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超 李春麗
(1.復旦大學,上海200433;2.廣州市團校,廣東 廣州510182)
任何時代,青年婚戀問題都是頭等大事,青年婚戀觀念形成主要受傳統(tǒng)婚戀觀念和新興婚潮的影響。在我國,傳統(tǒng)婚戀觀經歷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組織婚姻”到“忠貞婚姻”、“經濟婚姻”等觀念的轉變。新興婚潮以追求個性化婚姻為主,如“隱婚、閃婚、裸婚、偽婚、租婚、苦婚、畢婚、拼婚”等各式婚態(tài)層出不窮,“不婚”、“恐婚”、“征婚”、“非婚生育”、“奉子成婚”、“離婚潮”①民政部統(tǒng)計2009年全國離婚夫妻246.8萬對,比2008年增加19.9萬對,離婚人數(shù)逐年上升,原因是已婚男女收入、個性越來越獨立、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吨袊x婚人數(shù)逐年上升,已婚男女自我意識增強》,http://www.qhnews.com新華網2010-06-10。等婚潮暗流涌動。當代中國青年婚戀思想遭遇傳統(tǒng)婚戀觀念與新興社會婚潮的牽扯,外加諸如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深圳“富人相親會”的報道、“鳳凰男”與“孔雀女”網絡論戰(zhàn)等大眾傳媒的影響,使青年在婚戀問題上倍感迷茫。
廣州地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廣州青年婚戀觀是內陸青年的風向標。為了解廣州青年的婚戀觀現(xiàn)狀,廣州團市委組織力量開展了“廣州青年婚戀與家庭觀念調查研究”。1375份問卷顯示:廣州青年擇偶觀較理性,婚姻觀追求個性,核心家庭、親情物質化的觀念漸成氣候,健康的性觀念占據(jù)主流;同時顯示,廣州青年婚戀觀存在過于追求個人感受、不敢承擔婚姻責任、性責任意識淡薄以及誤讀夫妻關系等問題。
婚姻是一個隨著感情發(fā)展而有著先后節(jié)奏的過程,一般經歷戀愛、結婚、家庭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婚姻觀念一般由婚戀觀、家庭觀及性觀念組成。
傳統(tǒng)擇偶方式優(yōu)勢明顯。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網民人數(shù)已達4.77億(35.6%)[1],網絡媒體已成大眾傳媒。而由“網絡一代”(net generation)[2]青年發(fā)起的全新?lián)衽挤绞健熬W戀”卻并未受到青年熱捧。調查顯示,廣州青年明確表示會嘗試網戀的僅有8.3%,表示認同的僅為12.8%,遠遠低于不嘗試網戀(77.0%)和不認同網戀(61.2%)的比例。普遍理由是,他們認為網戀有距離感、陌生感和不真實感,而傳統(tǒng)交友、介紹方式相對安全,更易接受。
廣州青年擇偶標準更注重品性。擇偶時主要考慮對方的條件依次為道德品質(32.5%)、性格(17.8%)、感情(17.6%),而學歷、個人收入、住房、戶口等其他因素合起來占32.1%。特別有趣的是“住房”的選項居然鮮有人選擇(11人,0.8%),暫且不說廣州市的高房價問題,這一結果同社會上流行的“無房不結婚”等說法背道而馳。究竟是社會對青年們真實的想法理解有誤,抑或是青年在調查中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言不由衷?后續(xù)持續(xù)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廣州青年認為戀愛關乎個人未來幸福,因此擇偶時符合個性精神需求最重要,而金錢、房子、能力、相貌等只是外在條件。
廣州青年對待婚姻態(tài)度傾向維護個人利益,責任意識有淡化之憂。婚姻責任體現(xiàn)為對配偶的忠誠和對孩子、整個家庭維系的義務[1]。調查顯示,廣州青年并不主張因為家庭責任完全放棄個人利益,而是審慎的支持離婚(見圖1)。
圖1:廣州青年認為在哪些情況下應該離婚
由此看來,“從一而終”的絕對婚姻標準已經讓位于“個人幸福至上”,而且即使選擇離婚也不是草率決定的,而主要是基于對方道德品質、感情訴求出現(xiàn)問題后而作出的決定。69.7%的青年選擇“對方有第三者”作為離婚的理由,說明他們并沒有迷失是非標準;繼而依次是“性格不合”和“沒有共同語言”等精神層面的原由。調查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媒體常報道的因經濟、身體、生育等現(xiàn)實問題使婚姻亮紅燈的因素,卻被視為不太重要的因素,婚姻生活中對感情和性格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
