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究其根本,群眾文化來源于人民群眾,是社會人文文化本質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愿望,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理想和追求。因而,我們要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就必然要發(fā)展群眾文化事業(yè)。
其次,傳承民族民間民俗特色文化是發(fā)展群眾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群眾文化既是各地群眾的一種地方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性文化,因而它貫穿于人民群眾生活、生產活動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廣泛性。我國擁有56個不同的民族,有13億人民的大國,各民族群眾文化覆蓋范圍廣,群眾文化全民參與率最高,也是其他文化無法比擬的。這個特殊的國情,多姿多彩的群眾文化決定了我們要想全面建設好我們偉大的新時代的國家,就必須高度重視群眾文化,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利用文化的力量,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們?yōu)檎衽d中華而不懈奮斗。
此外,不斷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內在動力。群眾文化創(chuàng)新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需要有一個傳承的基礎,只有在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閃光的因子,這些因子都是推動民族民間文化建設的動力,是我們必須傳承的民族瑰寶。尤其是在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各民族的新一代對于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就是要弘揚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先進文化成分,拋棄其落后成分,堅持批判、創(chuàng)新、繼承、弘揚的鮮明態(tài)度,在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的同時,著力探索和創(chuàng)造民族民間文化建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于共性和發(fā)展進化之中。
1.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看待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對待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群眾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我們同樣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面對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習俗,要辯證地認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這樣群眾文化才能更加健康發(fā)展。
2.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有利于發(fā)展地方經濟。
我們社會生活的共同目標,就是要創(chuàng)造人民群眾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發(fā)展經濟一直是個硬道理,任何工作都必須圍繞經濟發(fā)展這個中心來開展,民族民間群眾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是如此,否則就會失去其意義。顯然,民族民間群眾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地方經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前許多地方政府利用當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提高地方知名度,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功例子并不鮮見。這種地方特色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傳承和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從而有利于人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實現。
3.根據地方經濟實力和輕重緩急原則,采取不同的傳承和保護措施。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才能更好地傳承民族民間群眾傳統文化。顯而易見,個別地方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都不能解決的地方,是不能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中做出卓越成績來的。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品的傳承保護要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為現代化服務,而不是為現代化經濟建設制造障礙和阻力。這樣群眾文化才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健康發(fā)展、繁榮昌盛。
[1]甘淑紅.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青年文學家,2006,10.
[2]陳勤建.周曉霞,《略論民俗與民族精神》[N].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