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鋼
(紹興文理學院 上虞分院,浙江 上虞 312300)
越窯是指分布在浙東古越國核心地區(qū)、以生產青瓷器為主的古代手工窯場的總稱.根據現有考古資料,越窯在東漢時燒制出成熟瓷器,經過連續(xù)發(fā)展,至南宋初停燒,前后共燒造青瓷器千余年[1],學術界普遍認為越窯是世界上最早生產成熟瓷的窯場[2].從技術傳承和原料開發(fā)利用的角度來分析,燒造成熟瓷的越窯與當地漢前生產陶器、原始瓷的窯一脈相承.越窯成功生產出成熟瓷并持續(xù)昌盛千年之久,與當地地理區(qū)位和自然環(huán)境存在必然聯系.分析研究越窯形成發(fā)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可以系統(tǒng)了解各種自然資源對古代手工制瓷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能發(fā)掘總結傳統(tǒng)手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為現代制造業(yè)集群發(fā)展提供一定借鑒作用.
天然瓷石礦物一直是古代越窯手工制瓷業(yè)的原料,在我國作為制瓷業(yè)主要原料的粘土類瓷石多分布在東南諸省,浙江省東部地區(qū)的瓷石礦床不僅儲量豐富、開采便利,而且分布廣泛,成為越窯制瓷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而瓷石礦產的形成則是由當地特殊地質環(huán)境所決定的.
地質歷史時期,浙江的地殼運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為早古生代加里東時期的區(qū)域變質和中生代阿爾卑斯期的火成巖巖漿活動.其中,中生代三疊紀中期發(fā)生的強烈褶皺運動和斷裂活動在該地區(qū)形成北東向的深大斷裂和褶皺山脈.越窯分布地浙東的地質構造主體位于江山—紹興深大斷裂以東,大地構造單元屬于華南褶皺系,區(qū)內又有麗水—余姚、永嘉—鎮(zhèn)海兩大斷層發(fā)育,把3 列山脈分隔開來.該區(qū)在中生代以前長期處于穩(wěn)定上升狀態(tài),地表經受強烈剝蝕,有大片古老的變質巖系出露.中生代侏羅紀至白堊紀的燕山運動,巖漿活動劇烈,大量火山巖巖漿噴發(fā),形成巨厚陸相火山巖.侏羅紀之前,該區(qū)在山間形成了一定方向排列的白堊紀“火山斷陷盆地”.在地質歷史上,該區(qū)域還發(fā)生強烈的巖漿侵入活動,從形成時間來看,以燕山期巖體為主,主要巖石為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共占侵入巖的90%以上.白堊紀晚期起,火山噴發(fā)活動停止,但剛凝固的火山巖又發(fā)生大斷裂,地層表面長時期受到風化、流水等外力作用,出現鋁硅酸鹽類巖石的風化和中低溫熱液變質蝕變,這為優(yōu)質瓷石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受北東向褶皺和斷裂影響,越窯分布地寧紹地區(qū)呈現山河相間的地貌結構,龍門、會稽、四明、天臺4 列山脈之間分布著浦陽江、曹娥江、奉化江3 條河流.山脈海拔高度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遞減,3 條河流經過流水堆積在斷陷盆地中形成地勢相對平坦的沖積平原,四列山脈之間呈低丘向中部盆地平原過渡帶;姚江以東西向把四明山北端切割開,形成海拔較低的翠屏山地和姚江谷地兩大地貌單元,北部瀕錢塘江口杭州灣地區(qū)為海拔不到10 m 的寧紹平原.沿低丘山麓相對高度100 m范圍內多為坡度10°~30°緩坡,成為越窯選擇窯址的理想場所.
根據現有考古資料,越窯窯址相對集中分布在3 個地區(qū):第一是曹娥江中游兩側沿會稽、四明兩山脈的山麓地帶,據1985 年上虞縣文物普查,這里共發(fā)現窯址遺存343 處,自東漢起至北宋間各個時期窯址均有分布;第二是翠屏山地沿上林湖四周地區(qū),共有窯址171 處[3],窯址年代大部分集中在唐宋之間;第三是天臺山北端環(huán)東錢湖地區(qū),這里共發(fā)現窯址遺存37 處[1],窯址集中在五代至北宋初較短時間內.浙東地區(qū)4 列山脈的山體大多以火山巖和花崗侵入巖為主,具有巖性構成的相對一致性,經過中生代以來的漫長風化侵蝕,逐漸形成瓷石礦藏.三大窯場沿山臨河(湖)集群分布,構成整個越窯體系的主體,見圖1.
