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郭沫若和老舍都是令人矚目的一代文界巨擘,他們都在各自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思考等領域做出了后人難以企及的成就,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熟和發(fā)展劃上了濃重的一筆。目前對兩人的研究還僅僅局限在他們各自文學創(chuàng)作的領域,能夠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目前能夠查閱到的有關論文僅兩篇:《論郭沫若、老舍、田漢歷史題材的戲劇創(chuàng)作——以〈蔡文姬〉、〈茶館〉、〈關漢卿〉為中心》、《郭沫若與老舍:“我愛舒夫子”》,這顯然與郭沫若和老舍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及中國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有關郭沫若與老舍交往的大致經(jīng)過,甘海嵐先生的《郭沫若與老舍:“我愛舒夫子”》已經(jīng)按照時間線索將兩者的交往經(jīng)過詳細地給我們描述出來,但是略顯遺憾的是通過二者交往的事件所映射出的問題卻沒有能夠進行分析和解讀。筆者在甘先生文章基礎上結合老舍給郭沫若的八封通信以及相關資料將兩者的交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8-1946):相識與結緣。
郭沫若與老舍相識于“文協(xié)”成立。在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大會上,“老舍正和初識的郁達夫談話,郭沫若走上前來握手,并作自我介紹。他們還沒有來得及說幾句話,就振鈴開會了,這短暫的交談,成為郭沫若、老舍一生友誼的開端?!?/p>
由于國內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各種類型的座談、講座、勞軍、募捐、文化名人紀念活動、聯(lián)歡活動”成為了此后他們交往的主要契機。在這種情形下郭沫若和老舍的交往更多出自集體利益,而非私人的欽慕。這一點從目前能夠收集到的有關老舍給郭沫若的八封通信中能夠找尋到端倪。在這八封信中,寫于上世紀40年代也即是郭沫若與老舍交往初期的信件僅一封。數(shù)量少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由于時間長久保存不易或戰(zhàn)爭等非人為因素的破壞或丟失;二是二者本身通信數(shù)量不多。這兩個原因我更加傾向于后者,因為從整篇通信的內容、人物的稱謂、落款等方面來看,與其它通信相比有很大差異。
沫翁:
鄉(xiāng)居大利文思:《歸去來兮》后,繼以《誰先到了重慶》,計月尾亦可完卷。雖粗制濫造,幸或成篇,終勝利祿之喜。擬再索枯腸,一夏成四劇,堪為記錄耳!秋后有緣,四劇同時演出,咸遭失敗,熱淚長流,亦大快事!
冷暖變化,略患腹瀉。未審城中如何,起居當適否?聞劇藝社將演《屈原》于北碚,深欲往觀,但時暑途遙,又輒自阻。
組緗、冶秋,俱有去志;長安,不易居,尚乏舉薦之路;有用人處,祈代留意為禱!