追求高品質的婚姻生活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婚姻責任問題同樣該引起重視。在對待婚外情的看法上,表示絕對反對(8.9%)和絕對支持(11.5%)的比例都不大,有41.1%表示“視具體情況而定”,38.6%的表示“無所謂,無權干涉私人生活”。由此看來,廣州青年在婚姻問題上多元而包容,這與他們主張不會因為家庭責任完全放棄個人利益的訴求相吻合,同時,也可解讀出青年追求對婚姻自由的價值取向(24.5%的人贊成“試婚”)。廣州青年反對“夫妻雙方收入自理”(18.2%)和“婚后家務均擔”(9.3%)的較少,他們普遍贊同婚后夫妻在經濟、事務方面應共同承擔責任與義務。
總的來看,廣州青年在追求婚姻自由、平等和高品質婚姻生活的過程中,更強調婚后的家庭道德問題,不愿因家庭責任而束縛自己。不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過于強調個人幸福,而去“考究”婚姻責任的平等自由,甚至斤斤計較對方付出的問題,可能會因為婚姻責任問題給婚姻帶來陰霾。
組建家庭是擇偶、戀愛、婚姻的歸宿。廣州青年擇偶時注重個性品德不重視經濟,婚姻問題上注重家庭美德而看淡經濟,可家庭觀念上卻直指物質條件。
生育孩子問題上,廣州青年愿意生育2個孩子的比例最大(53.9%)、愿意生育1個孩子的36.5%、愿意生育3個或更多孩子的僅5.1%,而愿走入“丁克”一族的僅4.5%。調查同時顯示,愿意生育2個孩子滿足的物質性條件是“有足夠居住空間、非單親家庭、有相對穩(wěn)定職業(yè)和較高收入”;這個青年群體的職業(yè)排列前四的依次為教師、商業(yè)服務、工程技術人員和公務員。這說明廣州大多數(shù)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開始思考下一代的成長環(huán)境,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孤獨”并希望“歷史”不要重演,但這也僅是一種意愿,多數(shù)調查者表示“生的起養(yǎng)不起”,最終決定生育現(xiàn)狀的還是經濟成本(已生育2個孩子的僅為1%)。
由夫婦及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是廣州青年希望的家庭結構,選擇傳統(tǒng)幾世同堂“大家庭”的僅為11.2%,希望實現(xiàn)“小家庭”模式的多為目前“與父母或岳父母同住”和“三代同堂居住”的廣州青年,而選擇傳統(tǒng)“大家庭”模式的多為“與單親父親或母親居住”、“與朋友/同事/同學居住”和“單身獨住”的廣州青年。這一奇怪結果發(fā)人深思,究竟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還是因為經濟的影響?結合生育孩子情況來看側面是經濟問題。如此看來,“啃老族”現(xiàn)象并非空穴來風了。
事實上,核心家庭模式的理想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是老人贍養(yǎng)問題的解決程度。在這個問題上,除了14%的青年認為考慮贍養(yǎng)老人問題“現(xiàn)在還早,很少考慮”,近八成的青年仍會為這個問題傷神。其中,非獨生子女表示會“經常考慮,而且感到困擾”,而更多的獨生子女表示“已經沒有任何擔心”。就擔憂人群來看,在這個問題上胸有成竹的多為公務員和教師群體,而工人和待業(yè)青年是會“經常考慮,而且感到困擾”。由此看來,養(yǎng)老問題最根本的落腳點還是一個經濟問題(見圖2)。
圖2:不同職業(yè)青年對父母養(yǎng)老問題的考慮
青年的性問題對家庭穩(wěn)定、對社會風氣有較大影響。性觀念是指人們對性生理、心理、行為、道德和性文化等的總體認識和看法。傳統(tǒng)觀念中性是神圣而神秘的,在大庭廣眾之下談性常被視為道德品行敗壞,婚前恪守貞操被看做是對神圣婚姻契約的尊重,未婚生子被認定為道德敗壞至極的表現(xiàn)。相對傳統(tǒng)而言,廣州青年性觀念較開放,但性行為較為審慎。他們對“婚前性行為”(40.2%)、“婚前同居”(45.4%)表現(xiàn)了較高認同,但同時大部分明確表示自己是不會嘗試的;而對坊間流行的所謂“試婚”(46.8%)、“與人網戀”(61.2%)、“發(fā)生一夜情”(63.3%)、“同性戀”(70.7%)和“未婚生子”(67.6%)等性行為,絕大部分表示不認同,堅決表示不會嘗試(分別為67.3%、77.0%、74.9%、91.1%和83.8%)。分析這些調查數(shù)據(jù),至少說明兩點:其一,婚前性行為和婚前同居由于距離結婚最近,所以相對能夠接受,而對于其他有悖傳統(tǒng)道德的性行為則明確表示不認同;其二,性行為相對于性觀念更加慎重,更趨理性。
婚姻是兩個人基于一定物質條件和共同人生理想,在各自心底欽佩或仰慕對方,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最強烈、最穩(wěn)定、最專一的感情。因此,美滿的婚姻條件依次是物質條件、共同人生理想、深厚的感情和愉悅的生活等。諸多條件的實現(xiàn)是基于雙方共同的努力,共同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絕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生活。調查發(fā)現(xiàn),廣州青年在婚姻問題上存在淡化責任意識的隱憂。