圖1 漢宋越窯區(qū)位及其擴展
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主要由瘠性礦物和可塑性礦物或含有少量熔劑性礦物所組成的微密隱晶狀的成瓷巖石稱作瓷石[4]40.瓷石不是單一的礦物,而是多種礦物的集合體.瓷石中的瘠性礦物主要是SiO2,而塑性礦物指Al2O3.瓷石呈石狀,常與中生代燕山期的中酸性火成巖有著密切關系.僅從礦物組成來看,瓷石與花崗巖、花崗斑巖、流紋巖以及中酸性花崗閃長巖等基本一致(見表1),但即便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中國古代,這種火成巖也不可能直接成為制瓷原料.這是因為作為制瓷材料的瓷石需要獨特的礦物構成和物理特征,與母巖相比,瓷石中的瘠性礦物含量較低,可塑性礦物如高嶺土、絹云母卻占比較高,鈉與鉀的含量有所降低,其礦物嵌布粒度和硬度都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地表火成母巖只有經過較長時間風化和蝕變,才能使巖石中的鋁硅酸鹽徹底分解,鈉、鉀等金屬形成可溶性鹽類而逐漸流失,才有可能形成瓷石.
表1 我國某些火成巖與日用瓷礦物成分比較[4]42 %
從寧紹各地文化遺存和漢前陶窯、原始瓷窯出土的陶片、原始瓷片的礦物組成可以看出,這里的陶瓷生產與當地瓷石分布存在密切聯系(見表2).河姆渡時期,夾炭、夾砂陶使用的是表層完全風化的易熔粘土,原料中SiO2經過淋溶而較瓷石有所下降,Al2O3得到較明顯的富集;紹興富盛戰(zhàn)國窯原始瓷標本與歷代成熟青瓷礦物組成基本一致.越窯成熟青瓷、原始瓷比早期陶器在原料取材上有明顯不同.可以肯定,從制作原始瓷起,瓷胎制作材料已廣泛采用瓷石礦物,且對瓷石原料采用粉碎、淘洗、練泥、陳腐等加工過程.
表2 越窯陶片、原始瓷、成熟瓷礦物成分比較[1,5] %
制瓷業(yè)是一種原料密集型產業(yè),制作工序中還需要使用大量淡水,豐富的水資源和廉價的水運是制瓷業(yè)生產的重要區(qū)位條件.
長三角地區(qū)晚更新世起經歷過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海侵海退.對該區(qū)域自然水文特征影響最為明顯的是全新世海侵[6],全新世海侵起于距今15 ka BP,在6 ka BP 海侵達到高潮,當時海水直撲浙北寧紹地區(qū)北部山麓,瀕杭州灣平原出現淺海相沉積,幾條山脈間河流沖積盆地形成封閉、半封閉海灣和溩湖[7].全新世的海侵、海退對寧紹平原自然水系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寧紹地區(qū)自然水系主要位于4 列山地之間的河流和位于北部平原上的河湖群,人工河網以浙東運河、虞甬運河為主體,兩者之間用堰壩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網絡.
全新世海退時,寧紹平原留下的許多溩湖和南北向潮汐流淺溝,成為后來越地人工河的基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了連接山陰大城與東部農業(yè)、手工業(yè)基地,越地先民開鑿東西向的“山陰古水道”;東漢時人們?yōu)榱舜罅块_發(fā)山(陰)會(稽)平原,沿會稽山北麓,修筑蓄積水域面積達206 km2的鑒湖水系,曹娥江以西自然-人工運河網絡形成;三國東吳起,曹娥江中游盆地逐漸開發(fā),至劉宋時,《宋書》記載這個地區(qū)出現了“土境偏狹,民多田少”的景象,越人只好在曹娥江以東開鑿十八里河、四十里河2 條運河,把曹娥江水系與姚江水系聯系起來,同時還開挖了東橫河,把上林湖與姚江連接起來(見圖1);《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 年),原越州之鄮縣設置明州州治,浙東東部地區(qū)從原來的越州中獨立出來,寧紹東部地區(qū)開始開發(fā).又據《新唐書》記載,唐天寶三年(744 年)、唐貞元九年(793年),鄞州東錢湖得到修竣.唐代后期起,整個寧紹平原自然、人工河流與錢塘江水系、京杭大運河連成一個整體,極大地提高了河運的運輸能力.
