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出世先后考釋*——兼對劉屹博士系列質疑的答覆

      2013-11-23 11:45:04王承文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2期
      關鍵詞:天尊玉篇靈寶

      王承文

      “古靈寶經”是指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所著錄的一批早期靈寶經①Ninji(大淵忍爾),“ On Ku Ling-pao Ching,”Acta Asiatica 27(1974),見劉波譯,王承文校:《論古靈寶經》,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敦煌道教文獻專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這批經典在東晉末年至劉宋初年相繼問世,在中古道教史上影響極其深遠。陸修靜《靈寶經目》首先著錄了“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即“元始舊經”,共29部,其中“已出”19部,“未出”10部。接著又著錄了“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說行業(yè)新經”,即11部“新經”。中外研究者一般認為,這些古靈寶經應劃分為“元始舊經”和“新經”兩部分,“元始舊經”在東晉隆安(397—401)年間開始問世,而“新經”的出世一般要比“元始舊經”稍晚②拙文《敦煌本〈太極左仙公請問經〉考論》,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敦煌道教文獻專輯”,第156—199頁,收入拙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86—156頁;大淵忍爾:《道教とその經典》,東京:創(chuàng)文社1997年,第73—122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213.。近年來,劉屹博士對此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他認為“新經”的出世都要比“元始舊經”早,“新經”出世是在東晉安帝隆安末年,而“元始舊經”則在劉宋(420—479)初年。同時,他又以此為基礎,對古靈寶經的幾乎所有主要問題都進行了具有顛覆性的研究③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敦煌學》27輯,臺北:樂學書局,2008年;《敦煌本〈靈寶經目〉研究》,《文史》2009年第2輯;《“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篇章所見”的古靈寶經為中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論古靈寶經〈升玄步虛章〉的演變》,F(xiàn)lorian C.Reiter,ed.,F(xiàn)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ymposium,Harrassowitz Verlag,2009,pp.189—205;《古靈寶經“未出一卷”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4期;《古靈寶經出世論——以葛巢甫和陸修靜為中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神靈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7頁;《如何修得上仙——以古靈寶經中的太極左仙公葛玄為例》,載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對“元始舊經”和“新經”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學術界進行古靈寶經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因為它既關系到對古靈寶經文本的解讀和基本教義思想的把握,亦關系到對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的不同闡釋。因此,劉屹博士的系列質疑,促使我們對于十多年前的這一結論又進行了重新思考和研究。一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極個別經典出世的先后順序需要作修正①在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中,作為“新經”的《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應出世最早。參見王承文:《論古靈寶經“天文”和“神符”的淵源——以〈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的釋讀為中心》,載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另一方面,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大量新的也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經典證據(jù),從而能夠進一步證實我們原來的基本結論。在已往的討論中,我們曾經專門列舉《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兩部“新經”對相關“元始舊經”的征引,從而證明“新經”一般要比“元始舊經”晚出。而劉屹博士提出質疑最主要的緣由和最基本的立足點,恰恰就是這兩部“新經”與“元始舊經”在相關內容上所存在的某些差異。因此,本文試以這兩部“新經”為基礎,從道教文獻學和道教教義思想的傳承等方面,對“新經”與“元始舊經”的關系進行更加具體的考察,從而進一步揭示這批在中古道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古靈寶經“新經”,究竟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并披露于世的。

      一、《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與“元始舊經”關系的重新考察

      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著錄《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一卷?!墩y(tǒng)道藏》本經名相同。該經原題為“高玄大法師受”?!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稱“太上大道君曰:此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呪,舊出《靈寶五文》上篇”②《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7年,第905頁。。這里的“《靈寶五文》上篇”,我們認為是指“元始舊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上卷。而劉屹博士提出質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部“新經”所列舉的“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在《正統(tǒng)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上卷中并未發(fā)現(xiàn)。所以,他認為這里的“《靈寶五文》上篇”,是指在“元始舊經”和“新經”之外獨立流傳而后來又失傳的“篇章”,并進而提出“新經”要比“元始舊經”更早出世。而且“‘新經’與‘舊經’的神話歷史也沒有相續(xù)性”③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篇章所見”的古靈寶經為中心》,第16頁。;“所有‘新經’都不認可‘靈寶天文’的神圣來源”④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第290頁。。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這部“新經”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元始舊經”的關系,其實要遠比原來想像的密切。而且,無論是該經最核心的教義思想,還是其主要內容以及文字表述,亦都是直接依據(jù)《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元始舊經”寫成的。因此,我們的討論將從《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舊經”的核心思想以及諸多方面的直接繼承開始,最后再討論在該經“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問題上與劉屹博士的具體分歧。

      (一)《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舊經”關于“靈寶天文”之“神圣來源”的繼承

      對《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神化和極度尊崇,構成了《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元始舊經”教義思想最核心的內容?!霸寂f經”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神化為作為宇宙之源的“道”和“元氣”。而“新經”也直接繼承了這一核心思想。例如,敦煌本《太上太極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上卷》,即承襲了“元始舊經”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神話,直接將其神化為“道”。敦煌文書P.2356號《洞玄真一自然經訣》稱:“《太上洞玄靈寶天書》,道之至真,尊大無上?!逼渲小啊短隙葱`寶天書》”,就是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而“道之至真,尊大無上”,是該“新經”直接認可“靈寶天文”神圣來源最直接的證明?!短接[·道部》所引《靈寶真一訣》亦為該經內容,其文曰:“《洞玄自然經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彌綸無極,微妙無形。”①《太平御覽》卷673《道部十五·仙經下》引《靈寶真一訣》,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999頁。也說明了“《洞玄自然經本文》”即《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直接等同于“太上道”或“大道”。而所謂“彌綸無極,微妙無形”,實即《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作為“元氣”時的形態(tài)。以上也說明了這部“新經”直接承襲了“元始舊經”所確立的經教神學。

      而《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經名中的“太上洞玄靈寶真文”以及“要解”一詞,實際上已經清楚地表明了該經的性質和內容,都是對《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教義思想的專門注解。該經中還多次直接提到“《靈寶五文》”、“《五篇真文》”、“《靈寶自然五篇》”,或“《太上元始靈寶五篇真文》”等等,其實都是指“元始舊經”所尊奉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至高無上的神圣意義,《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稱:

      故元始記《篇》有一十二德,以崇寶于天真,標靈文之難窮……靈文妙重,出于自然,故標其至德,以貴其真。夫《靈寶五文》,皆天地之根。②《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3—904頁。

      以上所謂“元始”應指“元始天尊”。對此,我們將在后面進一步討論。而所謂“《篇》”則是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稱“夫《靈寶五文》,皆天地之根”,又稱“靈文既見,保天長存”。而所謂“靈文妙重”和“天地之根”等,就是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本身就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實際上等同于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的“道”。這一思想應直接出自“元始舊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因為這部“元始舊經”稱:

      《五老靈寶五篇真文》,元始天書,生于空洞之中,為天地之根,靈尊妙貴,法教威嚴。三元開張,德冠諸天……靈文妙重,斯一十四德,其德如之,巍巍高范,量難可勝,垂蔭福流,萬劫無窮,開明元化,莫不由焉。③《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7頁。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又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寔靈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④《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4頁。;“《五老靈寶五篇真文》,元始天書,生于空洞之中,為天地之根,靈尊妙貴,法教威嚴”⑤《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7頁。。敦煌文書S.6841號《靈寶自然齋儀》所引《金箓簡文》,即“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金箓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一經》,稱“靈寶之文是天地之元根”。所謂“靈寶之文”就是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記載作為“靈寶天文”組成部分的“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的神圣來源,稱其“落落大范,巍巍高尊,有中生無,為天地之根”⑥《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卷1,《道藏》第2冊,第532頁。;又稱其“開龍漢之劫,啟赤明之運,敷自然之書,立天地之根”⑦《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卷3,《道藏》第2冊,第552頁。??傊?,《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神化,說明了較后出世的“新經”都直接地承襲了“元始舊經”最核心的教義思想。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一十二德”,也是直接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基礎上形成的。《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所有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說明,均出自“元始天尊”的說法。而《無上秘要》卷31《經德品》所引《洞玄赤書經》亦載《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一十四德,證明該經《正統(tǒng)道藏》版本已有一定變異⑧《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7頁。據(jù)《無上秘要》卷31《經德品》所引《洞玄赤書經》校正(《道藏》第25冊,第100頁)。。

