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鋒 楊紹麗
萵筍栽培方法簡單,生長周期短,產(chǎn)量高,經(jīng)濟效益顯著,營養(yǎng)價值高,在各地普遍栽培。
霜霉病、黑斑病、褐斑病、灰霉病和菌核病是萵筍上發(fā)生的主要病害,常給生產(chǎn)造成較大損失,影響萵筍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F(xiàn)將其識別與防治技術(shù)簡介如下。
主要為害葉片。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發(fā)生,逐漸向上蔓延。病斑初呈黃綠色,后擴大,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潮濕時在葉背面生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病斑枯死呈黃褐色并連結(jié)成片,全葉干枯。
又名輪紋病,主要為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近圓形黃褐色具同心輪紋病斑,在不同條件下病斑大小差異較大。潮濕時病斑易穿孔,通常前期田間病斑表面看不到霉狀物,后期病斑布滿全葉。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葉正面病斑呈淺褐色至褐色,中央灰白色,邊緣黃褐色至暗褐色,葉背顏色稍淺。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初呈水漬狀腐爛,后病部長出茂密的灰霉,導(dǎo)致整株腐爛或倒伏,濕度大時長出菌核。
主要為害莖基部。植株褪綠變黃后萎蔫枯死,病部多呈水漬狀腐爛,后長出濃密的白色菌絲,白色菌絲糾結(jié)在一起,在莖內(nèi)外產(chǎn)生黑色鼠糞狀菌核。
①選用抗病品種 一般帶紅色的品種表現(xiàn)抗病,可因地制宜選用。
②實行輪作 不與菊科蔬菜連作。
③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深翻,減少菌源;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清潔田園,清除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增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④藥劑防治 在病害發(fā)生初期及時噴藥防治,間隔7~10天1次,連續(xù)2~3次,輪換用藥。萵筍霜霉病可選用的藥劑有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萵筍黑斑病和褐斑病可選用的藥劑有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53.8%氫氧化銅干懸浮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萵筍灰霉病和菌核病可選用的藥劑有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1 2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