首先,廣州青年在戀愛時相對單純,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拔覀冏约簞?chuàng)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保?]696婚姻的“物質條件”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相貌、學歷、能力、家庭背景、身體狀況、戶口、職業(yè)、住房、個人收入、地域等多種因素,而“共同的人生理想”屬于精神層面的追求,包括道德品質、性格、情感、氣質、宗教等因素。在當下,盡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無房不結婚”、“嫁人就嫁‘黃世仁’”等婚姻觀大行其道,但廣州青年擇偶時卻主要考慮對方品德等內在旨趣而非社會功利條件,這個結論是喜人的,不過他們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如生育、家庭等問題時也依然無法擺脫物質的糾纏。有學者把1999年至2009年廣州青年對“愛情”重要性的評價做了縱向統(tǒng)計,得出結論:“貶值中的愛情”[4]。從這一結論中我們悟到廣州青年心底的另一種聲音:他們渴望收獲崇高愛情,不愿意深思戀愛的不利因素,如對方的專業(yè)背景、經濟背景及住房情況等。事實上,成熟的婚姻觀是需要思考物質條件的,因為婚后青年將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生活,經濟收入、住房、職業(yè),以及小孩出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會成為他們頭痛的事情。
其次,廣州青年對現(xiàn)實中的婚姻現(xiàn)狀持一種徘徊的態(tài)度,把婚姻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風險假借婚姻自由而降低。我們把表3中“一般”、“比較贊同”、“完全贊同”相加,分別達到85.6%、66.7%、88.7%,這樣的認同程度,不僅反映了西方社會婚姻觀內涵的自由、平等、個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理念對他們的影響,也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中婚姻基礎不牢、聚散隨意、高離婚率等社會現(xiàn)象使他們對婚姻缺少安全感(見表1)。
表1:您是否贊成下列行為
基于這種不安全感,新興婚潮有了市場。中國青年報2005年10月28日刊載了題為“中國青年婚姻觀趨多元化”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1803份有效問卷中,分別有48.8%、34.1%、62.7%、52.5%的調查者能接受或贊同網婚、閃婚、不婚和隱婚[5]。我們的調查與這一結論基本吻合。
黑格爾說,婚姻就是“愛情、信賴和同甘共苦”,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支持這些婚潮的理由有不負責任的嫌疑。如贊同網婚者認為“在網上找?guī)讉€‘老婆’過過癮”、“年輕人就應該多試一試,畢竟那只是虛擬的東西,誰也不會當真,好玩而已”;支持閃婚者則認為“馬拉松式的戀愛會使雙方都很累”、“覺得找對了人,就立刻結婚吧,這樣至少會認真對待彼此的這段戀情”;贊同不婚者稱“如果不結婚可以過得很幸福,當然可以”?;橐龅幕緱l件是“相愛”,其中“相”強調通過戀愛相互了解,“愛”是為了延續(xù)精彩的生活走到一起,這里內含了婚姻要有責任感這一特質,戀愛雙方都需要慎重思考自己的責任問題,不講責任的婚姻既很難持久,也加大了婚姻的風險。
再次,廣州青年誤讀了夫妻責任。美國著名學者喬治·彼得·默多克強調核心家庭獨特作用應該體現(xiàn)在性、生育、教育和生活四個方面。調查發(fā)現(xiàn),廣州青年在“對他人婚外情的看法”選項中,對婚外情明確表示“支持”或者“反對”的,在廣州青年中屬于少數(shù),多數(shù)人的態(tài)度是“無所謂”或者“視情況而定”。而且,這些“少數(shù)派”在青年中所占的比例具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滑的趨勢(見圖3)。
核心家庭應該體現(xiàn)為夫妻和子女關系的和諧融洽,對“婚外情”這樣的嚴肅問題,按理青年應該有鮮明的態(tài)度。但調查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青年持無所謂的曖昧態(tài)度,這一方面可以解讀出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冷漠中夾雜著一絲理性的微妙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解讀出他們對核心家庭理解存在偏誤,至少沒能真正理解和諧夫妻包含四個方面內涵的真諦。
