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瑞,王光見,李景峰
(上海通用東岳動力總成有限公司,山東煙臺 264006)
T 200缸體是汽車發(fā)動機的主要部件,如圖1。外形尺寸389 mm×243.5 mm×204 mm,材質牌號為H T 250.該缸體壁厚一般為5mm.進入夏季后的一段時間內,鑄件上表面主油道附近位置出現較多的缺陷,見圖2。缺陷呈散落狀分布,大小和深度不一,內腔表面不規(guī)則;嚴重時使缸體報廢,最多時達到0.5%左右。
圖1 缸體圖
圖2 缺陷圖
1)造型方式為氣沖式,采用濕砂型,水套芯為熱芯,其余圓棒芯曲軸箱芯端面芯均為冷芯。
2)澆注工藝:每套砂箱生產兩件缸體,曲軸箱面相對布置,水平澆注。橫澆道在兩缸體之間,由端面芯和曲軸箱芯形成。端面芯橫澆道始端安放過濾網;內澆道開在曲軸箱芯盒端面芯中間軸承座上,為中間注入式,見圖3橫澆道和內澆道。
圖3 部分澆注系統(tǒng)圖(深色區(qū)域)
3)熔煉工藝及化學成分
采用中頻爐熔煉鐵水,每爐8 t,出爐溫度1500℃±10℃.出爐時,將鐵水倒入澆包,再轉運到自動澆注機中。自動澆注機容量為10t.澆注溫度為1415℃~1430℃.
鐵水采用包內孕育.隨流孕育和型內孕育。化學成分要求如表1.
表1 化學成分要求 (質量分數,%)
1)制作缺陷樣品,具體見表2.
將缺陷樣品和澆注機爐壁爐渣、型砂砂眼、芯砂砂眼樣品分別放在X T L-3400型體視顯微鏡和Q U AN T E R-600掃描電鏡上觀察,其外觀形貌和微觀形貌見表2.
表2 樣品形貌
2)檢測
在掃描電鏡上分別對缸體缺陷、爐壁爐渣、型砂砂眼、芯砂砂眼四種樣品的元素含量做定性分析。
將缺陷樣品形貌和能譜分析結果分別與其他三種樣品進行比較。
表2 是缺陷和爐壁爐渣、型砂砂眼、芯砂砂眼三種樣品在體視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下的形貌圖片,從中可以看到缺陷表面有釉狀物質,沒有砂粒,與爐壁爐渣極為相似;型砂和芯砂砂眼缺陷則能明顯看到砂粒。
另一方面,表3~表6分別列出了缺陷和爐壁爐渣、型砂砂眼、芯砂砂眼的能譜分析結果。
從中可以看出,缸體缺陷和爐渣的元素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C、O、Si、Mn、Al、Fe等 7種元素,說明缺陷中含有氧化物夾雜。缸體缺陷和爐渣的其他幾種元素的具體比例有些差別,是因為爐渣樣品中所含Fe元素的比例偏高,使其他幾種元素比例相應降低。
型砂缺陷的能譜顯示砂粒表面含有Na、Mg、Ca等元素,說明砂粒表面有殘余的膨潤土成分;而芯砂缺陷的能譜顯示,所含元素較少,除砂粒SiO2以外,表面還有澆注后樹脂燃燒殘余的C元素。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確認,缸體的缺陷即為渣眼。
表3 缸體缺陷能譜分析結果 (質量分數,%)
表4 爐渣能譜分析結果 (質量分數,%)
表5 型砂砂眼能譜分析結果 (質量分數,%)
表6 芯砂砂眼能譜分析結果 (質量分數,%)
渣眼屬于夾雜類缺陷。夾雜來源可分為內生夾雜物和外來夾雜物[1]。
3.2.1 回爐料、澆冒口
熔化使用的回爐料表面銹跡較多,銹中的主要成分為Fe2O3,在熔化過程中會生成FeO.