越地多水.《吳越春秋》記載,“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說明越地先民在春秋時期就使用舟船作為交通工具.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古代,水運無疑是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的重要交通工具.不同時期越窯窯址臨水而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地陶窯多位于會稽山北麓,窯場利用南北流向“三十六源”和東西流向“山陰古水道”進行原料和產品運輸;漢晉時期,越窯遷移至曹娥江中游盆地四周,窯場借助曹娥江干流和小舜江、下管江、蔭潭江等支流及四十里河、十八里河等人工運河開展原料、產品運輸,窯群往西經過浙東運河、翻過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相連接,以拓展市場;唐代起,窯場沿姚江、東橫河發(fā)展,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姚江谷地窯群和上林湖四周窯群,并利用河道與曹娥江中游窯群連成整體;五代、北宋初,窯場區(qū)位再次擴展到明州港附近東錢湖四周,這里的窯群利用東錢湖水系和奉化江支流往西連接姚江,把制瓷業(yè)融入到整個浙東越窯產業(yè)群體之中,往東直通明州港,讓越瓷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小黃山遺址出土陶器告訴世人,這里的制陶業(yè)可以追溯到10 000 a 前.根據陶瓷燒造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結合越地聚落遷移發(fā)展過程,越地陶瓷裝燒經歷了“地面裸燒”、“泥質薄殼窯”、“山坡豎穴窯”至“龍窯”的發(fā)展過程[1].自然植被一直是越窯陶、瓷器燒制的燃料.
在地質歷史上,浙江東北部地區(qū)自中生代以來盛行濕熱氣候,適宜于高大喬木繁殖[8].進入全新世后,大約距今10 000 a 以來,寧紹地區(qū)已經形成穩(wěn)定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為四季分明、溫暖潮濕[9].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禹貢》有“厥草惟夭,厥木惟喬”記載;越王勾踐時代,越國都城以南會稽山有大片原始森林分布,《吳越春秋》卷九中稱這片森林叫“南林”,從當時《會稽記》對南林樹種描述來看,松、柏、檜為多,也有檀、柘、棕櫚等十幾種,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另據《吳越春秋》描述,稽南丘陵擁有“大二十圍,長五十尋”參天大樹.《入越記》記載鑒湖湖底曾發(fā)現刳木為棺的漢墓.東晉時,謝靈運《山居賦》對謝氏山居地附近植被也有“干合抱,杪千仞”的描述;唐代起,一些緩坡山地被廣泛開墾植茶,樹木分布局限在較高的山地上.另據《水經注》卷四十記載“秦望山(海拔為585 m),……無甚高木”,唐宋時,山地樹木僅分布在海拔500 m 以下延伸至山麓的位置.
各地遺存窯址的發(fā)掘可以證實,越窯是就近運用植被作為燃料來生產瓷器,而且以松木為主,充沛的燃料是越窯制瓷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漢前陶窯窯場生產規(guī)模大、時間長,窯址相對集中分布在越國都城以北的會稽山麓,這與附近會稽山麓分布豐富原始植被有密切關聯.漢至西晉一段時間,越窯在曹娥江中游地區(qū)得到蓬勃發(fā)展,河流兩側丘陵的原始森林成為制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燃料來源.據1984 年上虞縣文物統(tǒng)計,這一帶共發(fā)現東漢窯址37 處,是以前歷代陶窯數量的12 倍多;三國西晉時瓷器種類又比東漢時增加了7 倍[10].唐代起,翠屏山地和天臺山北部丘陵分布的大批原始林木資源,確保了上林湖、東錢湖兩地窯群生產的燃料供應.
歷次人工植被砍伐促使越窯制瓷業(yè)區(qū)位的遷移和發(fā)展.越窯制瓷業(yè)自形成到衰落經歷過3 次因燃料不足的大轉移,第1 次出現在戰(zhàn)國末至秦漢間,當時曾有2 次大規(guī)模伐木過程,時間是公元前487 年和公元前472 年,地點在木客山(即會稽山北麓),其結果是造成沿會稽山北麓分布的大量原始瓷窯發(fā)生燃料短缺.第2 次在東晉時,越窯核心分布地曹娥江中游地區(qū)窯址數量出現突然下降的現象,當時北來士族謝家隱居曹娥江中游越窯分布地,由于北方士族十分注重開墾土地發(fā)展農業(yè),西晉時這一帶十分興旺的制瓷業(yè),因用能緊張而衰落或遷移.第3 次在北宋中后期,燃料不足成為越窯最終走向異地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唐代起,民間盛行飲茶之風,農民種茶收入較高,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九、食貨九記載,當時越州茶葉賣出價“第一號(每500 g)八百八文”,比每斗糯米價還高8 文.北宋早期越窯每年的耗柴量在50 萬挑以上[11].大批山地開辟為茶園之后,窯址附近的自然植被肯定無法滿足制瓷所需燃料,這也是越窯最終放棄在越地繼續(xù)發(fā)展,選擇產業(yè)異地“孵化”的原因之一.此后,浙江龍泉窯青瓷生產隨之興起.
