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最近從網(wǎng)上看到一篇對著名作家蘇童的采訪,其中有兩句半話引起了我的興趣。前兩句話出自作家本人,一句是“我現(xiàn)在不在先鋒的江湖上”,另一句是“做一個可持續(xù)的小說家的意義大于一個先鋒小說家的意義”。至于那半句話,則是網(wǎng)上正文后面的跟貼。網(wǎng)上的這種跟貼,有極肉麻的吹捧,也有極難聽的罵街,共同點是都不講道理。話說回來,不講道理不等于完全沒有道理,但是這道理得靠看的人自己去領會,而且還得繞一點彎兒去領會。打個比方,就像暗夜中的一道閃電,雖然轉瞬即逝,但在那一瞬間卻也能照亮點什么,至于它究竟照亮了什么,則取決于你看見了什么。這半句話是:“你當然不是先鋒作家,你是個看風使舵的投機家?。?!”這位灌水者只敲了三個感嘆號而沒有再多敲兩個(那太容易了),看來是想表示他的克制。
那么,很明顯——我也不隱瞞,下面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先鋒小說的寫作了。為了簡便,就稱為先鋒寫作。
首先亮明我的態(tài)度:對于中國當下的先鋒寫作,我的態(tài)度是既不排斥也不熱衷。不排斥,是因為沒有排斥的理由;不熱衷,是因為沒有熱衷的理由。這樣一種邏輯如果用于刑偵范疇,原不是很有力量,僅僅沒有犯罪動機,并不能完全排除犯罪嫌疑,至少不像“沒有作案時間”或“案發(fā)時不在現(xiàn)場”那樣過硬,好在我也不想規(guī)避自己帶有傾向性的嫌疑,而既不排斥也不熱衷實際上也是一種傾向性。至少它是一種冷淡,而且正因為這種冷淡,所以我對先鋒的那個“江湖”基本上不了解。在眼下的知名作家當中,既不了解誰仍在那個江湖上,也不了解誰曾經(jīng)在過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在了,當然更不了解誰表面上還在而實際上已經(jīng)不在了或準備不在了。然而,雖然同樣沒有調查過,但我卻能夠感覺到,反而是在那些尚未出道的準作家中,倒確有一些人熱衷于進入這個江湖,而且其中的一些人,在進入之前就已經(jīng)做好了退出的準備——成名之后,馬上換一種玩法。
為什么會這樣?蘇童給出了答案:先鋒寫作是一種沒有可持續(xù)性的寫作。
若要邏輯嚴密,蘇童的原話,“做一個可持續(xù)的小說家的意義大于一個先鋒小說家的意義”,還不能直接導出這個結論,須得加上另一句話,就差不多了,再加上由這另一句話所引出的普遍事實,就完全站得住了。蘇童自己都說自己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在那個江湖上了,借他這個提醒我們再去看看那個江湖,真是啊,幾乎所有當年以此成名的作家都不見了,有的“轉型”了,就獲得了可持續(xù)性,另一些沒有可持續(xù)性的,則金盆洗手了。
這讓我們立刻就能想到一個問題:這種東西在它的原產(chǎn)地不是這樣的呀!在“那邊”,至少在我們知道的那些有成就的先鋒作家中,幾乎都是畢生從事先鋒寫作的,偶爾能聽說少數(shù)兩棲型的,卻從來沒聽說有“轉型”的。那么,在人家那里原本可持續(xù)的先鋒寫作,為什么到了我們這里就變成了不可持續(xù)呢?莫非它是個不宜移植的品種,或者就像菜園里的蔥,撒下種子長出來的是小蔥,捯栽一下就變成大蔥了?
