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杰華,屈志松
(承德市灤平國有林場管理處,河北 灤平 068250)
黃檗(Phellodenzron amurense Rupr)又稱黃波羅、黃柏,為蕓香科黃檗屬高大落葉喬木,是東北地區(qū)珍貴的用材樹種,其材質好、環(huán)紋美觀,加工容易,用途很廣,一向為群眾所喜愛。黃檗的韌皮部入藥即為關黃檗。黃檗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及華北地區(qū),通常作為伴生樹種出現(xiàn)在原始森林和次生群落中,并且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目前黃檗資源的人為破壞十分嚴重,處于衰竭狀態(tài),已經被列為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和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在華北、東北交界地的承德地區(qū)有天然分布,多為散生的孤立木或零星片狀分布,生長在天然次生林中。
承德市灤平國有林場管理處坐落在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總經營面積40200hm2,有林地面積27533.33hm2,主要樹種為人工油松、側柏以及天然次生的柞樹、山楊等,林地生產率低下。2012年底,灤平林場管理處與承德頸復康藥業(yè)集團公司經過實地考察、充分醞釀,達成了與林管處下屬6個國有林場合作建立黃檗種植基地的協(xié)議,分年度建立黃檗種植基地總面積666.67hm2,作為雙方黃檗中藥材種植研究基地。
通過對不同立地條件下栽植黃檗的成活率和生長量等因子的調查,研究其生物學特性,探索其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及栽植技術措施。從而對黃檗這一珍貴樹種進行栽植推廣,逐步實現(xiàn)規(guī)?;l(fā)展,達到逐步改造現(xiàn)有樹種,提高林地經濟效益的目的。
試驗地位于承德市灤平縣境內,屬冀北燕山山脈中段,東經117°07′~117°24′,北緯40°49′~41°12′,行政區(qū)域在灤平縣安純溝門鄉(xiāng)的范圍內,分為兩大塊,共計6個小班(表1),栽植面積40hm2。一塊位于壩蓋子東山,二類小班區(qū)劃為31B 林班75、79 小班,現(xiàn)狀地類為采伐跡地,坡向西北、東北,為半陰坡,海拔480~650m;另一塊位于黃家東溝,二類小班區(qū)劃為32D 林班65、81、82、83 小班,現(xiàn)狀地類為油松疏林地,坡向北為陰坡,海拔550~640m。兩個地塊土壤類型均為在片麻巖母質上發(fā)育而成的沙壤土,顏色為棕褐色,粒狀結構。土層厚度35~40cm,為中層土,土壤反映呈微酸性,灌木以荊條、繡線菊、胡枝子、溲疏、平榛等為主,但分布不均;草本植物有羊胡草、鐵桿蒿、蒼術、柴胡、穿山龍等,呈片狀或零星分布。
根據(jù)小班的立地條件,采用魚鱗坑整地、局部整地方式,沿等高線進行整地,植樹穴呈“品”字形排列,破土面呈半圓形,筑成半圓形的埂,埂高和寬各為10~15cm,外埂要堅固,坑面低于坡面,呈水平或稍向內凹入,坑內活土層不低于30cm。整地密度按照行株距3m×2m,每公頃1650株,植樹穴的規(guī)格是長寬深為60cm×50cm×30cm。試驗采用承德頸復康藥業(yè)集團公司提供的苗木,具體標準見表2。
2013年春季采取邊整地邊造林的方式,栽植前,采用0.5%鹽水蘸漿,栽植時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為避免雜草叢生影響黃檗幼苗的正常生長,7月份,對栽植地塊采取了割灌措施,同時雇用護林人員2 名分別對兩個栽植地塊進行長年管護,防止牲畜及人類活動對黃檗的破壞。
表1 引種黃檗區(qū)域小班情況
表2 試驗造林苗木標準
4月底完成了黃檗的栽植工作,7月底對黃檗的成活情況進行了調查,平均成活率為95%,枝葉生長茂盛。10月底對黃檗的當年成活率調查(結果見表3),保存率均在90%以上,高生長量5~7cm。
表3 造林成效調查
(1)黃檗的適應性較強,喜陰,在陰坡、半陰坡栽植長勢良好。
(2)通過觀查,當年栽植的黃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緩苗后平均當年高生長量達5~7cm,長勢旺盛。
(3)在冀北山地,相似的立地條件下黃檗具有較高的人工引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