匆匆,祝
吉
弟舍躬
廿七老 舍
首先從人物稱謂來看,這封信老舍尊稱郭沫若為“沫翁”而非如寫于五六十年代的“郭老”。
其次從落款來看,這封信老舍的落款為“弟舍躬”而非五六十年代的落款老舍。
再者從信件的內容和語氣上來看“聞劇藝社將演《屈原》于北碚,深欲往觀,但時暑途遙,又輒自阻”,顯然是普通熟人間的客套話語,與五六十年代信件中“我不搞這一套,把問題交給您吧”以及“明后天去西郊農(nóng)村小住,歸來再去請安”的輕松語調截然相反。即便是代人舉薦之事的“有用人處,祈代留意為禱”懇求的語調與1952年的“據(jù)我了解,他的確喜愛實際造林,而且很有經(jīng)驗。他囑我向您說說”的語調也有所不同。
透過這封信的細節(jié)說明了老舍此時還是處于敬仰郭沫若的角度來同郭沫若進行交往的。于此相互印證便是為慶祝郭沫若五十壽辰和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老舍在1941年11月10日《新蜀報》上所發(fā)表的《我所認識的郭沫若先生》一文,用十分樸素的語言述說了他與郭沫若相識四年來對郭沫若的認識,以及表達自己對郭沫若充滿真誠、友情和敬佩的情誼??v觀當時絕大多數(shù)慶賀郭沫若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的文章,老舍這篇文章的內容和語氣顯得十分獨特。
當然郭沫若對老舍也充滿了理解和深知之情,相隔三年后也即是1944年恰逢老舍創(chuàng)作活動二十周年,郭沫若在4月17日這天分別在《新蜀報》、《新華日報》以及《華西日報》發(fā)表文章來紀念這一活動,更是表達了“我愛舒夫子”的朋友之誼。
第二段(1950-1960):相交與關愛。
沫公:
老友郝景盛現(xiàn)任西郊公園植物分類所所長,他前幾天來說:愿意實際搞造林工作,不愿圈在屋里搞公事;農(nóng)林部曾有意叫他去幫忙,但科學院不放手他。他不肯多反映意見,怕上級誤會他不安于位。據(jù)我了解,他的確喜愛實際造林,而且很有經(jīng)驗。他囑我向您說說,我忘了;今天讀到《人民日報》社論才又想起來。您這兩日空閑了一些吧?
匆匆,致敬
六、十四
郭老:
找到一塊端硯,系北京藏家所珍,石名“蕉白”,非普通紫色;中有朱紋,加水愈顯,大概是康熙時物,邊款或可證。這是我送給您的小禮物,千祈哂納!
致
敬
老 舍
四日
郭老:
謝謝摩腰膏藥!如見效,當托廣州友人代購。
問夫人好,弟弟妹妹等都好!
致
敬!
老 舍
四月八日
這是目前能夠查詢到的有關郭沫若與老舍在50年代里為數(shù)不多的通信,如果再附加上《老舍年譜》中的記載:同日,給郭老寫信,通知住址已遷移到燈市口迺茲府大街豐盛胡同10號,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是從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出他們已由普通朋友變成了相互關懷的友人。
這三封信是現(xiàn)存郭沫若和老舍通信中唯一的一個時期沒有談及文學的信件,而它們全部都出現(xiàn)于50年代,其中隱含著豐富的文學史秘密。根據(jù)目前能夠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在1950-1960年期間,老舍共在約88個機構、團體或社團中擔任重要職務,這要遠遠高于1938-1949年的25個以及1961-1966年的11個。翻閱《老舍年譜》和《老舍日記》中有關這一段時期的記載,也基本上都是有關老舍出席會議、宴會、出訪以及接見代表團的事件,真正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少之又少,除了《茶館》之外真正能夠達到解放前創(chuàng)作水準的作品寥寥無幾。郭沫若的情形與老舍大致相當,解放后郭沫若也因公務和社會事物的原因,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停止的現(xiàn)象,因此他們這一段的交往基本上遠離了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三段(1961—1966):相知與唱和。
郭老:
拜讀《詩歌漫談》,獲益不少!我手中的《唐人萬首絕句》系埽葉山房鉛字本,不知怎么把“勸君多采擷”印為“勸君休采擷”!這樣一來,便和您的講法恰好相反了。埽葉本不算太壞,“多”易“休”必有所本。我不搞這一套,把問題交給您吧。
致
敬禮
問立群同志好!
老 舍
五、九
郭老:
黃山之游,血壓波動,昏昏終日,未獲好詩,蒙索閱,選錄數(shù)章,全無秀句,博一笑耳!明后天去西郊農(nóng)村小住,歸來再去請安。
匆匆,致
敬禮!
立群同志好!
老舍上
十二
郭老:
南游歸來,詩囊必富,切盼拜讀佳篇,學習受益!立群同志索扇,已畫好;醫(yī)學科學院求您寫毛主席《送瘟神》二律,紙在我處,當與小扇一同送上。何時在府,祈示下(電話:55.4879),以便拜謁!