大蔥和小蔥的差別,可以通過基因分析來確定,而外國先鋒和中國先鋒的差別,就不是那么好確定的了。這首先是因為“先鋒寫作”本身就是個未經(jīng)嚴格定義的概念,實際上它只是一個有大略指向的定語。此處強調這一點,是為了在以后的討論中,我們可能不得不容忍某種邊界的模糊,但是不能容許這種指向的模糊。這種指向雖然只是大略的,但那個“向”仍然是相對明確的,所以才能區(qū)分于各種傳統(tǒng)寫作,更能區(qū)分于各種非文學寫作。至少,它不像另一些詞語,比如某北大教授喜歡用的“漢語寫作”,用一個語種的差別,就模糊了所有其他的差別,不僅模糊了先鋒寫作與傳統(tǒng)寫作的差別,模糊了原創(chuàng)寫作與五毛寫作的差別,也模糊了文學寫作與小廣告寫作的差別。小廣告寫作也是漢語寫作。你看街頭上那些小廣告,雖然它的主體是阿拉伯語寫作,但它的主題是由漢語寫作完成的。那一串通常是十一位的阿拉伯數(shù)碼,不過是個手機號,單獨看來不具有任何意義,必須看了上面的漢語,比如“通下水道”、“代開發(fā)票”、“辦證刻章”、“包小姐”等等,這才有了主題。當然,如果那上面的漢語是“收售二手核潛艇”,大概就是小廣告里的先鋒寫作了。
現(xiàn)在讓我們來追溯一下最初那幾棵蔥是怎樣捯栽的。
1979年10月2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王蒙的短篇小說《夜的眼》?,F(xiàn)在就談論它的文學史意義可能為時尚早,但若說千秋萬代以后的“新時期”文學史會繞開這個作品,誰愛信誰信,反正我不信。它是中國作家所寫的第一篇有了基本模樣的先鋒小說,或者說是中國先鋒寫作的最初的嘗試。它出自王蒙之手也頗有意味?,F(xiàn)在我們都知道了,就在此前一年,王蒙才剛剛寫完《這邊風景》。從形式到內容到題旨,這兩個作品的差異有多大啊,而更有意思的是,兩個作品中都出現(xiàn)了一個相同的細節(jié):買卡車零件得通過關系。即使是和同一作家獲得1978年全國獎的《最寶貴的》相比,那差別也是大跨度的。此后的幾年間,王蒙還寫過好幾個同類的作品,我記得的就有《風箏飄帶》、《春之聲》、《深的湖》、《雜色》等。在同一個時間段里,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仍然是傳統(tǒng)寫作,此類先鋒寫作只是偶爾為之,近于玩票,但在那個時間段里卻是可持續(xù)的。并不是環(huán)境有多好,正相反,當時王蒙這些小說雖然在文學界、讀書界(尤其是大學生中)都曾經(jīng)引起過很熱烈的反響,但是僅限于口口相傳,見諸報刊的評論卻始終保持著耐人尋味的沉默。不是評論家們無話可說,而是不允許說,雖然法無明文禁止,但有紀律管著。直到幾年后,經(jīng)過一些評論家們的不懈努力,才得到允許在首都以外的某個地方開一個非常小型的會,探討一下這種先鋒寫作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當于現(xiàn)在常用的“正能量”和“負能量”),但在最后一刻,據(jù)說一些應邀與會的外地評論家都已經(jīng)出發(fā)了,這個會還是被緊急叫停了。新世紀某些喜歡“第一時間”就介入當代文學史的女士先生們不知道是否聽說過這種事兒,如果沒聽說過,我看最好還是別在當代文學史的江湖上瞎混了。
這兒我不得不偷個懶,不再探討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了,而是只提供這樣一個事實:先鋒寫作的小說可以發(fā)表,但是不可以評論,說好說壞都不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段時間里,一些不在那個江湖上的傳統(tǒng)寫作的作家,也會偶爾客串一把先鋒寫作,比如鐵凝就寫過《近的太陽》、《銀廟》。她這兩篇,比王蒙的那幾篇“先鋒”得更加地道。這種狀態(tài)或態(tài)勢,雖然并沒有造就一個真正的先鋒作家群體,但是卻對傳統(tǒng)寫作產(chǎn)生了微妙的影響,在一些傳統(tǒng)寫作的作家、作品那里,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一些可以分明感覺到、但又很難具體指出來的先鋒寫作的色彩、元素,比如當時還被特意貼上“工人作家”標簽的鄧剛所寫的《迷人的海》。稍后更有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雖然人們多將其歸類為文化尋根,其實在表達方式上也是相當先鋒的。
