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忠輝,任小紅,譚金華,劉志英,王希平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江門529000)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chǎn)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反復發(fā)作超過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臨床檢測表明塵螨是引起慢性蕁麻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達到18.35%~32.1%[2-5]。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病情頑固,治療困難,尤其是塵螨所致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缺乏有效防治方法。本文通過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對塵螨所致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進行免疫生物治療,旨在觀察其臨床療效以及安全性,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jù)。
1.1 對象
1.1.1 入選標準 所有病例來源于我院皮膚科門診,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6]。所有患者進行變應原皮內(nèi)點刺試驗,結(jié)果顯示粉塵螨強陽性反應者。年齡12~50歲,性別不限。所有患者同意應用粉塵螨滴劑治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堅持完成24周的治療。
1.1.2 排除標準 ①2周內(nèi)服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1周內(nèi)服用抗組胺藥;②孕婦;③物理因素引起的蕁麻疹;④藥物引起的蕁麻疹;⑤有下列疾病者:慢性扁桃體炎、風濕熱、惡性腫瘤、甲亢、甲低、肝病、腎病等。
1.1.3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門診診斷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72例,其中男32例,女 40例,年齡18~60歲,平均(39.8±14.3)歲,病程 0.5~15 年,平均(8.6±6.5)年。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組,治療組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1~5號(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名:暢迪。規(guī)格:2 mL/瓶。批號:201004006)1 次/d;第 1~4 號各用1周,劑量依次為 1,2,3,5,6,8,10 滴;第 5 周使用第5號,每次2滴,在急性期酌情使用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對照組僅用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 1次/d,口服??偗煶?4周。
1.2.2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參照2009年歐洲發(fā)布了蕁麻疹新指南,蕁麻疹活動度評分表(UAS)[7],依據(jù)蕁麻疹的兩個核心癥狀(風團和瘙癢)來評價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觀察者于治療開始第1天,治療后第6,12,24周,進行觀察并記錄評分;按4級評分法記錄(0~3),項目評分相加為總分;根據(jù)治療前和治療后相應隨訪時間的總積分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下降指數(shù)分4級評估療效,計算公式和標準如下。SSR=(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首次服藥后SSRI大于50%的時間視為起效時間。痊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89%;好轉(zhuǎn):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小于20%;以痊愈和顯效的患者為總有效率。
表1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觀察項目及評分標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傆行时容^采用χ2檢驗。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嚴重程度比較
表2 治療前后蕁麻疹活動度評分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蕁麻疹活動度評分比較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3周 治療6周 治療12周治療組 36 3.5±1.1 2.8±0.9 1.6±0.8 0.8±0.7對照組 36 3.5±1.0 3.1±1.2 2.4±0.9 1.8±0.9 t 0 1.2 3.99 5.2 P>0.05 >0.05 <0.05 <0.05
治療前,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2組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12周后,2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2組療效比較 痊愈與顯效計算為總有效率,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087,P<0.01)。
表3 治療24周后2組療效比較 例
2.3 安全性評估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治療組出現(xiàn)頭暈、乏力1例(2.08%),口干1例(2.08%),皮膚瘙癢2例(4.16%),發(fā)生率為8.33%;對照組出現(xiàn)乏力2例(3.39%),口干2例(3.39%),皮膚瘙癢4例(6.78%),鼻炎1例,濕疹1例,發(fā)生率為13.56%。上述不良反應均不影響治療,部分不良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或消失。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病因復雜,治療困難。目前常用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免疫生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只是對癥治療,免疫療法是唯一可能改變其自然病程的治療措施[8]。2001年WHO專家總結(jié)既往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后充分肯定了免疫生物學治療對過敏性疾病的療效,即長期癥狀減輕、用藥減少、預防新過敏癥的發(fā)生和疾病的惡化。
很多慢性蕁麻疹患者對粉塵螨呈強陽性反應,而我們無法清除生活環(huán)境中粉塵螨。一直以來,免疫生物學療法都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傳統(tǒng)的皮下注射變應原的方法由于需長期在醫(yī)院治療,難以大量推廣使用。應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螨蟲所致變應性疾病在國內(nèi)外早有文獻報道,但應用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卻鮮有報道。
本文應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屋塵螨致敏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結(jié)果表明,應用粉塵螨滴劑舌下含服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有效率達到83.3%,而對照組僅為61.1%。而且免疫治療的時間越長,療效越明顯,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中一定要讓患者堅持治療,才能達到脫敏的目的。
許多研究表明,慢性蕁麻疹患者體內(nèi)存在Th細胞亞群失衡,T淋巴細胞總數(shù)明顯降低,CD4+T細胞明顯下降,IL-2、IFN-γ水平下降,而IL-4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表現(xiàn)為Th2為主的免疫反應[9]。免疫生物學治療的作用機制可能是利用不同濃度的抗原,刺激Th細胞的活化,達到細胞因子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產(chǎn)生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由于細胞因子網(wǎng)絡的復雜性,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是否是通過影響Th細胞亞群產(chǎn)生治療作用,仍需深入探討。
此外,通過逐漸增加變應原進行治療,經(jīng)過一段時間,逐漸達到維持量,使患者產(chǎn)生對變應原的耐受性,當患者再次接觸該變應原時,可減輕變態(tài)反應,從而改善由屋塵螨致敏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癥狀,減輕急性發(fā)作,減少用藥量,最終達到完全控制。
[1] McGirt LY,Vasagar K,Gober LM,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calcirant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with sulfasalazine[J].Arch Dermmol,2006,142:1337.
[2]童海濤,張洪波.86例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檢測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4):224-226.
[3]張英,項燕.204例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E及總IgE檢測分析 [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2):113-114.
[4]吳玉才,蘇潔娣.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365例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檢測分析[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9,16(6):409-410.
[5]戴迅毅,楊莉佳.380例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及血清IgE 抗體檢測[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7,23(5):450-451.
[6]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 [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614.
[7] 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 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417-1426.
[8] Nettis PA,Pudupakkam VK,Holla AD,et al.Effect of warfarin o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9,75:187.
[9] 黨倩麗,陸學東.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及IgE水平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0,29(4):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