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金城關是中國古代控扼西北的咽喉之地,它是漢代修筑的一處軍事要塞。最初建在今日蘭州的西固區(qū)沙井驛,后移至現(xiàn)在蘭州白塔山的西邊。經(jīng)歷代堅固擴建,成為當時“控扼要沖,通道西域”的著名軍事要津。如今這個功能已經(jīng)消失。在當代空天一體的核時代,類似金城關的軍事要塞不堪一擊。金城關的關只是歷史的一抹痕跡。有意思的是,蘭州政府在此地修建了文化市場,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被發(fā)掘用來吸引游客,倒成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形象大使
軍人出身的作家李西岐長達五十余萬字的小說《 金城關》描寫的也不是金城關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作家在這部厚重的作品里為讀者講述了金城關的來龍去脈,但他的筆墨重點不在這里。他傾注二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積累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面對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的。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蘭州地區(qū)的改革如何使社會震蕩、人心裂變、認知混亂,特別是知識分子倉惶無措的真實畫面的長篇巨著。中國當代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初,絕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意識到它會是一場脫胎換骨、滌蕩靈魂的革命。知識分子,現(xiàn)在不大提了。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他們還是公眾關注社會的一個主要界面。小說中的主人公黃一鳴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嚴格定義的知識分子,他是一位懷有傳統(tǒng)道德意義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活動無不表現(xiàn)著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社會人生理想。盡管他沒有更多更深的思考,但他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與社會最基層的接觸,使他較早地感覺到了社會巨變的來臨,巨變的不可抗拒。這部作品原稿一百余萬字,幾番砍削,不斷壓縮,以作家豐富的閱歷和熟練的表現(xiàn)技巧,終于成就了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學佳作。是雪漠《 大漠祭》之后直面當下生活的又一長篇力作。
小說以一位老干部的家庭為中心,分別由老人的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婿的生活鋪排開來,伸向社會的四面八方。雖然是有血親的兄弟姐妹,可是由于社會地位、經(jīng)濟地位、文化程度的不同,家庭成員之間就始終處在一個非常非常曖昧的關系之中。小說的精彩之處也正在這個復雜多變的關系當中。相信每一個有家庭的讀者都會感同身受。大致說來,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社會身份主要是一個政治身份、文化身份。自九十年代后,經(jīng)濟身份突然崛起,一切向錢看的觀念迅速成為社會主流,無論你愿意不愿意、承認不承認,一切為錢讓路、一切由錢說了算成了社會的新“風俗’。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你沒有錢,或者沒有能力賺到錢,更或者你不打算賺錢,你就會被認為不是傻子就是呆子,而成為被損害被侮辱的對象,所謂的人道、人性、仁義,所謂的同志、戰(zhàn)友、朋友,所謂的父母、兄弟姐妹,這些用來凝聚人和人之間和諧美好的東西,一夜之間,在錢的面前潰不成軍,空虛無助。黃一鳴是小說的主要角色,他是蘭州城的秦腔名丑角,屬于被戲迷們“寵”的人物。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黃一鳴還是上層領域的人物。他衣食無憂,只要不犯政治錯誤,藝術表演高超,在那個時候當屬于可呼風喚雨的“老板”。市場經(jīng)濟初潮,全民掙錢,顧不上欣賞他的演技,他從鮮花簇擁的舞臺上下來,幾乎就是個廢人。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他難道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嗎?應該不是。他自認為是個文化人,是個知識分子,對于經(jīng)營賺錢的事自有一番傳統(tǒng)的瞧不起的大道理。但在社會已經(jīng)變成錢老大的時候,他的這種觀念絕對就是榆木疙瘩,是落伍的觀念。一個富起來的村頭抱著敬慕的心態(tài)去看他,發(fā)現(xiàn)他居然住在很破敗的地方,就大咧咧地教訓道:“你看你屋里頭的擺設,猛一看,跟退休幾十年的老工人似的寒磣,一個大男人,把個家做成這么價球樣子,也夠丟人現(xiàn)眼的。唉,好女人養(yǎng)到這屋里也糟到了?!泵鎸@樣一個曾經(jīng)的“粉絲”的點點戳戳,小說寫道:“黃一鳴胸腔里像咕咚咚灌下一瓶燒酒,渾身燥熱得恨不得把皮活剝了,輓成一面戰(zhàn)鼓,用生命之重錘,瘋狂敲打一番的?!秉S一鳴這個把藝術事業(yè)看得比生命都要重的藝術家,竟然也開始痛苦地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落伍了,居然也認為村頭的話雖然粗陋,細細想之,也是有些道理的。黃一鳴就是在自我反省、自我譴責、自我安慰中被動地卷入倒掛歷、倒汽車的賺錢的大潮中。他一邊跟著社會混混想辦法賺錢,一邊又為自己的不恥自責開脫。他在糾結中選擇恥與不恥,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辨別是與非。傷痕累累,心靈仍然沒有找到適合的歸宿。從黃一鳴的反省中我們并沒有看到究竟什么是正能量。小說給我們留下了無法釋懷的去處和正確的選擇。這也許是小說的真實所在吧。我們看到了在小說中被黃一鳴看不上的村頭之類,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著名企業(yè)家、政協(xié)委員、人大代表。他們正在熱心文化事業(yè),投資文化事業(yè)。他們會聘請黃一鳴來做藝術總監(jiān)、藝術指導什么的。他們在藝術和政治上沒有什么嚴格要求,但他們對經(jīng)濟效益有鐵的指標。他們對藝術雖然不太精熟,對藝術質(zhì)量卻要求很高,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獲取金錢的根本保證。也許黃一鳴自己組建了一個秦腔戲班,征戰(zhàn)在蘭州的大街小巷。他現(xiàn)在屬于藝術高超、 擅長經(jīng)營的復合型人才,重新回到了時代的前列,受人尊重,過著體面的生活。小說的主人公黃一鳴是個小丑角色。通過他來展現(xiàn)歷史的發(fā)展是很有意思的,這讓人常常想到卓別林。小說中的大多數(shù)人物都是被動、被迫參與市場經(jīng)濟的,就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來說,他們并沒有迫切改革的需求,甚至可能是被改革的對象,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個中人才會品味到。這一點在小說中關注不夠。由于金錢的調(diào)節(jié),社會開始了新一輪的逐利時代,一切看來都已塵埃落定,蕓蕓眾生目標已經(jīng)明確,理想高高在前。一部成功的作品通常是作家自身的映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看到如此真切生動的現(xiàn)場直播。時光荏苒,令人不勝唏噓。
這部作品也是蘭州文化的百科全書。作家是位陜西人,但在蘭州生活了四十年,對蘭州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特別對蘭州的文化情有獨鐘。蘭州的歷史民俗風情娓娓道來,顯示了作家對地方文化的深厚研究。作品中的一些蘭州方言,恐怕就是一些老蘭州也沒有見過、聽過。當然,這里面也有許多可商榷的地方。作品在表現(xiàn)方式上既有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式的描述,有明清小說的傳統(tǒng),更有民間文學的親切傳神。元曲、秦腔、花兒、方言、俚語共同鑄成了整部作品的血肉筋脈,屬于越讀越愛看的好作品。但是可能作家太想和讀者交流蘭州文化,乃至西北文化知識,他的一些知識交代可有可無,有些也影響了作品的整體風格。有些語言和背景鋪墊成為贅疣,影響閱讀的流暢。作家肚子里的貨很多,總想著全部拿出來與讀者分享,我們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