如果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這些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一些先鋒得不夠正宗的地方,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作家的寫作態(tài)度。如果說原裝的先鋒寫作是形而上地超越生活,那么中國的先鋒寫作則只是比較形而上地干預生活?!案深A生活”這個詞語,對于現(xiàn)在的多數(shù)人來說都很陌生或業(yè)已淡忘,但在當時那十來年里卻很常見,而且確實是許多作家踐行著的寫作態(tài)度。后來,“由于種種原因”,當作家變得很難再干預生活,倒是生活常常干預作家之后,“干預生活”這個詞語便消失了,壽終正寢了。如果讓法醫(yī)出具驗尸報告,有可能是“機械性窒息”之類。
1985年,有兩篇先鋒小說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那就是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當時的感覺,好像是中國從此有了先鋒作家,但這或多或少是一種錯覺,因為將他們視為先鋒作家,并不是因為他們寫了多少先鋒小說,而是因為他們沒寫過傳統(tǒng)小說。實際上徐星只寫了這惟一的一篇,而劉索拉也只另外寫了《藍天綠?!泛汀秾ふ腋柰酢贰=裉煸倏?,倒毋寧說他們恰好是先鋒寫作在中國不可持續(xù)的最早例證。對于這二位的退出江湖,有過一種說法:他們本來就沒打算成為小說家。這符合后來的事實,但未必一定符合當時的事實。稍后,相繼出現(xiàn)了格非(《追憶烏攸先生》)、北村(《諧振》)等,中國好歹有了個先鋒作家群體,但肯定還不是一個“江湖”。另有一些作家、作品,比如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其實也都先鋒得可以,但卻從另外的角度受到評論界的關注??赡芤彩且环N策略吧,因為對先鋒小說加以評論仍然是個可能犯忌的行為,但是,比如在說到馬原這個小說時,你死捺住敘述技巧去說,分析它的敘述策略,解析它的敘述圈套,不管怎么說,來回來去地說,都不犯紀律。
到這時為止,不管你對先鋒寫作做出怎樣的評估,是漸成氣候還是不成氣候,有一點卻是明擺著的事實:它是一種缺少理論支撐的寫作。朦朧詩在得到謝冕、孫紹振、徐敬亞的“三個崛起”的支撐后,那是什么成色!先鋒小說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至今還有不少人記得顧城那首只有兩行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笨墒沁€記得《夜的眼》的人就沒有多少了,雖然兩者的意象很相近,而且《夜的眼》發(fā)表在先。也不是完全空白。高行健出過一本叫《現(xiàn)代小說技巧初探》的小冊子,是由一組發(fā)表在《隨筆》上的文章結集而成,并不是很有系統(tǒng)的理論,卻立即引起激烈的爭論。它的支持者被戲稱為“四只風箏”,但主要是一種態(tài)度上的支持,并沒有很結實的理論,所以那效果也無法與“三個崛起”相比。風頭起處,風箏便斷了線,搖曳著剩余的一小截飄帶,飄向宇宙深處去了。因恐“四”這個數(shù)記得不準,上網(wǎng)查了半天,發(fā)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已經(jīng)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了。李陀也是先鋒寫作的積極支持者和實踐者,他的主業(yè)原是理論評論,也寫過先鋒小說《七奶奶》、《自由落體》,但由于種種原因,卻未能給先鋒寫作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于1980年代的中國先鋒寫作,缺少理論支撐是一種不幸,但是到了1990年代,這種不幸就轉化成了不幸中的萬幸。如果當時就有了比較結實的先鋒寫作的理論,那么其中肯定會有對先鋒寫作的定義,包括這種寫作在思想、哲學上的規(guī)定性。那很可能就把后來的先鋒寫作的路徹底堵死了。這兒有一道時間的門檻,在跨過這道門檻之后,中國的相當一部分作家,不管是傳統(tǒng)寫作還是先鋒寫作,都失去了或暫時失去了或基本失去了寫作的可持續(xù)性。整體上是一種必須另找出路重新開始的狀態(tài)。于是就有了新的命名。在傳統(tǒng)寫作方面,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新現(xiàn)實主義”,雖然還都帶著“現(xiàn)實主義”,卻總讓人覺得主義得有點別扭,例如談歌的《大廠》,是前者的代表作之一,雖然得了獎,仍然受到了“調子灰暗”的批評,作家趕緊又寫了一個“大廠續(xù)篇”,描寫虧損的國企只要乖乖的“關停并轉”,立刻就能起死回生,調子明亮了,作家的寫作也就有了可持續(xù)性。這條路不好走,先鋒寫作也在尋找自己的出路。