致
敬禮
立群同志同此立群同志:
老舍上
七、十三
郭老書《送瘟神》大字收到,已送交醫(yī)學科學院,并囑代致謝!打油詩一首附奉,博郭老一笑!暑甚,恕不一一!
致
敬禮
絜青問您好!
老 舍
七月二十二日
在這四封二十世紀60年代老舍給郭沫若的信件中,讀新作、代人求字、切磋詩藝等都充溢著摯友間的親密與坦誠,同時也顯現(xiàn)出了兩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師詩心雅趣的心靈撞擊,這樣郭沫若和老舍同時迎來了自己解放后創(chuàng)作生涯特別是舊體詩創(chuàng)作的高峰。
郭沫若與老舍能夠在各自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得以突破,與他們之間在交往中的互相砥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脫離了政治和外物的羈絆,純粹心靈的溝通和融合是郭沫若和老舍這一段時間交往的最好詮釋。
郭沫若與老舍雖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留下了顯赫的聲名,但他們影響范圍以及參與活動的場合又遠遠超出了文學范疇,他們既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互相唱和,又在社會活動中親密合作,由此他們之間也就達成了心靈之間的交流。
作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巨匠,郭沫若與老舍交往的基礎應是文學創(chuàng)作。在目前所能夠收集到的老舍給郭沫若的八封通信中,有五封信就涉及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等方面的問題,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又涉及到了詩歌、戲劇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以通信的方式二者在舊體詩創(chuàng)作上的互相唱和使得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得以繼續(xù)。
郭沫若與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交流最典型地表現(xiàn)在二者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純真上。1941年仲夏,郭沫若作《和老舍原韻并贈三首》,其中“內充真體圓融甚,外發(fā)英華色澤鮮”;“奇語驚人拼萬死,高歌吐氣作長虹”;“醍醐妙味誰能識?端在吟成放筆時”的詩句表現(xiàn)出郭沫若對老舍文才和人品的欽佩和惺惺相惜之意。1941年8月23日老舍便作了《沫若先生邀飲賴家橋》一詩,記述了老舍與郭沫若開懷暢飲共抒心志的情形??梢哉f郭沫若和老舍真正的交流和交往便是立足于詩歌創(chuàng)作。無獨有偶,目前所能夠發(fā)現(xiàn)的郭沫若和老舍最后交流的文字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1965年7月22日,老舍在給于立群信后附了打油詩:“讀郭老《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zhèn)巍罚瑧虺梢宦?,錄呈郭老博粲?!?/p>
由此可以看出,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維系郭沫若和老舍交往的紐帶和基石,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遷,他們之間對于文學共同的摯愛和信仰,使他們走過了近三十年的相交、相知的友誼之途。
如果說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郭沫若和老舍交往的紐帶和基石的話,那么社會活動則成為郭沫若和老舍交往的外在顯現(xiàn),他們在社會活動中的配合和支持更加深化了他們之間的情誼。老舍一生中大約在158個社團和機構中兼任過職務,與郭沫若相識后大約參與了124個社團和機構的活動,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與郭沫若一起任職的。因此社會活動成為郭沫若與老舍交往過程中增加彼此友誼和信任的關鍵點。
特別應該提及在郭沫若五十歲壽辰和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中,正是老舍不遺余力的籌劃和組織,才使得這一活動收到了應有的成效。經(jīng)過老舍積極活動,將當時幾乎整個文藝界、文化界的人物全部都動員起來,另外,老舍又借助于馮玉祥的關系,將此次活動拓展到了政治領域。這個活動持續(xù)了近半年時間,這不僅是文化界的勝利,同時也是政治斗爭的勝利,還大大增進了郭沫若和老舍之間的感情。今天我們再來重讀老舍在這個活動中所寫的《我所認識的郭沫若先生》和《參加郭沫若先生創(chuàng)作二十五年紀念會感言》兩篇文章,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絕非通過閱讀郭沫若一兩篇文章就能夠寫成的,而是要達到心與心的交流后才能為之??梢院敛豢鋸埖卣f,郭沫若成為繼魯迅之后的文化旗幟,老舍是功不可沒的。