在商周之前,越地因為還沒有出現成型的窯爐,故人們常常堆柴成窯,把用易熔粘土制作的原始陶坯直接放到火堆中烘烤成陶.越地沿山而建的成型龍窯出現在商代[12],控制窯爐溫度成為制陶業(yè)的核心技術.漢代起,越窯開始生產成熟瓷器,但由于制瓷時對窯爐溫度有最低要求,因此,經常發(fā)現在窯尾有生燒瓷器.兩晉時,窯匠們研究出一種“火膛移位”新技術才解決了窯身溫度不均勻問題.考古證實,當時采用了在窯墻身上每1.3 m 挖一個小窗投放木柴的方法,確保窯爐內的所有瓷坯都在木柴火焰范圍內.越窯是一種還原型窯,窯匠主要是通過影響窯爐內木柴燃燒程度來達到控制氣氛的目的.從遺存龍窯中可以獲悉,影響窯爐木柴燃燒的關鍵裝置是窯頭火膛的火門.越窯裝好瓷坯開始點火后應暢開火門,讓空氣在窯爐內順暢地流動,木柴在充分燃燒時會迅速提高窯爐內的溫度,讓瓷坯盡快燒結;當瓷坯燒結到一定程度后,窯匠要慢慢關閉火門,木柴因燃燒不徹底而在窯爐內生成一定量的CO 氣體,讓窯爐內形成還原氣氛,通過Fe2O3+CO=2FeO +CO2化學反應,使瓷坯外釉層中的Fe2O3得到還原,越窯瓷器表面的釉色因高價鐵變成低價鐵從而使顏色變得青綠.中唐起,窯匠們運用匣缽窯具裝燒工藝,生產出“嫩荷涵露”色澤、“類冰類玉”質地的秘色越瓷.
浙東越地面海背陸,山河相間,四季分明,溫暖濕潤,自古形成了不同于巴蜀、荊楚文化的越文化.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影響著越窯手工制瓷活動.
越人長期生活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之間,“尚青”成為越民族原始宗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被越國大量用作兵器之后,青瓷自然替代青銅器作為主要禮器,祭祀天地神靈.《越絕書》卷十四記載:“春祭三江,秋祭四?!?,說明在古代越地用青瓷器來祭祀天地神靈成為常事.
東漢起,越窯生產出成熟青瓷之后,窯匠對瓷器器面施釉的創(chuàng)新已不局限在祭祀需要這一層面上,而更加注重人的審美思想的提升.長期生活在越地的人們,習慣于青(山)綠(水)色之間.比較漢宋千余年越瓷器面釉色,發(fā)現越瓷表面對可見光的反射光波長多為450~600 μm,屬于青藍光,但不同時期越瓷器物表面的釉色還是存在一定差異.具體地說,由東漢三國的青灰,到南朝初唐時的青黃,又到唐至北宋初期的艾青,直到北宋中后期的青灰.越窯制瓷業(yè)在千余年發(fā)展過程中,唐至北宋初是顛峰時期,艾青色也就是越瓷的最佳之色,這種釉色被五代詩人徐夤描寫成“捩翠融青”,完全符合當地人們長期以來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視覺感受.特別是對于初來江南越地的北方人,看到嫩葉純真般的青瓷器具,自然給人長年以春天般的生機和活力,讓人隨時置身于青山綠水、和諧自然的環(huán)境之中.
