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珍 (陜西省橫山縣人民醫(yī)院,陜西 橫山 719100)
交叉配血試驗是臨床輸血安全的重要保證,是臨床輸血前必不可少的試驗。臨床上傳統(tǒng)的交叉配血常用鹽水法,鹽水配血法雖然簡便、快捷,但靈敏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低離子聚凝胺法(Polybrene法)其靈敏度高出其他介質的2~250倍,有方法簡便、時間短、靈敏度高、結果明顯等優(yōu)點[1]。筆者采用鹽水法與聚凝胺法做了對比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4月~2012年8月臨床各科申請輸血送檢的標本共420例。
1.2 材料:儀器選擇BaSo血庫專用離心機,聚凝胺介質試劑,包括低離子溶液、聚凝胺溶液和懸浮液(臺資),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chǎn)品,鹽水介質為自配試劑。
1.3 方法
1.3.1 聚凝胺配血法:①取兩支試管,對主側和次側做好標示,主側管加患者血清(血漿)2滴,加供血者3% ~5%紅細胞懸液1滴,次側管與主側管相反操作。②各加0.7 ml LIM,均勻混合后再各加2滴 Polybrene溶液,均勻混合。③用BaSo血庫專用離心機1000 g離心力,離心10 s,倒掉上清液,不能瀝干。④將試管輕輕搖動,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如果沒有凝集,上述步驟需要重復進行。⑤最后加入2滴Resuspending,輕輕轉動試管混合并同時觀察結果。如果在30~60 s內(nèi)凝集散開,配血結果相合;如凝集不散開,配血結果不相合。
1.3.2 鹽水配血法:①取試管2支,用蠟筆標明主次側。②主側管:受血者血清1滴加供血者2%紅細胞懸液1滴。③次側管:供血者血清1滴加受血者2%紅細胞胞懸液1滴。④混勻,以RCF177(10002 r/min)離心1 min,觀察結果。在白色背景下,先觀察上清液是否有溶血,再輕搖試管,觀察有無凝集,對結果有懷疑時,用顯微鏡觀察結果。
420例中聚凝胺法檢出陽性3例,陽性率為0.7%,而鹽水法檢出陽性1例,陽性率為0.2%。詳見表1。
表1 420例聚凝胺交叉配血法和鹽水配血法結果比較[例(%)]
420例交叉配血中,鹽水法出現(xiàn)凝集陽性1例,經(jīng)臨床查證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而聚凝胺出現(xiàn)凝集陽性3例,經(jīng)臨床查證,其中2例是第2次懷孕,母體血型Rh陰性,因懷孕Rh陽性的嬰兒,母體產(chǎn)生了免疫性抗體,而另1例血型是經(jīng)過多次輸用O型血的A型患者,患者體內(nèi)產(chǎn)生了免疫性抗A。此3例患者體內(nèi)產(chǎn)生了免疫性抗體,在鹽水配血法均不出現(xiàn)凝集。
鹽水交叉配血法方法簡單,但只能檢查不相配合的完全抗體,無法合理發(fā)現(xiàn)不完全抗體,且安全性較低。聚凝胺法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通常會選擇到的一種常用配血法,通過中和紅細胞表面的負電荷,縮短紅細胞距離,使得紅細胞發(fā)生非特異性凝集,加速紅細胞抗原與相應的IgG或IgM抗體結合,在懸液加入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與紅細胞抗原相應的IgG或IgM抗體,凝集不消失,反之相反。
聚凝胺法對于結果觀察是從凝集到無凝集的一個發(fā)生過程,所以要求嚴格掌握試管振搖的力度和解聚的時間,聚凝胺配血法一方面可以檢出完全抗體,另一方面又可以檢查出有臨床意義的不完全抗體,能夠盡最大努力避免遲發(fā)性溶血反應發(fā)生,可為臨床治療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聚凝胺配血法操作方法簡單方便,可對結果進行清晰顯示,有假陽性少、靈敏度高、快捷、準確和效果明顯的特點,是目前交叉配血最理想的方法,應推廣于各基層醫(yī)院和輸血科急診搶救患者的交叉配血[2]。
[1]馬利平,張建國.凝聚胺試驗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濟丁醫(yī)學院學校,2005,28(2):62.
[2]車嘉琳,劉景春,劉赴平.用微孔板改良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試驗的效果評價[J].中國輸血雜志,2006,19(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