建國后郭沫若擔任了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和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職務,老舍則是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與郭沫若一起在很多文化團體中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合作共事成為他們建國后交往的主要形式。首先在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上,郭沫若和老舍以自己豐富的戲劇創(chuàng)作成果和深厚的戲劇理論知識為推進中國戲劇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另外在對外文化藝術的溝通交流上,郭沫若和老舍以自己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真誠的態(tài)度博得了外國友人的贊譽,為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郭沫若與老舍的交往并非一般朋友間簡單的唱和,而是一種心靈的交流。這種心靈的交流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對于對方文學創(chuàng)作的批評。當老舍看完郭沫若的歷史劇《棠棣之花》后認為“全戲空氣不甚調諧,……第三幕是臨時添加的不甚高明,……沒有這一幕,我想,也許更好一點。中國古代如何舞劍擊劍,不可得知;但此劇中之劍法,則系西洋把式,事情雖小,亦足證演古裝戲之不易爾”,這種不疾不徐的批評語氣顯示出了老舍對戲劇藝術的獨到見解,同時也切中了郭沫若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的不足和缺憾。相比于當時許多對于郭沫若文學創(chuàng)作無原則的追捧或意氣式的否定,老舍的這種“講真話”的批評才彰顯出了他們之間心靈的契合。
其次生活細節(jié)上的關心,老舍在北碚時愛喝酒,郭沫若常關心地勸他少貪杯,保重身體。老舍在《我所認識的郭沫若先生》中就曾記述到:“最使我感動的是他那隨時的,真誠而并不正顏厲色的,對朋友們的規(guī)勸。這規(guī)勸,像春曉的微風似的,使人不知不覺的感到溫暖,而不能不感謝他。好幾次了,他注意到我貪酒,好幾次了,當我辭別他的時候,他低聲的,微笑的,像極怕傷了我的心似的,說‘少喝點酒??!’”另外,建國后郭沫若還曾經(jīng)送給老舍摩腰膏藥,使老舍深受感激。心靈之間的交流深化了郭沫若和老舍交往的層次,使得他們的友誼得以升華。
在郭沫若與老舍交往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難題,我認為可能這也是我們大家在郭沫若與老舍研究,甚至是有關整個文學史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共同問題,在此提出。
郭沫若與老舍交往約有28年時間,但現(xiàn)存的通信僅僅只有8封,這顯然是與兩個人的歷史地位不相符的,因此對二人交往過程中散佚信件的收集與整理工作成為深化二者研究的必由之徑。
首先,應該注重史料中所記載信件的收集。如在甘海嵐先生文章中就記載了:1965年春老舍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歸國后即將17首游日詩寄給郭沫若。夏天,老舍讀了郭沫若詩后,又賦詩七律一首致郭沫若。但是目前這些詩作如何我們都不得而知了。另外,在《老舍年譜》中記載:1954年4月13日,老舍曾給郭沫若寫信,告之已搬至新址,但這封信目前也不得而知。
其次,這八封通信全部都是老舍寫給郭沫若的,而郭沫若給老舍的回信至今為止也僅僅就一封。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邏輯的,如果能夠收集到散佚的郭沫若回復給老舍的信件,那么有關兩者交往的研究很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形。
通過郭沫若和老舍交往散佚信件的收集和整理我們完全可以以小見大,將這種研究方法和思路運用和擴展到整個現(xiàn)代文學作家作品的研究領域之中。通過扎實細致的史料分析,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面貌和成果將會大為改觀。