      對比兩經條目及所舉事類,可見《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列出的“一十二德”,均來自《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其中,除《天書經》第六條所稱“三光五曜”在《真文要解經》分列為“日月”、“眾星”,其余十德名稱全部相同。此外,從其所稱“十二德”的具體表述來看,兩部經文亦有多處重合,如二者均稱“其德如大道”,又稱“恢廓”、“神明之寶”或“神明之宗”;二者均稱“其德如天”,又以“澄清”、“廣覆”來形容等等。《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的最后兩條,則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第七、第八條目形成對應,其他十條內容的排列順序在兩部道經中也是一致的。而以上討論亦可以讓我們確信,這兩部古靈寶經所神化的對象,都是指的同一種《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至于以上《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具體征引,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這些細節(jié)方面的差異呢?我們認為《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征引的,恰恰應該是東晉末年《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最原始的版本。然而,從《無上秘要》卷31《經德品》所引《洞玄赤書經》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一十四德”來看,這部“元始舊經”本身則在“新經”出世之后,北周《無上秘要》編纂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初步改寫。而該經在唐朝以后的流傳中則又發(fā)生了重大變異。對此,我們將在后面進一步討論。

      (二)《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舊經”有關《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與神靈之間關系論述的繼承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明確稱:“夫《靈寶五文》,皆天地之根,化生五老。”①《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4頁。所謂“化生五老”,是說《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演化和造就了古靈寶經著名的神靈——“五老上帝”,又稱“元始五老”、“五老天帝”、“五老帝君”、“五老上真”等等。這種思想既是《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元始舊經”所確立的最根本的教義之一,同時亦與漢晉時期《太平經》、天師道、上清經和三皇經等關于神靈來源的思想具有重大區(qū)別②拙文《靈寶“天文”信仰と古靈寶經教義の展開——敦煌本〈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を中心に—》,載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07年;拙文《論中古道教“三清”神靈體系的形成》,《中山大學學報》2008 年第 2 期;Wang Chengwen,“The Rev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oist Scriptures,”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Part Two:The Period of Division(220—589 AD),ed by John Lagerwey,Brill,Leiden,The Netherlands,1.2010,pp.793—797.。古靈寶經認為《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神圣功能之一,即在于它能“開張萬神”、“開張萬真”,所以從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到五老上帝等所有道教神靈,都是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原因就在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本身就是作為創(chuàng)造宇宙萬化的“道”?!对嘉謇铣鄷衿嫖奶鞎洝肪砩戏Q《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是“空洞之靈章,成天立地,開張萬真,安神鎮(zhèn)靈,生成兆民”?!抖热私洝芬喾Q《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經德曰:“《五文》開廓,普殖神靈?!笨梢姡钪嫣斓匾约吧衽c人均由“靈寶天文”所創(chuàng)造。《無上秘要》卷75《服五氣品》引《洞玄元始赤書經》,即《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稱“《元始赤書五篇真文》,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開辟未明,潛結元根,三景成玄,五氣行焉,五色分彩,煥照五方,置以五帝,導以陰陽”①《無上秘要》卷75《服五氣品》引《洞玄元始赤書經》(《道藏》第25冊,第227頁)。而《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相關內容已闕佚。。所謂“置以五帝”,實即《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創(chuàng)造出了“五老天帝”。“元始舊經”《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對于“五老帝君”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兩者不能分割的關系有詳盡闡述,其文稱:“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五老帝君與靈寶因緣,生死億劫,世世相值,教化不絕?!墩嫖摹芳扰c五老帝君各受一通,真經妙訣,安鎮(zhèn)五方。”②《太上洞玄靈寶諸天靈書度命妙經》,《道藏》第1冊,第802頁。敦煌本《靈寶經目》著錄而《正統(tǒng)道藏》失載的“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對“五老帝君”與《靈寶五篇真文》的因緣關系及其被元始天尊任命的過程,亦有非常詳盡的闡述③拙文《靈寶“天文”信仰と古靈寶經教義の展開——敦煌本〈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を中心に—》;《古靈寶經“五老帝君”與中古道教經教學說的建構》,載《2006年道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昶景文化出版社,2006年。。因此,這部“新經”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與“五老”等神靈之間關系的闡述,也同樣反映了其對“元始舊經”根本教義思想的繼承。

      (三)《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舊經”有關“主神”觀念的繼承

      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認為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兩位神靈的組合,僅僅在“元始舊經”中作為主神出現(xiàn),“新經”的主要神靈則是太極真人和葛仙公,而無元始天尊。并以此作為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將敦煌本《靈寶經目》所著錄的古靈寶經,重新劃分為由“葛氏道派”所創(chuàng)作的“元始系”和由“天師道三洞派”所創(chuàng)作的“仙公系”兩部分④[日]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2頁。。這一觀點在國際學術界影響相當深遠⑤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小林正美有關將古靈寶經重新劃分為“元始系”和“仙公系”的觀點,與古靈寶經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有關討論見王承文:《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的分類及其內在關系考釋——以〈靈寶五篇真文〉和〈道德經〉的關系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3期;《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的主神考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而劉屹博士則進一步認為,“仙公新經”中只有“天尊”而無“元始天尊”?!霸继熳稹笔恰霸寂f經”所創(chuàng)造的主神。由于“仙公新經”都要比“元始系”更早出世,所以“仙公新經”的作者并不知道“元始舊經”的主神“元始天尊”。不過,以上觀點與古靈寶經“新經”的實際情況有一定差距。

      《無上秘要》卷39《授洞玄真文儀品》引《自然經訣》,即敦煌本《靈寶經目》著錄的“新經”《太上太極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上卷》一卷,該經有關儀式的部分曰:

      太上靈寶無上三洞弟子姓名等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無極大道太上道君、高上玉皇,已得道大圣眾、至真諸君丈人、三十二天帝、玉虛上帝、玉帝、大帝、東華、南極、西靈、北真、玄都玉京金闕七寶玄臺紫微上宮……各隨功受賞,進品上秩,復諸天位,謹上啟聞。⑥《無上秘要》卷39《授洞玄真文儀品》引《自然經訣》,《道藏》第25冊,第131頁。關于這部已佚古靈寶經“新經”的考證和輯佚,見王承文:《敦煌古靈經與晉唐道教》,第31—37、138—153頁。

      在這部“新經”中,“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這種組合,以及“元始天尊”作為這部“新經”的最高神靈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以上包含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儀式的全部內容,實際上又直接出自“元始舊經”《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⑦《無上秘要》卷38《授洞神三皇儀品》引《明真經》,《道藏》第25冊,第127頁;《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道藏》第34冊,第388頁。。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中先后多次出現(xiàn)了“元始”、“元始天王”這樣的概念。而劉屹博士認為都是指“元始天王”。然而,我們認為兩者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神格。古靈寶經一般是將元始天尊簡稱為“元始”或“天尊”?!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第一段稱:“天地所以長存不傾者,元始命五老上真,以《靈寶真文》封于五岳之洞,以安神鎮(zhèn)靈?!边@里的“元始”就是指元始天尊。而所謂“五老上真”,我們在前面討論過,又稱“元始五老”、“五方天帝”或“五老帝君”等。元始天尊命令“元始五老”分別掌管《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并且命令其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封存于五岳之中以“安神鎮(zhèn)靈”,這種說法最早見于《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書經》等經中?!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的第二段又稱“故元始記《篇》有一十二德”,我們在前面已經考證,這里的“元始”應該是指古靈寶經特定的最高神格“元始天尊”。

      然而,該經中也兩次出現(xiàn)了“元始天王”的名字。第一次是在詳細列舉“十二上愿”后,稱“此十二大愿,舊出《元始五篇智慧經》中”。至于“十二上愿”的來源,該經稱太上大道君曰:

      吾昔受之于元始天王,使授仙公仙王仙卿,上清真人,不傳中仙。

      第二次是在列舉“靈寶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呪”之后,稱其“舊出《靈寶五文上篇》”,并借太上大道君對高玄大法師說:

      吾昔受之于元始天王,使我秘之于靈都上館,四萬劫一出。子今當依先師舊科,若有至學之人,名書金簡,行和神仙,子當傳之焉。

      因為這里出現(xiàn)了“元始天王”傳法給“太上大道君”的記載,所以劉屹博士認為該經中的“元始”就是指“元始天王”。同時認為,“‘仙公系’中看不到‘元始天尊’的身影,而‘仙公系’的太上道君自稱又以‘元始天王’為師”,因此,“元始天王”就是該經的“主神”①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篇章所見”的古靈寶經為中心》,第11頁;《“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第285頁;《古靈寶經出世論——以葛巢甫和陸修靜為中心》,第160頁。。由于“元始天王”是公元4世紀60年代早期上清派尊奉的神靈,其出現(xiàn)比古靈寶經的出世要早,所以劉屹博士認為“新經”的出世都要比“元始舊經”早。