一個地域的文化所代表的精髓,總是與其早期的生活環(huán)境分不開.越地的文明發(fā)展史實際上是一部越人治水、用水的奮斗史.春秋時期,越人走出“人民山居”的生活環(huán)境之后,面對的是《莊子》所謂的一片“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的窮山惡水.幾千年的發(fā)展,歷代先民大興水利,把越地建成魚米之鄉(xiāng),人們熟悉的水環(huán)境自然也成為越窯青瓷裝飾的素材.首先,模擬水波的水紋裝飾越瓷,水紋始終貫穿在漢宋期間的整個越窯青瓷裝飾之中,主要水紋有水波紋、波浪紋和波狀紋3種.其次,大量出現水生動植物紋飾和造型.荷花、蓮蓬、荷葉出污泥而不染,是越地常見植物,作為飾紋大量刻劃在越瓷之中;魚紋、龜塑件、龜荷紋也成為越窯青瓷裝飾的重要素材;水鳥、鴛鴦、蟾、蛙等水生動物不僅在青瓷飾紋中屢見不鮮,而且還制作象形器,使青瓷器皿栩栩如生.第三,青瓷造型總帶有水的柔和、寧靜、淡雅,并伴有濃重的水鄉(xiāng)韻律.越瓷器面裝飾多為素面淡妝,畫面清潔高雅,內容生動活潑,線條似水流暢,凸顯水鄉(xiāng)寧靜自然環(huán)境.
唐代越地茶道的逐漸形成,刺激越窯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唐代越人用煎茶法替代以往的煮茶法制茶,飲茶由過去的大眾生活需要變成文人們在生活之余的藝術享受.《茶經》四《茶之器》曰“越瓷青而茶色綠”,徐夤《貢馀秘色茶盞》詩把用越瓷盛茶稱作“染春水”和“盛綠云”,這說明在茶道的影響下,越窯在茶具釉色創(chuàng)新中已取得一定成果.同時窯匠還在青瓷茶具造型上孜孜不倦地努力,制作出擬植物荷花型茶盞為代表的品茗茶具,讓文人墨客們在品茗的過程中產生“輕旋薄冰盛綠云”之意境.
越地民間飲酒習俗起源于河姆渡時代,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稻谷和類似酒器的盉、鬶陶器得到證實[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了鼓勵生育、激發(fā)士兵斗志,越王經常把酒作為獎品獎勵國民和軍士.魏晉以來,隨著中原士族豪門南遷,飲酒成為文人名流田園隱居生活的重要內容.唐時,越地酒業(yè)載入王績《酒經》之中;吳越時錢镠設立酒務司.到了宋代,陸游在《小圃獨酌》中對越地有“酒滿街頭”的描述.越瓷作為生活必需品,在漢宋之間始終是越人飲酒習俗中的重要器具.貯酒器,東漢時用瓿、鐘,三國后被罌代替;倒酒器,在東漢至西晉用酒樽和溫酒樽2 種,東晉起雞首壺盛行,且造型精致多變;飲酒器在漢至東晉以羽觴為多,兩側有耳,又稱耳杯,碗也是大眾飲酒常用之器皿.唐代起飲酒器制作顯得十分復雜,如海棠杯,既有器底、器身刻劃花紋,還有口沿鑲金鍍銀的,十分富貴.為了配合不同人群不同意境下飲酒,越瓷飲酒器具常裝飾成不同的造型增添生活情趣.
越窯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制瓷手工作坊,其形成和興衰涉及瓷石礦產的開采利用、生產的組織和產品研發(fā)、原料的運輸和產品的銷售,制瓷業(yè)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瓷石礦產的品位和分布決定著越窯制瓷業(yè)的規(guī)模和區(qū)位演化,松柴植被的分布影響著窯場裝燒的數量和質量,河網的疏密、河運的方便程度直接關系到窯場的興衰,越瓷裝燒方式的改進和裝飾技藝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審美能力的提高.越窯作為手工制瓷業(yè)能在浙東寧紹地區(qū)興旺發(fā)展千余年,雖然當地窯匠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作是重要因素,但歷代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應該是最根本的原因.
[1]魏建鋼.千年越窯興衰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林士民.青瓷與越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84.
[3]慈溪市博物館.上林湖越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229.
[4]劉屬興,劉維良,夏光華.陶瓷礦物原料與坯釉配方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5]余祖球.瓷石在浙江青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陶瓷工程,1998,32(1):16-21;32.
[6]王靖泰,汪品先.中國東部晚更新世以來海面升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J].地理學報,1980,35(4):299-312.
[7]周子康,劉為綸.杭州灣南岸全新世溫暖期氣候的基本特征[J].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23(1):80-86.
[8]段淑英,董傳萬,潘江,等.中國浙江新昌化石木研究[J].植物學通報,2002,19(1):78-86.
[9]蔡保全.杭州灣兩岸新石器時代文化與環(huán)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1,40(3):126-133.
[10]李剛.古瓷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7.
[11]李剛.古瓷發(fā)微[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82.
[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上虞縣商代印紋陶窯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7,40(11):984-986;1008.
[13]游修齡.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稻谷試論我國栽培稻的起源、分化與傳播[J].作物學報,1979,5(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