老舍作為著名小說家眾人皆知,他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長篇小說蜚聲海內外;老舍作為著名劇作家,有口碑皆,他的話劇《茶館》等劇作譽滿全球。然而,如果說老舍是一位詩人,那就不一定為廣大讀者和學術界所熟悉和了解了。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來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和劇本影響太大了,以至于掩蓋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光輝。老舍也是一位詩人,他與郭沫若之間便有了相交的默契和可能,他們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交流更多是通過詩歌來交流的,特別是60年代以后。
老舍一生中除去1950年至1958年期間至今尚未見其舊體詩作外,其余各個時期均有不同數(shù)量的舊體詩發(fā)表。其中,有兩個階段為爆發(fā)期:一是1939至1942年,一是1958至1965年。舊體詩則成為郭沫若與老舍交往中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如:
1964年,老舍去海淀區(qū)四季青公社體驗生活,行前給郭沫若送去一封信,信后附錄了黃山之行詩作八首。郭沫若在下午會議結束后,冒雨驅車來到燈市西口豐富胡同19號老舍家,郭沫若回家后立刻收到老舍送來的快件,原來老舍對郭沫若冒雨前來看望深為感動,郭沫若走后即賦《詩謝郭老秋雨中來訪》。
1964年10月23日,老舍寫信給郭沫若講述了他在門頭村的生活和村里搞四清運動的情況。郭沫若收到信和詩后,于10月24日和詩一首,25日與回信一并寄給老舍。
1965年春,老舍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歸國后即將17首游日詩寄給郭沫若。夏天,老舍讀了郭沫若詩后,又賦詩七律一首致郭沫若。
以上事件無不說明了舊體詩在郭沫若與老舍交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有關郭沫若舊體詩的研究僅僅六篇,而有關老舍舊體詩的研究僅僅三篇。如果我們從郭沫若與老舍交往的角度,也即是從郭沫若和老舍舊體詩創(chuàng)作時間、舊體詩生成機制以及傳播方式和途徑角度來研究,我想將會是另外一種景象。
注釋:
①有關老舍舊體詩創(chuàng)作請參閱張桂興著《老舍資料考釋》(修訂本)第258-292頁中有關內容的復述,郭沫若的舊體詩創(chuàng)作請參閱《郭沫若全集》第4卷的《東風集》和第5卷的《沫若詩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②此封信收于《老舍全集》第15卷第646頁,全文為:“舍予兄:廿三日信接到,和詩拜讀了。我又和您一首??上也荒軄矸钆悖顬閮瘸?。鼎堂一九六四年.十.廿五。”
③依次為:《對郭沫若舊體詩詞注釋的幾點質疑》(卜慶華,《求索》,1985年第1期)、《論郭沫若前期舊體詩詞的愛國主題》(谷輔林,《齊魯學刊》,1985年第 2期)、《“問余何所愛,二子皆孤標”——魯迅、郭沫若舊體詩比較》(馬宏柏,《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對五家郭沫若舊體詩詞注釋的再質疑》(卜慶華,《湖南城市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高歌吐氣作長虹——論郭沫若抗戰(zhàn)時期的舊體詩》(華忱之,《郭沫若研究》第4輯)、《身份的重影——看舊體詩詞中的郭沫若心態(tài)》(李郭倩,《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④依次為:《不以詩名唯示詩心——讀老舍舊體詩作》(王棟,《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1期)、《論老舍的舊體詩》(陳友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憂患之詩與安樂之詩——老舍舊體詩創(chuàng)作轉型論》(李遇春,《福建論壇》,2007年第7期)。
[1]石興澤.論郭沫若、老舍、田漢歷史題材的戲劇創(chuàng)作——以《蔡文姬》、《茶館》、《關漢卿》為中心[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2001(4).
[2]甘海嵐.郭沫若與老舍:“我愛舒夫子”[A].林甘泉主編.文壇史林風雨路——郭沫若交往的文化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王錦厚等選編.百家論郭沫若[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4]張桂興.老舍年譜(修訂本·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5]張桂興.老舍資料考釋(修訂本)[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
[6]老舍.看戲短評 [A].王錦厚等選編.百家論郭沫若[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7]老舍.我所認識的郭沫若先生 [A].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