      我們對這部“新經”主神觀念的理解與劉屹博士有一定的差別,因為古靈寶經從來沒有將“元始天王”簡稱為“元始”。我們在前面討論了該經所謂“元始記篇有一十二德”的表述,是直接源自《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元始天尊對《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經德的說明。雖然這部“新經”中出現(xiàn)了“元始天王”傳經給“太上大道君”,但是卻不意味著“元始天王”就是這部“仙公新經”的主神?!霸继焱酢彪m然屬于早期上清派所尊崇的重要神真,但是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實際上早已將其改造成為在“元始天尊”之下傳授靈寶經法的神靈②拙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第635—637頁。。例如,《洞玄靈寶二十四生圖經》記載,“太上無極道君”即太上大道君對元始天尊稱:“前與元始天王,俱于長桑碧林園中,聞天尊普告大圣尊神云:洞玄天文靈寶玉奧,有三部八景神二十四圖……伏愿天尊有以哀矜,直攄玄科,教所未聞?!雹邸抖葱`寶二十四生圖經》,《道藏》第34冊,第337頁。而且“元始舊經”實際上已確立了“元始天王”在“元始天尊”之下傳法給“太上大道君”的特定模式?!短现T天靈書度命妙經》記載元始天尊對太上大道君等說法稱:

      我昔龍漢之年,與元始天王、高上玉帝同于此土,遇《靈寶真文》出于浮羅空山之上……并見我于空山之上演出《真文》,撰十部妙經,始于此土,出法度人。④《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道藏》第1冊,第801頁。

      古靈寶經將宇宙的生成與毀滅看成是“龍漢”、“延康”、“赤明”、“開皇”、“上皇”等“五劫”的循環(huán)往復和周而復始⑤《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道藏》第1冊,第803頁。。所謂“龍漢之年”,即早在初劫“龍漢劫”時,“元始天王”就參與了由元始天尊對《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最初“演出”以及《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向古靈寶經“十部妙經”的演化過程。陸修靜所作《靈寶經目序》亦稱:“夫靈寶之文,始于龍漢。龍漢之前,莫之追記。”①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云笈七簽》卷4,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52頁。

      古靈寶經的另一位重要神真“天真皇人”與“元始天王”相似?!短隙葱`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記載天真皇人告五老帝君稱:“我嘗于龍漢之中,受文于無名常存之君。俯仰之儀,以丹筆書諸天八字之音,合二百五十六字,以黃繒為地佩身?!雹凇短隙葱`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卷4,《道藏》第2冊,第563頁。此是指天真皇人早在最初的“龍漢劫”時,即從元始天尊在龍漢劫時的神格——“無名常存之君”③《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稱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龍漢之時,我為無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道藏》第1冊,第803頁)那里,得以傳授“大梵隱語自然天書”。而太上大道君、五老帝君等接受并通曉“大梵隱語自然天書”,實際上也是天真皇人傳授曉喻的結果。但是,這并不表明天真皇人的地位要高于太上大道君或五老帝君等神真。

      而“太上大道君”則是晚至“赤明劫”時才出世的。敦煌文書P.3022號《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中太上大道君自稱:“我濯紫晨之流芳,蓋皇上之胄。我隨劫死生,世世不絕,恒與靈寶相值同出。經七百億劫,中會青帝劫終,九炁改運,于是托胎于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積三千七百年,至赤明開運,歲在甲子,誕于扶刀蓋天西那王(玉)國浮羅之岳,復與靈寶同出度人。元始天尊以我因緣之勛,錫我太上之號?!倍疤洗蟮谰闭浇邮堋鹅`寶赤書五篇真文》亦相對較晚。《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稱“《元始自然赤書玉篇真文》,開明之后,各付一文安鎮(zhèn)五岳。舊本封于玄都紫微宮”,“至五劫周末,乃傳太上大道君、高上大圣眾、諸天至真,奉修靈文,敷演玄義,論解曲逮”④《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9頁。。所謂“至五劫周末”,則是指五種劫運相繼運轉將要結束之際。可見,“元始天王”的資歷要比“太上大道君”老得多。至于兩者之間作為“先學”與“后學”的傳法關系,恰恰亦是由此而確立起來的。

      而《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中的“十方懺謝”儀式,實際上已經清楚地表明了該經的“主神”就是“元始舊經”所確立的“元始天尊”,同時亦最終證明了“仙公新經”并沒有把“元始天王”或“虛皇道君”奉為“主神”⑤古靈寶經“新經”中有“無上虛皇”、“太上虛皇”、“太上大道虛皇”、“太上虛皇道君”或即“虛皇道君”傳經給“太上大道君”或“太極真人”的記載,劉屹博士認為這些都證明了“仙公新經”的最高主神不是“元始天尊”,因而“新經”的出世也就更早。見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第283—286頁。。該經的“十方懺謝法”包括“臣今故燒香,歸身、歸神、歸命東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⑥《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5頁。,然后依次是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并稱“行此十方懺謝畢,便依威儀舊典”。“十方懺謝儀”本來屬于“元始舊經”所創(chuàng)立的“三元齋”、“金箓齋”、“明真齋”和“黃箓齋”最核心的內容之一。而其禮拜懺謝的十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實際上就是“元始天尊”在十方的法身,其直接來源是大乘佛教的“十方佛”觀念⑦拙文《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的主神考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所謂“行此十方懺謝畢,便依威儀舊典”,就是指依據(jù)相關“元始舊經”的威儀程序進行法事。而“新經”《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中的最高神靈以及“靈寶齋法”禮拜十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儀式⑧《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道藏》第9冊,第868頁。,其性質與此完全相同。

      至于“元始天王”或“虛皇道君”在這部“新經”中的真實地位,我們從《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的“十方懺謝儀”中擷取分別包含有“虛皇道君”和“元始天王”的兩組神靈系列來看:

      臣今故燒香,歸身、歸神、歸命北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臣今仰謝北方五氣玄天太清太上高皇玉帝、虛皇道君、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太上太道玉晨君……乞丐原臣宿世以來,七祖父母下及臣身。

      臣今故燒香,歸身、歸神、歸命上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臣今仰謝上方太上無極無形無名無頂無極至真太上大道高皇大帝、九天元父、元始天王、元始丈人、至極靈寶洞玄太上元靈老君、無極圣眾至真諸君、丈人、諸天至極上圣眾神、上方無極世界神仙正真。乞丐原臣宿世以來,七祖父母及臣身。①《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6、907,903頁。

      以上證明了“無極太上靈寶天尊”即“元始天尊”就是該經的“主神”。而“元始天王”或“虛皇道君”、“太上虛皇”等并不是被當作“主神”來塑造的。而且其地位也不是除“元始天尊”之外最重要的神靈。至于某些“新經”中之所以出現(xiàn)“虛皇道君”、“太上虛皇”,包括“元始天王”等這些早期上清派尊神向“太上大道君”或“太極真人”傳授靈寶經經戒的現(xiàn)象,我們認為,其用意并不是為了把它們確立成為自己的“主神”,而是為了進一步整合早期上清派傳統(tǒng)的需要②拙文《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的主神考釋》。。就如同古靈寶經為了整合天師道教法,從而把原本屬于天師道的“太上老君”和“張道陵”塑造成為向太極左仙公葛玄傳授靈寶經的神靈。

      我們還要特別強調的是,無論是古靈寶經“元始舊經”還是“新經”,如果其中沒有直接出現(xiàn)“元始天尊”和《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并不意味著這些經典就不認同“元始天尊”和《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而僅僅是相關經典敘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四)《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的開篇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多部“元始舊經”的關系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開篇即稱:

      太上靈寶治玄都玉京山七寶玄臺,十方至真自然妙行真人,飛仙大圣眾,皆浮空燒香散華,旋行一日三周,手把十絕華幡,口誦洞章。日月交回,七星運關,三百三十日,則天關回山一度,三百三十度,則九天氣交,三千三百度,天地氣交。天地氣交為小劫交,九千九百度則大劫周。此時則天淪地沒,九海溟一,金玉化消,豪(毫)末無遺。天地所以長存不傾者,元始命五老上真,以《靈寶真文》封于五岳之洞,以安神鎮(zhèn)靈,制命河源,致洪泉不涌,大災不行。此自然之文,故曰靈寶九天上書,非鬼神所知。世有其文,則保國寜家,萬災不沖。學得其法,至大劫之周時,晏鴻翮而高翔,躡飛霄而浮空也。舊科四萬劫一出,皆授宿有金名,刻簡來生,應為真人者。③《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6、907,903頁。

      按以上所謂“《靈寶真文》”和“自然之文”,均是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而這些內容都是直接在“元始舊經”的基礎上寫成的:

      1.《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有關太玄都玉京山七寶玄臺以及十方至真等“口誦洞章”等內容,見于《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這部“元始舊經”稱:“靈寶玄都玉山處于上天之中,七寶之樹,垂覆八方,有十方至真尊神妙行真人,朝衛(wèi)靈文于玉山之中,飛空步虛,誦詠洞章,旋行玉山一匝,諸天稱善。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重道,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萬無鞅數(shù),至真大神,當靈寶大齋之日,莫不稽首遙唱玉音,諸天伎樂,百千萬種,同會云庭。當此之時,真樂乎哉?!雹堋对嘉謇铣鄷衿嫖奶鞎洝肪碇?,《道藏》第1冊,第790頁。

      2.《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有關天地運轉和劫運輪回的情形,即所謂“日月交回,七星運關,三百三十日,則天關回山一度,三百三十度,則九天氣交,三千三百度,天地氣交。天地氣交為小劫交,九千九百度則大劫周。此時則天淪地沒,九海溟一,金玉化消,豪末無遺”,源于《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對東、南、中、西、北四方各炁運轉與劫運輪回關系的闡述⑤《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道藏》第1冊,第789—790頁。但是,據(jù)《無上秘要》卷8《修真養(yǎng)生品》引《洞玄玉訣經》,說明這些內容原來本屬于《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

      3.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保存天地和安鎮(zhèn)五岳以及鎮(zhèn)遏洪水的意義?!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稱:“天地所以長存不傾者,元始命五老上真,以《靈寶真文》封于五岳之洞,以安神鎮(zhèn)靈,制命河源,致洪泉不涌,大災不行?!倍对嘉謇铣鄷衿嫖奶鞎洝穭t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保天地以長存,鎮(zhèn)五岳于靈館,制劫運于三關,建國祚以應圖,導五氣以育民”①《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5,784,774頁。;又稱“《元始自然赤書玉篇真文》,開明之后,各付一文安鎮(zhèn)五岳”②《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9頁。。另外,《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最神圣的功能之一就是鎮(zhèn)遏洪水③拙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第724頁。。例如,《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中的“中央真文”中有:“中山神呪,召龍上云,制會黃河,九水河源,不得怠縱?!薄短隙葱`寶赤書玉訣妙經》稱以上“真文”的功用為:“主攝中海水帝四源之水,洪災涌溢之數(shù),召水神及蛟龍事?!雹堋短隙葱`寶赤書玉訣》卷上,《道藏》第6冊,第187頁。

      4.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神圣性質及其保國寧家的功能?!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稱“此自然之文,故曰靈寶九天上書,非鬼神所知。世有其文,則保國寧家,萬災不沖”⑤《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3頁。。而《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稱“《元始赤書玉篇真文》,上清自然之靈書,九天始生之玄札”⑦《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5,784,774頁。;該經又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為“九天上書,非鬼神所聞。天寶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帝掌之以得鎮(zhèn),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從之以得靈,天子得之以致治,國祚享之以太平。寔靈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靈恢廓,普加無窮,蕩蕩大化,為神明之宗。其量莫測,巍巍乎太空”⑧《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5,784,774頁。。

      5.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等“靈寶天文”出世的周期和傳授對象的規(guī)定?!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稱“舊科四萬劫一出,皆授宿有金名,刻簡來生,應為真人者”⑨《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3頁。。所謂“舊科四萬劫”以及傳授“宿有金名”和“應為真人者”,在“元始舊經”中,對于“靈寶天文”即《靈寶五篇真文》和“大梵隱語無量洞章”出世周期和傳授對象都有極為明確的規(guī)定?!对嘉謇铣鄷衿嫖奶鞎洝肪砩戏Q:“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書,秘于九天靈都紫微宮七寶玄臺,侍衛(wèi)五帝神官,依玄科四萬劫一出。”⑩《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4頁。很明顯,“舊科四萬劫”一傳對于人間來說顯得過于久遠而遙不可及。正因為如此,《太上洞玄靈寶金箓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一經》記載元始天尊對太上道君說:“舊科四萬劫一出。世運即促,道須賢人,四十年,有金箓宿名合真之人,聽得二傳。自無此分,藏之中襟,不依年限?!?《永樂大典》卷之1310《儀》引《靈寶三元威儀經》(北京:中華書局影印,第9冊,1986年),第8718頁。

      6.關于修習《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在大劫來臨時飛升的功效。《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稱“學得其法,至大劫之周時,晏鴻翮而高翔,躡飛霄而浮空也”。而《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即稱“道言:天地大劫之交,洪水四出,蕩穢除惡,萬無遺一。當此之時,天地冥合,人民漂流,無復善惡。唯有志學之士,得《靈寶真文》,大劫、小劫之符,乃可乘飛羽而高觀,登靈岳而浮翔”?《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卷上,《道藏》第6冊,第190頁。。

      以上說明了“新經”《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的作者,完全是按照“元始舊經”已有的說法來解說《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宗教神學意義的。

      (五)《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對“元始舊經”有關《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世形態(tài)解說的繼承

      《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解說《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世的形態(tài)稱:

      《太上元始靈寶五篇真文》,舊藏太上玄臺七寶上宮。天書宛奧,不可尋詳,文彩煥曜,洞映上清。五老侍衛(wèi),上帝朝真,玉女執(zhí)巾,金童揚煙,焚百和合香,流熏紫庭。吐日精以卻穢,散月華以拂塵。神燈朗照,炳燭合明,金風八發(fā),慶云四陳,鸞鳳悲鳴,嘯歌邕邕,飛龍毒獸,備衛(wèi)玉闕。萬帝稽首,旋行上宮,飛空步虛,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欣三天之寶明,寔玄文之妙重,功德巍巍乎太空。故元始記篇有一十二德,以崇寶于天真,標靈文之難窮……夫《靈寶五文》,皆天地之根,化生五老,上總五星,下鎮(zhèn)五岳,運導五行,通人五臟,安氣養(yǎng)神,保國寧家,使帝主興隆,萬災不加,洪波不沖。靈文既見,保天長存。①《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3—904,903頁。

      以上是對“元始舊經”中有關對“靈寶天文”即《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大梵隱語天書”出世情景相關描述的引用和發(fā)揮。

      1.這部“新經”稱“《太上元始靈寶五篇真文》,舊藏太上玄臺七寶上宮”。而《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開篇,稱“《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書,秘于九天靈都紫微宮七寶玄臺,侍衛(wèi)五帝神官,依玄科四萬劫一出”。

      2.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最初出世的形態(tài)。這部“新經”稱“天書宛奧,不可尋詳,文彩煥曜,洞映上清”。以上源于“元始舊經”對“靈寶天文”或“天書”的最初形態(tài)的描述?!短隙葱`寶赤書玉訣妙經》即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最初形態(tài),“舊文宛奧,不可尋詳”②《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道藏》第6冊,第185頁。。而《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記載“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的出世:“五色光明,洞徹五方,忽然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而見,空玄之上,五色光中。文釆煥爛,八角垂芒,精光亂眼,不可得看。天尊普問四座大眾:靈書八會,字無正形,其趣宛奧,難可尋詳?!雹邸短响`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卷3,《道藏》第2冊,第545頁。

      3、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現(xiàn)時的“眾真儀駕”④《無上秘要》將此類內容稱為“眾真儀駕”(見《無上秘要》卷19《天帝眾真儀駕品》,《道藏》第25冊,第44頁)。亦直接出自多部“元始舊經”。這部“新經”稱“五老侍衛(wèi),上帝朝真,玉女執(zhí)巾,金童揚煙,焚百和合香,流熏紫庭。吐日精以卻穢,散月華以拂塵。神燈朗照,炳燭合明,金風八發(fā),慶云四陳,鸞鳳悲鳴,嘯歌邕邕,飛龍毒獸,備衛(wèi)玉闕。萬帝稽首,旋行上宮,飛空步虛,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欣三天之寶明,寔玄文之妙重,功德巍巍乎太空”⑤《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3—904,903頁。。《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稱“靈圖既煥,萬帝朝真,飛空步虛,旋行上宮,燒香散華,口詠靈章”、“元始登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五老掌錄”、“玉女典香,太華執(zhí)巾、玉童侍衛(wèi)”、“靈妃散華,金童揚煙”、“飛龍毒獸,備守八門”、“麟舞鳳唱,嘯歌邕邕”⑥《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道藏》第1冊,第774—775頁。。尤其是敦煌文書S.6841號《靈寶自然齋儀》所引《金箓簡文》,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世,“五老侍衛(wèi),萬帝朝禮,真人散花,玉女執(zhí)巾,金童揚煙,焚百和合香,流熏紫庭,吐日精以卻穢,月華以拂塵。神燈朗照,煥燭合明。金風八散,慶云四陳,飛龍毒獸,備衛(wèi)王闕。十方至真,三千已得道大圣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旋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施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尊靈文之妙重也”。