最后,亟待強化廣州青年的性責任意識。一般來看,性、愛情、婚姻三者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是不能隨意割裂的,如果放大性意識就打破了這一平衡。但調查顯示廣州青年對與性有關系的“試婚、婚前性行為、婚前同居、發(fā)生一夜情、發(fā)生同性戀、未婚生子”等行為,完全持“反對”意見所占比例極少,這存在放大性行為的隱憂。有人說“身體是我的,由我支配,誰也無權干涉”。道理不假,但這句話背后還隱藏著一個道德倫理問題。性生活除了提供快樂外,還要考慮自己對對方的責任和雙方關系的發(fā)展。也就是說,理性的婚姻觀應該是保持性、愛情、婚姻的平衡發(fā)展,單一突出肉體享受就會讓有多個“性伴侶”的現(xiàn)象成為一種常態(tài),最終傷害的還是青年自己[6]。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談到婚姻不是個人的私事,選擇誰作為自己的終生伴侶,并不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喜好和意志,還會受到家庭制度、社會價值以及風俗習慣的制約。廣州青年婚戀責任感不強與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不無關系。當代中國青年,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雙重影響下誕生、在保守與開放中博弈、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成長,他們上演了五花八門的“婚潮”。如大齡單身族的“獵婚潮”,農村青年無奈的“苦水婚姻”,農村打工青年的“速婚潮”,80后主打的“無”字系列“裸婚潮”等,而且由于性自由和性解放思想日趨開放,“婚前性行為、婚前同居”等性行為也漸成潮流。當然,青年人對非婚同居的正面意義的強調,應該說有一定的客觀基礎和合理性,面臨的難題是如何消弭其負面效應。事實上,要阻止青年婚戀觀和性觀念的變化是困難的,而且也沒有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辦法影響或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性觀念。
首先,要多渠道多層面發(fā)掘傳統(tǒng)道德倫理精髓。“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一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逆的思潮,如“跟著感覺走”的閃電式戀愛,盲目崇拜器官享受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日漸多元的新式婚潮等蜂擁而入。青少年處在人生發(fā)展的轉型階段,情緒波動大,對愛情、性行為理解不深刻,極容易受到各種新潮文化產品的影響,從而摒棄中國傳統(tǒng)的一些優(yōu)秀品質,盲目地追求刺激。因此,國家在發(fā)揮教育作用的同時還應該適度地鼓勵并組織科研部門發(fā)掘中國優(yōu)秀的文明傳統(tǒng),如“賢德妻房”、“貞潔觀”、“琴瑟相合”等婚姻觀念,“父慈子孝”、“天倫之樂”、“養(yǎng)兒防老”等家庭觀念。這有利于引導人們回到經典,溫習傳統(tǒng)美德以淡化西方不良婚潮。
其次,依靠學校和社會實行婚姻知識和性文化教育,體現(xiàn)在學?!敖獭焙蜕鐣坝眱煞矫?。一是學校“教”的過程,主要是系統(tǒng)的連續(xù)的婚姻知識和性文化教育。這要求我們要像對待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形成一樣,在青年成長過程中分階段進行教育。在小學應該讓他們了解生理方面的知識消除陌生感、感悟美滿的家庭故事,中學讓他們了解性心理知識并指導他們處理好性意識、理解婚姻與性及其家庭之間的關系,大學要培養(yǎng)他們與異性交往的交際能力并指導他們正確認識婚姻現(xiàn)象、協(xié)助他們了解婚姻的責任和義務。二是社會“育”的過程,以社會教育的形式培育青少年正確的婚戀觀和性觀念。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性觀念完全依靠教育是很難實現(xiàn)的,目前非婚同居現(xiàn)象之所以在近些年越來越普遍,并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理解,責任并不能完全歸之于學校教育,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形成與逐漸開放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氛圍是分不開的。改變這一現(xiàn)狀要依靠整個社會來進行教育,如辦理專門指導青年戀愛的刊物、創(chuàng)辦幫助青年尤其是農村青年了解性文化的咨詢機構、設置大量供青年娛樂的設施(有助于他們淡化性意識)、防止青年婚前輕率發(fā)生性關系的長期性道德定勢宣傳,以及制定法律手段來制裁玩弄婦女的行為等。只有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兩方面力量,才能建立起教育網絡影響并促進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性觀念。