同時鐵液中的Mn和Si還會發(fā)生下列反應[2]:
由于Mn、Si的氧化燒損,使鐵液中除了存在FeO外,同時含有較多的MnO和SiO2內生夾雜物。當鐵液表面發(fā)生二次氧化時極易形成液態(tài)渣,鐵水凝固后在頂面產生渣眼廢品。
澆冒口系統(tǒng)若拋丸質量差,殘砂等物質也會使鐵水中增加夾雜物。
3.2.2 澆注設備
澆注鐵水使用自動澆注機。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因爐壁周圍所掛的爐渣較多,容易被剛入澆注機的高溫鐵液重新熔化沖進鐵水中,進入砂型。
3.2.3 澆注系統(tǒng)
該缸體實際的澆注系統(tǒng),其澆口接近1∶1∶1.由于自動澆注機使用的柱塞直徑小于直澆口直徑,所以相當于開放式澆注系統(tǒng)。這樣的系統(tǒng)具有金屬液流速小,充型平穩(wěn),沖刷力小的特點[3];但在澆注過程中,澆口杯始終處于沖不滿狀態(tài),一方面阻渣效果差,另一方面容易裹挾氣體進入鐵水,使鐵液發(fā)生二次氧化;同時,當橫澆道處于未充滿狀態(tài)時,其中的鐵液流動速度較高,紊流程度增大,使得渣上浮的阻力增大[4],加之鐵液含渣量多時,就會有更多的液態(tài)渣或渣滓隨鐵液流入型腔,沿途不斷聚集并上浮,停留在鑄件上頂面,導致渣眼廢品。
3.2.4 泡沫陶瓷過濾網
橫澆道始端放置了SiC材質的泡沫陶瓷過濾網。這種過濾網可以有效攔截液態(tài)金屬中的夾雜物。其內部有彎彎曲曲的通道,可以機械擋渣。同時夾雜物與固態(tài)的陶瓷過濾網更具有相近的“共格對應”關系,從而易于潤滑而產生吸附[5]。但是若網孔過大,其濾渣效果就會變差。
針對渣眼缺陷,加大柱塞直徑,使?jié)沧⑾到y(tǒng)呈充滿狀態(tài),提高澆注系統(tǒng)的阻渣能力是較好的途徑,但在實際生產中會有別的問題無法避免。
因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對缸體回爐料及澆冒口進行拋丸處理,除凈表面的銹蝕和殘砂;并納入工藝進行控制,防止使用拋丸質量差的回爐料。
2)澆注機重新打結,清除干凈爐壁周圍附著的爐渣。
3)過濾片網孔變小,規(guī)格由10PPI改為20 PPI;并嚴格控制外形尺寸,減小與砂型之間的間隙,防止渣滓流進型腔。改變規(guī)格后,對過濾網入口端進行了橫向解剖,發(fā)現過濾網網架吸附的物質除了砂粒之外,渣滓等釉狀物質明顯增多。
采取以上措施后,缸體渣眼廢品率由0.5%降低到0.1%以下。
因此,要防止缸體渣眼廢品的產生,除了可以對澆注系統(tǒng)等工藝進行必要改進之外,提高鐵液的潔凈度,對回爐料等原材料進行拋丸,加強對澆注機壁和澆包壁附著的渣滓的清理,合理使用過濾網等措施,同樣能夠減少氧化物夾雜和渣滓,取得明顯的降廢效果。特別是夏季高溫高濕階段,回爐料等原材料銹蝕更為嚴重,更需要采取拋丸等措施。
[1]陳國楨.鑄件缺陷與對策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285.
[2]李湛偉,范洪遠,唐正華,等.氣缸套渣氣孔缺陷成因分析[J].鑄造技術,2010(6):742.
[3]李魁盛.鑄造工藝及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483.
[4]曹文龍.鑄造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9:234.
[5]曹大力,周敬一,尹國利,等.鑄造用泡沫陶瓷過濾器[J].鑄造,2005(3):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