      在以上討論中,我們從最根本性的教義思想和經典文字的表述等多方面,證明了這部“新經”與多部“元始舊經”,特別是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之間存在極為明顯而且一脈相承的關系。不過,劉屹博士卻認為這部“新經”中的《五篇真文》是指“由靈寶經最早的淵源‘靈寶五符’所衍生而來的‘五篇真文’”,與“元始舊經”中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并不能等同⑦劉屹:《“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篇章所見”的古靈寶經為中心》,第12頁;《“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后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第286頁。。并進而以這部“仙公新經”為例,證明“‘新經’與‘舊經’的神話歷史也沒有相續(xù)性”;“所有‘新經’都不認可‘靈寶天文’的神圣來源”;“‘新經’的作者們并不知道有‘舊經’存在”。不過,我們認為古靈寶經未曾出現(xiàn)兩種不同版本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中外學術界迄今亦未有人提出過還有其他《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存在。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該經中的“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與劉屹博士的具體分歧。

      (六)《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之“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關系的重新考察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中“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所征引的“《靈寶五文上篇》”等,究竟是不是指“元始舊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是我們與劉屹博士的主要分歧之一。該經稱:

      太上大道君曰:夫為道結緣,世世不絕,致善福來生,當行十二上愿,普度一切……此十二大愿,舊出《元始五篇智慧經》中……太上大道君曰:吾昔受之于元始天王……九天禁書,四萬劫一傳……于是說《靈寶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呪》曰:東方,九氣青天,明星大神……太上大道君曰:此《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呪》,舊出《靈寶五文上篇》,制魔召靈,役使群神,安鎮(zhèn)五岳,保天長存,明理三光,致國太平,兆民享福,濟度群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王,使依玄科,四萬劫一傳。①《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道藏》第5冊,第904—905頁。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謂“舊出《元始五篇智慧經》中”,以及“此《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舊出《靈寶五文上篇》”,我們認為都是指出自《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由于現(xiàn)存《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沒有“五方衛(wèi)靈神咒”,劉屹博士因此判定這里的“舊出《靈寶五文上篇》”,是指在“元始舊經”和“新經”之外獨立流傳的“篇章”,并將其作為“新經”反而在“元始舊經”之前出世的一個最主要的證據(jù)。雖然《正統(tǒng)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并沒有這些內容,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稱《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舊出《靈寶五文上篇》”,就是指出自《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上卷。

      首先,我們在上面的討論證明了《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最核心的內容,其實都是圍繞《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經德和儀法,是對《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等“元始舊經”的進一步闡釋,而所謂“《自然五篇衛(wèi)靈神咒》”的核心內容,也是神化《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因此,在本質上仍屬于由《靈寶赤書五篇真文》衍生出來的內容。

      其次,今《正統(tǒng)道藏》所收《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版本其實在唐代以后已發(fā)生重大改變。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其改變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該經從最初的二卷本已改編為三卷本?!短隙葱`寶真文要解上經》所稱“舊出《靈寶五文上篇》”,表明《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最初分為上、下兩卷。大致隋末出世的《三洞奉道科誡儀范》之《靈寶中盟經目》亦著錄《太上洞玄靈寶五篇真文赤書》為上、下兩卷。該經在唐代以后則被改編成上、中、下三卷;二是在這種改編過程中,該經與另一部“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的大量內容發(fā)生了置換。也就是說,《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和《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有大量內容被相互置換。這一點則是前人一直未注意到的。如果將《無上秘要》等典籍對這兩部經典的大量征引與《正統(tǒng)道藏》本相對比,就可以清楚地證實這一點②《無上秘要》卷75《服五氣品》引《洞玄元始赤書經》,即《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但是相關內容今保存在《道藏》本《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下;《無上秘要》卷41《策杖品》引《洞玄玉訣上經》即《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有關“元始五老出五帝真符”等內容,今保存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無上秘要》卷6《劫運品》引《洞玄玉訣經》關于“天地大劫之欲交”至“令得與元始同沒同生也”,今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無上秘要》卷8《修真養(yǎng)生品》引《洞玄玉訣經》有關“五方運關”的內容,今保存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稛o上秘要》卷26《靈寶符效品》所引《洞玄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經下》的長篇內容,今保存在《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無上秘要》卷30《經文出所品》所引《洞玄真文赤書玉訣經》(按《無上秘要》標明出處的位置有誤)有關于《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各自所擁有的不同名稱,然而,這些內容卻已成為《正統(tǒng)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全經的開篇。與此相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三是該經相關內容的順序也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這一點也是前人未曾關注的。例如,今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的大量內容,實際上原為該經卷上的內容。唐朝孟安排《道教義樞》稱:“又十二部由序者,按《靈寶真文》上卷云:本文名空陣赤書景皇真文。初應唯是一文之經,隨五帝所掌,開為五篇?!雹邸兜澜塘x樞》卷2《十二部義第七》,《道藏》第24冊,第817頁。按以上內容今本恰恰是在卷下也是全經的最末句。至于前引《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稱“此十二大愿,舊出《元始五篇智慧經》中”,今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分別臚列了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有關的“一十四德”、“一十四?!薄ⅰ耙皇睢?、“一十二報”、“一十二恩”、“一十四功”①《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道藏》第1冊,第797—798頁。。而《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稱的“十二大愿”與以上這些內容的性質完全一樣,因而完全有可能與這些內容一樣,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最初版本中存在過。

      最后,從南北朝以來大量道教和佛教典籍對古靈寶經的征引來看,《正統(tǒng)道藏》所保存的大多數(shù)古靈寶經其實都已經過前人不同程度的改造,尤其是部分古靈寶經的相關篇幅已佚失或被刪節(jié)。大淵忍爾對此已有較為詳細的討論②大淵忍爾:《論古靈寶經》;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東京:福武書店,1978年。。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這種被改變和被刪節(jié)的情形,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和《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等“元始舊經”中比較突出。為什么《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所征引的“五方衛(wèi)靈神咒”,在今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沒有了呢?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由于“新經”《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把《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五方衛(wèi)靈神咒”與相關靈寶科儀結合起來,因而這部“新經”的相關內容被后來道教科儀書籍廣泛征引。而在唐以后《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版本變動中,道教中人可能為了避免重復,有意地將“五方衛(wèi)靈神咒”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刪削了。因此,我們不宜以現(xiàn)存《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沒有“五方衛(wèi)靈神咒”,就直接推斷在東晉末年古靈寶經問世初期該經也沒有“五方衛(wèi)靈神咒”的內容。

      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與“元始舊經”關系的重新考察

      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著錄《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一卷,又著錄《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下》一卷。《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4《靈寶中盟經目》著錄《仙公請問上下》二卷。《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在《正統(tǒng)道藏》中闕收,而敦煌文書S.1351號《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上》即為該經?!墩y(tǒng)道藏》太平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應為《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下》。至于該經的版本流傳,我們曾經有專門討論③拙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第86—98頁。。關于“新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與“元始舊經”的先后問題,也是劉屹博士提出一系列質疑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我們或可先從該經中其他新的證據(jù),來證明《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的出世要比“元始舊經”晚。

      (一)《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征引“元始舊經”的新證據(jù)

      首先,《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中有關“太上靈寶齋”的記載,證明該經是在“元始舊經”之后出世。敦煌文書S.1351號《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上》稱“高上老子曰:夫道家所先,莫近乎齋,齋法甚多,大同小異耳。其功德重者,惟太上靈寶齋也。但世希能學之矣。學之者皆大乘之士,前世積慶所鐘,去仙近也”。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下》亦借太極真人高上法師稱:“保景希微,濟度一切,為眾法橋,輪轉學道,莫先乎齋。齋者,莫過靈寶。其法高妙,不可宣于世凡流之人,常傳諸有宿世功德之子?!雹堋短隙葱`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67頁。在古靈寶經中,無論是“元始舊經”還是“新經”,其所謂“靈寶齋”或“太上靈寶齋”、“靈寶洞玄齋”、“靈寶本齋”等等,其實都是特指古靈寶經中的八節(jié)齋、三元齋、明真齋、金箓齋、黃箓齋、自然齋等六種齋法。這些齋法的正式名稱出現(xiàn)在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中,而這些齋法本身則都是古靈寶經通過幾部特定的“元始舊經”創(chuàng)建并確立起來的。呂鵬志認為“沒有任何元始舊經采用‘靈寶齋’這個名稱”,“‘靈寶齋’之名僅見于‘新經’中”⑤呂鵬志:《靈寶六齋考》,《文史》2011年第3輯,第118頁。。然而,敦煌文書S.6841號《靈寶自然齋儀》引《金箓簡文》,即“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金箓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一經》稱:

      經言:夫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也。靈寶之文是天地之元根……封之于無上大羅天玄都玉京山紫嶶上宮七寶玄臺。此臺則是太上之所治也。五老侍衛(wèi),萬帝朝禮。