圖3:對他人婚外情表示“支持”或“反對”青年的年齡分布
再次,大眾傳媒要發(fā)揮正向引導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組織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人們的行為模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人的社會性進一步增強,單位人轉變成社會人,工作人轉變成工作休閑人,閉塞人轉變成信息人……這些變化使人們的思想受到來自社會思潮、社會輿論、文化產品、消費娛樂方式、社區(qū)環(huán)境等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影響。五花八門的電影、電視、廣告、報紙等文化傳媒中,常常有色情影視、色情書刊、各種各樣的私生活報道充斥其間。有研究證實,電視中的色情與兒童的侵犯性行為之間正相關。而傳播學家也指出,暴力和色情電視將使社會更暴力化、色情化。要想青年在這樣的公共傳媒環(huán)境下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性觀念,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規(guī)范和引導大眾傳媒發(fā)揮正向引導作用是事關凈化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搞好社區(qū)文化環(huán)境建設和家庭健康教育的現(xiàn)實課題,同時也是關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
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須從硬件上采取有效措施,如規(guī)范傳媒、書報、互聯(lián)網的管理,完善傳媒審查制度立法,嚴厲打擊不健康網站,減少青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以凈化傳媒“空氣”和清理文化市場;同時還要強化主流傳媒引領功效。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的理解,所謂“主流傳媒”,“是以吸聚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受眾(主要指那些具有較高的決策話語權、知識話語權和消費話語權的社會成員)作為自己市場訴求的傳媒?!敝髁鱾髅揭I功效就是要求其立足于“引領者”的角色,將其他眾多的傳媒作為主體,在傳播社會價值觀念、引導社會潮流、評價社會風俗、指導個人發(fā)展的過程中將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為其他媒體的服務中,將主流社會對婚姻觀念的評價傳達出來,以利于其他媒體在傳播或開發(fā)個性產品過程中不偏不倚,從而保證讓青少年都能夠接收到良好的教育載體,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知識水平。另一方面,還要組織專門機構,研究青年婚戀觀、家庭觀的新形勢,創(chuàng)設健康、陽光的婚戀教育網絡,用寓教于樂的活潑形式吸引網民的注意,于無形中矯正部分網民的心態(tài),引導他們自覺遠離網絡垃圾。另外,隨著通訊技術的發(fā)展,手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短信逐漸成為人們厚愛的通訊方式。但隨之而來關于性方面、婚戀方面不健康、甚至低級的短信開始肆意發(fā)送,因此,不妨也大膽利用這一平臺對青年進行廣泛的婚戀觀教育,讓人們遠離不健康短信,這應該成為社會教育部門的一項新任務。
[1]張亮.2011年中國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發(fā)展格局[N/OL].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54879.互聯(lián)網2011-07-05.
[2]Don 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9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梁幸枝,駱風.當代青年家庭婚姻愛情價值觀的變遷[J].青年探索,2010,(4).
[5]謝小亮.青年婚姻觀念越來越多元[N].中國青年報,2005-10-24.
[6]吳魯平.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青年的“性存在”[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