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之中,廣泛吸收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發(fā)端于黃帝和老子,創(chuàng)教于張道陵,至今約有1900年歷史。中國道教供奉神像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廟宇,通常稱為宮、觀、廟。
據(jù)說,道教傳人濟南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北魏時,濟南佛慧山即建有廟宇。長清五峰山道場,始建于北魏,金、元、明三代日漸繁榮,道場占地187公頃,道士最多時近百人。濟南城區(qū)第—觀——長春觀始建于唐代,是濟南歷史上最悠久的道觀,解放時仍保留房屋28間、塑像50尊。金代,趵突泉北岸建呂祖廟。明初,大明湖北岸建北極閣,為道教正一派的重要活動場所。
清代康熙年間,在壽康樓街建升陽觀。同治年間,在南關(guān)重修玉皇宮。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濟南設(shè)道教總會,共有廟觀136處,道眾640余人。民國年間,全真教龍門派道士張教元化緣行醫(yī),積蓄幾年,在霞侶市街買地蓋房,于1924年5月修建起蓬萊院。該院有道士十多人。至解放前,全市計有道教官、觀、廟、壇、祠、閣、洞等30余處,道士、道姑30多人,信教群眾120多人。
老城濟南有大大小小的數(shù)十家道教官觀,長春觀、蓬萊院、華陽宮、呂祖廟、城隍廟等,如今,這些道教宮觀早巳斑駁了容顏,在濟南老城的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中漸漸隱沒了身影。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靈的便是建筑。今天的炎黃子孫佇立景山之巔,眺望金光燦爛雄偉壯麗的紫禁城,民族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晚霞初起,凝視護城河邊的故宮角樓,先人的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而中國道教建筑,其與眾不同的宗教特色,別具匠心的建筑風格,讓人們看到它歷經(jīng)歲月侵染卻保有的別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