      可見,“靈寶齋”的名稱是由“元始舊經”確立的。而且在表達上“太上靈寶齋”應該比“靈寶齋”崇重得多。也正因為如此,“新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上》闡述“太上靈寶齋”及其崇高地位,表明該經的作者非常清楚“元始舊經”所確立的靈寶齋法。

      其次,《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中有關“洞玄步虛詠”直接出自“元始舊經”《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敦煌文書S.1351《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稱:“洞玄步虛詠,乃上清高旨,蕭滌玄暢,微妙之至文,亦得終始修詠,以齋戒也?!彼^“洞玄步虛詠”,應是指《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中的“洞玄步虛吟十首”。而這部“新經”強調“洞玄步虛詠”與“齋戒”之間的關系,亦證明了“步虛詠”或“步虛吟”本身就是靈寶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我們將另有更詳盡的討論。

      再次,《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下》有關“三界”的宇宙結構以及“大魔王”統(tǒng)率“六天鬼神”并從屬于“天尊”的關系,應直接出自“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短珮O左仙公請問經下》記載:

      六天為三界,大魔王領六天鬼神之事,魔王承奉太上眾真、天尊上人也。道士功成,魔王即保舉焉。當成之時,魔喜試之,神正之與不正也。道士魔王上官,其尊太上經,故以魔王位主鬼神,皆其先世積福所致耳,眾圣亦然。①《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70頁。

      在《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中,“大魔王”所統(tǒng)領的“三界”,是指“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無色界”。該經“第三無色界魔王歌”對有關“大魔王”的神格及其與“天尊”的關系等有專門闡述。其文曰:

      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云層峩峩。唯有元始,浩劫之家。部制我界,統(tǒng)乘玄都。有過我界,身入玉虛。我位上王,匡御眾魔??罩腥f變,穢氣紛葩。保真者少,迷惑者多。仙道難固,鬼道易邪。人道者心,諒不由他。仙道貴實,人道貴華。爾不樂仙道,三界那得過。其欲轉五道,我當復奈何?②《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道藏》第1冊,第5頁。

      以上所謂“唯有元始”,就是指“元始舊經”所確立的最高神靈“元始天尊”;而“部制我界”,即元始天尊亦統(tǒng)管大魔王所屬的界域。南齊靈寶經學者嚴東為此作注,稱:“大羅者,大羅之天也,在三界之上也”;“元始者,天尊也。浩劫者,浩浩無數(shù)也。元始之道,經無數(shù)之劫,常居大羅之天也”;“部制者,言大羅之天,天尊所治,并大圣在其上,上有玄都之山,七寶之臺。臺有《三寶神經》,大圣一日三時上朝七寶之臺,旋行誦詠,以制萬魔也”。唐代薛幽棲亦稱:“元始非唯一境之道主,亦制三界之魔王?!雹邸丁丛紵o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3,《道藏》第2冊,第234—235頁。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所謂“六天為三界,大魔王領六天鬼神之事”,而“大魔王”受“元始天尊”之命專門統(tǒng)領三界六天鬼神之事,本是《度人經》所確立的核心內容之一?!抖热私洝返脑姆Q:“自號赫奕,諸天齊功。上天度人,嚴攝北酆。神公受命,普掃不祥。”嚴東注曰:“魔王在三界統(tǒng)乘玄都,常檢校北酆鬼府宿對死魂。以上言玄都保應得度者?!碧拼钌傥⒎Q:“天尊在始青天度人時,乃攝召北帝,使宣告魔王斬馘鬼神,勿行災害,每劫度人,法令如此。”④《〈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2,《道藏》第2冊,第221,232頁。《度人經》又稱:“北都泉曲府,中有萬鬼群?!眹罇|注稱:“北都之山是六天神魔所治,中有泉曲之府,萬鬼群眾在其中。六天鬼者,并是百魔兇暴丑惡之鬼,常欲殺人也。”唐代薛幽棲亦稱:“北都者,在北方溟海之中,北玄太帝之都也。中有泉曲之府,即九幽長夜之府也。即是鬼之大都,故有萬鬼群也?!雹荨丁丛紵o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2,《道藏》第2冊,第221,232頁。

      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所稱“道士功成,魔王即保舉焉。當成之時,魔喜試之,神正之與不正也”,反映了“大魔王”在道士修仙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監(jiān)察善惡功過并考驗其學道決心意志的職能,這一思想亦出自《度人經》等“元始舊經”⑥拙文《古靈寶經中“天文”和“符圖”的釋讀與研究》,載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編:《“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系”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9年。?!抖热私洝酚涊d“第三無色界魔王歌”之后,尚稱“諸天記人功過,毫分無失。天中魔王亦保舉爾身”①《〈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4,《道藏》第2冊,第240頁。。該經又稱“元始符命,時剋升遷,北都寒池,部衛(wèi)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嚴東注曰:“三界魔王常作謠歌以亂學者之心。心固者,魔王保舉徑升黃笳天中,詣金華山,受太一之信,以制大魔之試,然后得度。當爾之時,符制魔王,使保度南宮也?!雹凇丁丛紵o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2,《道藏》第2冊,第212頁。以上說明《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有關“三界”的宇宙結構及“大魔王”等相關內容,完全是按照《度人經》的教義思想來發(fā)揮的。

      最后,《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中有關《道德經》和“三洞經書”的“神圣來源”,本身出自“元始舊經”對“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的神化?!短珮O左仙公請問經》卷下稱:

      道德上下經,及洞真、洞玄經、三皇天文、上清眾篇詠等,皆是太上虛皇眾真、十方自然真仙,及帝君之隱位,及諸天大圣眾諸天宮殿城臺,山海立池,或是太上之靈觀,自然之寶闕,并諸天之日月星辰,城郭及門戶之銘,或是大魔王官屬之內諱密字,宮室之處所,太上故撰而為文也。是以不可毀謗妄宣矣……經語與世書語相似者,此非世流俗之常辭也。皆敷演玄真,寂暢自然,披散太上,蔚羅天尊。③《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69頁。

      以上“披散太上,蔚羅天尊”,“太上”應指太上大道君;而“天尊”實際上就是指元始天尊。由于古靈寶經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確立為“道”和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元始舊經”其實都沒有去著意突出“元始天尊”的神圣性和崇高的地位。而這一點實際上也是“新經”中“元始天尊”這一神格并不特別突出的主要原因④拙文《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的主神考釋》。。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宣稱《道德經》、《洞真經》、《洞玄經》和《三皇天文》等經書中,包含了眾真和“帝君”的“隱位”和“諸天殿城臺”等的銘文,以及大魔王官屬的“內諱密字”和宮室處所等等內容。我們首先可以確定,這種說法完全不符合《道德經》等經典的實際。因為這種特殊的神化方式,本來屬于“元始舊經”《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和《度人經》對“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神圣來源的說明。這兩部“元始舊經”認為,宇宙有32天,東、西、南、北各8天。每一天均有一天帝,而“大梵隱語自然天書”描述的恰恰就是各天“帝君”的“隱位”和“諸天宮殿城臺”等的銘文,以及大魔王官屬的“內諱密字”和宮室處所等等內容。而“大梵隱語自然天書”本身既屬于《度人經》和《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兩部“元始舊經”最核心的內容,亦屬于“靈寶天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并且對中古以來道教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⑤關于“大梵隱語自然天書”的意義,參見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第725—739頁。。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的相關表述,實際上亦直接參照了《度人經》,該經稱:

      道言: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并是諸天上帝內名隱韻之音,亦是魔王內諱,百靈之隱名也,非世上之常辭。上圣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能悉其章,誦之十過,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山岳藏云,日月停景,璇璣不行,群魔束形,鬼精滅爽,回尸起死,白骨成人。至學之士,誦之十過,則五帝侍衛(wèi),三界稽首,魔精喪眼,鬼祆滅爽,濟度垂死,絕而得生……道言:此二章并是諸天上帝及至靈魔王隱秘之音,皆是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辭。⑥《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道藏》第1冊,第2、5頁。

      《度人經》借太上大道君稱“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非世上之常辭”,因為其中“并是諸天上帝內名隱韻之音”等內容。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亦強調“經語與世書語相似者,此非世流俗之常辭也”,又稱“太上故撰而為文也”,這里的“太上”即“太上大道君”。該經進而也把《道德經》等經典神化成“并是諸天上帝內名隱韻之音”等。總而言之,這部“新經”刻意模仿《度人經》等“元始舊經”有關“靈寶天文”的“神圣來源”的色彩相當濃厚。然而這種神化方式既不符合《道德經》和“三洞經書”本身的實際內容,亦明顯未被后來道教中人所認同。

      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與“元始舊經”有關的內容還有不少。例如,“元始舊經”《太上洞玄智慧上品大誡》稱:“三官九府,記人功過,毫分不失?!雹佟短隙葱腔凵掀反笳]》,《道藏》第3冊,第395頁。而《太上玄一真人說勸誡法輪妙經》亦稱:“三官九府,記人功過,毫末必載,萬無差失”②《太上玄一真人說勸誡法輪妙經》,《道藏》第6冊,第176頁。。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下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更多佛教色彩,稱諸仙人“并由人生時而學,行業(yè)深淺,功德大小,計品受今之報也。后世當更生人道,隨其所行而報之,萬無一失。天地水三官,書人功過善惡之事,未有不備矣”③《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70,666頁。。又如《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下》記載太極左仙公葛玄向太極真人高上法師請問有關“本行上誡”之事,太極真人高上法師稱:“太上智慧上誡,百八十誡,皆上誡律也。能奉太上十誡,亦得此福也。今當為子說之?!雹堋短隙葱`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70,666頁。這部“新經”特意提及的所謂“百八十誡”,雖然并沒有具體說明其來源,但實際上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指早期天師道的《老君一百八十戒》,另一部“新經”《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即有對《老君百八十大戒》的直接征引⑤《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道藏》第9冊,第872頁。;二是指“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中的“三元品戒”,即“上元品戒”、“中元品戒”和“下元品戒”各六十戒,共“一百八十誡”⑥《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道藏》第6冊,第873—885頁。。

      通過以上討論,“新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與“元始舊經”的出世孰前孰后其實已經清楚。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在這部“新經”與“元始舊經”關系問題上與劉屹博士的具體分歧。

      (二)關于《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與“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關系的重新考察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卷中總共有四種戒律,我們認為均出自“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而劉屹博士提出質疑的原因,是因為《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卷中的第一種戒律,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中的相關戒律條文存在某些差異。因此,為了使相關討論更加具體,我們試對這四種戒律分別討論。

      首先,關于《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中“本行十戒”(或“十善因緣之戒”)和“十四持身品”的來源。敦煌文書S.1351號《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上》記載太極左仙公禮拜太上太極高上老子無上法師,請教“為善功之法”和“修行等事”,于是引出了這兩種戒律。為了便于將該“新經”與該“元始舊經”的內容相對照,我們在此將兩經完全相同的內容加上著重標志。敦煌文書S.1351號《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卷上》記載太上太極高上老子無上法師稱:

      學道不勤修善功齋戒,亦徒勞于山林矣。故《太極智慧經》上篇曰:救疾治病,奉侍師寶,營靜建舍,書經校定,修齋念道,燒香然燈,念濟一切,宣化愚俗,諫諍解惡,施惠窮困,拔度厄難,恤死護生,邊道立井,殖種果林,教化瞳曚,勸人作善,有德于家國,動靜可觀,施為可法,教制可軌。此謂道士之行矣。

      與人君言則惠于國,人父言則慈于子,人師言則愛于眾,人兄言則悌于行,人臣言則忠于上,人子言則孝于親,人友言則信于交,人婦言則貞于夫,人夫言則和于室,人弟子言則恭于禮,野人言則勤于農,與人道士言則止于道,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奴婢言則慎于事也。

      這部“新經”清楚地說明了這套戒律來源于“《太極智慧經》上篇”。這里的“《太極智慧經》上篇”究竟是指在“元始舊經”和“新經”之外獨立流傳而后來失傳的“篇章”,還是指一部古靈寶經的上篇呢?我們認為,“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卷上“本行之上戒”即與此有關。該經之“本行之上戒”首先包括有“十善因緣上戒”和“十四戒持身之品”。該經記載元始天尊對太上大道君說法,稱:“夫欲安身治國,使門戶清貴,天神佑護,地祇敬愛,當修善功,勤心齋戒,廣施法門”,“斯本行之上戒,可不遵奉之乎!”其文為:

      一者,當恤死護生,救度戹難,命得其壽,不有夭傷。二者,救疾治病,載度困篤,身得安全,不有痛劇。三者,施惠窮困,拯度危戹,割己濟物,無有恡惜。四者,奉侍師寶,營靖建舍,廣作功德,無有怠倦。五者,書經校定,晨夕禮誦,供養(yǎng)香燈,心無替慢。六者,修齋念道,恭心遵法,內外清虛,不生穢惡。七者,退身護義,不爭功名,抱素守樸,行應自然。八者,宣化愚俗,諫諍解惡,咸令一心,宗奉大法。九者,邊道立井,植種果林,教化童蒙,勸人作善。十者,施為可法,動靜可觀,教制可軌,行常使然。此十善因緣上戒之律,十天神王所奉,能行之者飛天齊功。次當持身慎行:與人君言則惠于國;與人父言則慈于子;與人師言則愛于眾;與人兄言則悌于行;與人臣言則忠于君;與人子言則孝于親;與人友言則信于交;與人婦言則貞于夫;與人夫言則和于室;與人弟子言則恭于禮;與野人言則勸于農;與道士言則正于道;與異國人言則各守其域;與奴婢言則慎于事。①《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卷上,《道藏》第6冊,第886—887頁。

      將“新”、“舊”兩部經典比較,其中“十四持身品”完全相同。不同的實際上只是有關“本行十戒”戒律條文的順序和簡繁程度。中古道經對這部“元始舊經”的征引,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南朝上清派經典《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卷8《講說修行·十善十惡訣》稱:

      十善既行,十惡自息,息惡行善,大慈德成。是以《上品誡》云: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割己濟物,奉侍師主,營建靜舍,書經校定,修齋念道,退身讓義,不爭功名,宣化愚俗,諫諍解惡,道邊立井,植種菓林,教化童蒙,勸人作善,施為可法,動靜可觀,教制可軌,行常使然。②《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卷8,《道藏》第33冊,第690頁。關于該經年代,參見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068—1069頁。

      《洞真太上太霄瑯書》所引“《上品誡》”應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以上戒律條文敘述順序亦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完全相同,然而繁簡程度有差別。敦煌文書P.2456號《大道通玄要》卷6《本行戒品》和《持身戒品》所列舉的戒律條文,還包括大量說明戒律緣起的文字,均特地注明是出自“《靈寶經智慧罪根卷》”,其內容與《正統(tǒng)道藏》本《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完全相同③《無上秘要》卷47《齋戒品》又稱該經為《洞玄智慧罪根戒經》,《道藏》第25冊,第167頁。。這就意味著“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是以上戒律的真正來源。但是,在南朝《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出世之后,唐玄宗開元七年(719)道教類書《大道通玄要》編成之前④敦煌本《大道通玄要》編纂年代,見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第五篇《道教類書類》,東京:福武書店,1978年;尾崎正治:《道教の類書》,載編輯委員會:《敦煌と中國道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3年,第195頁。,這部“元始舊經”中“十善因緣之戒”的表述,則可能經歷了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的征引為什么會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有一定差異呢?我們認為,一是《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在此并沒有特別突出“本行十戒”(或“十善因緣之戒”)這樣的戒律名稱;二是古人的引書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是逐字逐句的征引。即以陸修靜這樣以嚴謹著稱的道教學者來說,其留存的著作對古靈寶經的大量征引應該是確鑿無疑的,然而,具體到陸修靜引文,其實幾乎每一處與現(xiàn)存古靈寶經原文的字句都有程度不同的差異。對此,我們將有專文討論。

      其次,《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下》所引“《太極智慧經》上篇”另外兩套戒律,即“上品十戒”(又稱“洞玄十善戒”)和“洞玄十惡戒”,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卷上完全相同⑤《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66頁。?!稛o上秘要》卷46《洞玄戒品》亦征引了以上戒律內容,并注明引自“《洞玄智慧經》”,其內容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一致⑥《無上秘要》卷46《洞玄戒品》,《道藏》第25冊,第162—163頁。。敦煌文書P.2456號《大道通玄要》卷6《十善戒品》和《十惡戒品》與此相同,并注明出自“《靈寶經智慧罪根卷》”。而這也就說明了以上這一系列的戒律,本來就是古靈寶經“元始舊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在古靈寶經之外獨立流傳在后來又失傳了的“篇章”。

      最后,我們還要特別強調的是,兩部古靈寶經除了“上品十戒”和“洞玄十惡戒”戒律條文完全相同之外,其對觸犯“洞玄十惡戒”后果的文字說明,亦有驚人的重疊之處(我們將兩者完全相同的文字以黑體標示)?!短珮O左仙公請問經下》曰:

      是為十惡之戒。犯之者,或見為鬼神所枉殺,陽官所考治,居安即危,履善遇惡,可事不偶。或死入地獄,幽閉重檻,不睹三光,晝夜拷毒,抱銅柱,履刀山,攀劍樹,入鑊湯,吞火煙,臨寒冰,五苦備經。地獄既竟,乃補三官徒役,謫作山海,鞭笞無數(shù)。既竟,當下生于世,常為下賤人?;蜃髌褪梗腥酥?,無人之情?;蛏呉漠悋??;蛏鷺I(yè)疾,惡惡相緣,善善相因,其罪福難說。罪福之報,如日月之垂光,大海之朝宗,必至之期,萬無一失也。罪福之不滅,若影之隨形,輪轉之對,若車之輪矣。①《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道藏》第24冊,第667頁。

      而《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卷上則為:

      此十惡之戒,不能離身。犯之者身遭眾橫,鬼神害命,考楚萬痛,恒無一寧,履善遇惡,萬向失利。死入地獄,幽閉重檻,長夜之中,不睹三光,晝夜流曳。抱銅柱,履刀山,循劍樹,入鑊湯,吞火食炭,五苦備經,長淪九幽,無有生期,縱得解脫,還生六畜之中,不得人道。惡惡相牽,善善相因,罪福之對,如日月之垂光,生死之不滅,如影之隨形,緣轉相加,如車之輪。②《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道藏》第6冊,第887頁。

      以上進一步證實了兩部經典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承襲關系。而且兩經中那些即使不能完全重疊但敘述位置相同的地方,其文字表達亦明顯存在參照關系。例如,“元始舊經”原為“身遭眾橫”、“考楚萬痛,恒無一寧”,“萬向失利”;而“新經”則表述為“為鬼神所枉殺”、“陽官所考治,居安即?!?,“可事不偶”。很明顯,《太極左仙公請問經》的作者應直接依據(jù)《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過改寫。

      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稱:“《智慧上品大戒》三卷,二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二卷,未出一卷。”說明《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在最初原擬定為上、中、下三卷,然而其中一卷(應是下卷)未出,而該經上卷則是在出世之初就是存在的。因此,《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所稱“故《太極智慧經》上篇曰”,應該就是指《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上卷。而古靈寶經“新經”一般要比“元始舊經”晚出。

      三、后 論

      在敦煌本《靈寶經目》中,陸修靜將古靈寶經劃分為“元始舊經”和“新經”兩部分。所謂“新經”,陸修靜稱是指“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說行業(yè)新經”,在本質上應屬于“元始舊經”輔助性和詮釋性的經典,其內容亦更側重于對“元始舊經”教法的具體運用。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在《道藏通考》中也指出,陸修靜將《靈寶經目》著錄的靈寶經分成兩個主要部分,即作為典范的經書指“元始舊經”,和出世稍晚作為指令與注解的經書即“新經”③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p.213.。

      以上我們以兩部古靈寶經“新經”為基礎,從道教文獻學和道教教義思想的傳承等方面,證明了古靈寶經“新經”存在對“元始舊經”大量的征引和教義思想的承襲,亦證明了古靈寶經“新經”的出世,一般都要比“元始舊經”晚。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這樣的證據(jù)在其他各“新經”中實際上也大量存在。我們認為古靈寶經“新經”對“元始舊經”的征引,其實應該分為兩種情況。

      首先是一種至今仍然完全沒有任何變化且一目了然的征引。我們試以“新經”《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中“太上智慧勸進要戒上品”的來源來說明。敦煌文書P.2468號《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在列舉了“太上智慧勸進要戒上品”后稱:

      是名太上智慧勸進要戒上品,皆《大智慧經》上卷所言也,法傳太極真人,以治道行矣。①另見《正統(tǒng)道藏》本《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經》,《道藏》第6冊,第158頁。

      在該經中“太上智慧勸進要戒上品”可稱為“太極智慧十善勸助功德戒”,又簡稱為“十善勸戒”。這套戒律的具體內容,仍然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元始舊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中,而且該經亦將其簡稱為“十善勸誡”②《太上洞真(玄)靈寶智慧上品大誡》,《道藏》第3冊,第391、393頁。又見敦煌文書P.2461《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第四》;P.2358號該經鈔本。。因此,《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所稱“皆《大智慧經》上卷所言也”,應該是指一部完整的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即《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而該經也可以作為古靈寶經“新經”直接征引“元始舊經”最確切的證據(jù)之一。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直接借鑒了佛教《大方廣佛華嚴經》。而這部佛經最后完成翻譯的具體時間,是宋武帝劉裕永初二年(421)十二月二十八日。因此,《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等“新經”的出世,一般是在劉宋王朝建立以后③拙文《古靈寶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等佛經關系考釋》,《文史》2011年第3期。。

      其次是“新經”中存在一種現(xiàn)在看來具有某種差異的征引。我們在本文中討論的《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和《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兩部“新經”,就屬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討論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出世先后問題,應該在整體上對“新經”與“元始舊經”在文本上的相互關系進行通盤的考慮,而不宜過分看重經典證據(jù)中某些細節(jié)的差異。因為我們討論的對象,畢竟是1600年前的而且已經過無數(shù)人傳抄的道經。現(xiàn)存《正統(tǒng)道藏》中的絕大多數(shù)古靈寶經,都存在有在不同歷史時期發(fā)生變異的情況,有的內容大量脫落或被人為地被刪節(jié),有的內容則從一部經典置換到另一部經典中。對于這種情況,單純依靠《正統(tǒng)道藏》本與敦煌所出唐代抄本之間的比對,是無法完全反映出來的。因為有很多改寫或脫落的情況,其實在唐朝以前甚至早在北周編纂《無上秘要》以前就已經存在。劉屹博士所列舉的“新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征引《五稱符經》的內容不見于今本《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的問題,很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至于劉屹博士提出在各種古靈寶經典之外,還存在“明真玄科”等單獨流傳的“篇章”,其實現(xiàn)存多種古靈寶經反復征引的“明真玄科”,一般都是指作為“元始舊經”之一的《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然而該經的敦煌本和《正統(tǒng)道藏》本都已經嚴重殘缺④拙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第530—534頁;另參見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第1399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120頁。。當然,該經內容大量脫落的原因及其過程則尚待進一步研究。

      我們還認為,討論“元始舊經”和“新經”出世先后問題,除了關注古靈寶經之間某些個體差異之外,還應該更多關注這兩批經典在教義思想等方面的聯(lián)系。因為無論是“元始舊經”還是“新經”,二者在一系列具有根本意義的教義思想上恰恰又是相同或相通的,其中包括《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核心信仰、以“元始天尊”為核心的神靈體系、靈寶齋法儀式、以“三洞經書”為核心的經教體系、大乘度人的觀念等等⑤拙文《敦煌本〈靈寶經目〉與古靈寶經的分類及其內在關系考釋——以〈靈寶五篇真文〉和〈道德經〉的關系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3期;《古靈寶經“元始舊經”和“新經”的主神考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這些內容既構成了古靈寶經最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決定了古靈寶經在中古道教各種經系中最獨特的品質。而這些內容恰恰又是由多部特定的“元始舊經”開創(chuàng)并確立起來的。至于較后出世的“新經”對此則加以完整地承襲和進一步發(fā)展,進而對中古以來道教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只有首先弄清和確定這些核心內容與“元始舊經”和“新經”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古靈寶經在東晉末年至劉宋初年這一關鍵時期所展示的“內在理路”(inner logic),也才能對古靈寶經中“元始舊經”和“新經”的出世先后作出合理的判斷。

      猜你喜歡
      天尊玉篇靈寶
      基于河南省道S250線靈寶—朱陽段改建工程的地質災害特征研究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睂W價值舉例
      明清時期人物圖像專題
      中國書畫(2021年7期)2021-11-15 06:10:34
      唐代常陽天尊像
      推進“天尊貢芽”產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茶葉(2020年4期)2020-12-13 13:57:41
      靈寶人大:認真履行“兩個機關”工作職責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玉篇》與其他字書對比研究綜述
      我家娘子是把劍
      桃之夭夭A(2016年10期)2016-10-13 00:24:00
      仙君,你的寶寶掉了
      桃之夭夭B(2016年3期)2016-05-14 11:23:08
      仙界綠帽王
      桃之夭夭A(2014年7期)2014-05-14 09:54:28
      浦东新区| 鹤庆县| 循化| 阳东县| 垦利县| 巢湖市| 大兴区| 闸北区| 囊谦县| 兴宁市| 鄂尔多斯市| 临泽县| 池州市| 黔西县| 通化县| 息烽县| 林西县| 宁南县| 北宁市| 云安县| 屏东市| 开原市| 云梦县| 米林县| 固阳县| 邹城市| 蒲江县| 台中县| 安平县| 吉林省| 江安县| 阜康市| 台东市| 慈溪市| 全州县| 巴里| 曲松县| 手游| 黄大仙区| 乐亭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