這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先鋒寫作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它比較地無害。如果說正宗的先鋒寫作要求形而上地超越生活,那么這第二輪捯栽過來的中國先鋒寫作就在“超越”上做起了文章,雖然“超越”和“規(guī)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相同之處卻是都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傊遣桓深A生活了。正是這一便捷之處,讓一些準作家們選擇了以此作為成名之路,香港那邊好像叫“搏出位”。權宜之計吧,即使明知這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寫作,成名之后再“轉型”不遲。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薛榮寫過一個《紀念碑》,我覺得就很不錯,并預言過它有可能是某種“現(xiàn)代主義本土化”的開始。但是我的預言轉眼間就變成了笑柄。薛榮很快因下一篇作品惹上了官司,一個虛構人物的背后忽然站出來了一家機關成為訴訟主體,成了原告,作家也就當上了被告。一個作家和一家機關對簿公堂的結果可想而知,最后連發(fā)表該作品的刊物都真誠道歉了。這就確鑿無疑地向我證明了一個事實:先鋒寫作任何試圖“本土化”的本土夢,都是不可持續(xù)的。我不認識薛榮,不知道他是否還在“先鋒的江湖上”,但確實沒有再讀到過《紀念碑》那樣的作品了。
這一輪捯栽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了,而它的背后仍然短缺起碼的理論支撐。也可能是理論家們都明白,它還是沒有理論為好。但是與之相伴的卻有過一個“行動”,并被行動者命名為“斷裂”?!爱敶膶W史”好像也把它遺忘了,不過我還記得它那一句標志性的口號:“如果我們的小說是小說,他們的就不是;如果他們的是小說,則我們的就不是?!比绱藳Q絕的話語,稱得上擲地有聲,以至當時為此組織了一場討論的某刊物在“編者按”中很鄭重其事地表態(tài),“因為未來世紀,他們將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文學存在”,所以對他們的聲音“需要仔細傾聽,認真了解”?,F(xiàn)在,那個“未來世紀”已經(jīng)過去了十多年,這個行動的“意義”也變得一眼就能看明白了,無非也是一種“搏出位”的策略,類如街頭少年尖聲怪叫以期引起路人的注意,當不得真的。如果當真,就會把蘇童置于尷尬之地——要么他原來寫的不是小說,要么他現(xiàn)在寫的不是小說。說到底也就是一種時尚潮流,標榜著高度的理論自信,其實只有自信沒有理論。
與這一輪捯栽相伴隨的還有一個怪怪的現(xiàn)象,就是拉美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國的飚紅。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馬爾克斯曾經(jīng)在中國紅極一時,但那時還有一個前蘇聯(lián)的艾特瑪托夫跟他做伴。這個老艾小說寫得好,人也很政治,發(fā)表過一些惡毒的反華言論,而中國人居然很大度地不以為意,除了在翻譯他的《一日長于百年》時把那些反華言論悉數(shù)刪得光光,并沒有將其列為“海外敵對勢力”。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這種政治化的傾向就變成了致命的缺點,老艾便因不合時宜自行消失,而代替他站到了馬爾克斯身邊的,是一群拉美作家,個頂個都成了寫小說的高手。從技術角度講,這也不假。比如,寫一個年輕女性,如何與她姑姑的情人勾搭成奸,人家能把那心理、那過程寫得既毫發(fā)畢現(xiàn)又風生水起。我的一位外國親友曾經(jīng)大惑不解地問我:你們中國作家這是怎么了?在大學里學的全是西班牙語?那些拉美小說固然寫得不錯,但遠遠代表不了世界文學的最高水準呀!幸好他還不知道,中國作家不僅特別喜歡拉美小說,還特別喜歡伊朗電影。要想學會如何規(guī)避生活,這些確實都是很不錯、很實用——幾乎是可以拿來就用的好教材。有一次,和幾位正準備打入先鋒江湖的準作家閑聊,說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作家讀哪些外國先鋒小說,說到《變形記》、《飛越瘋人院》(或譯《烏鴉巢》),還有知道的,說到《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尤其是《海鷗喬納森》,便一片茫茫然了。
這篇文章寫到這里,本來就可以——實際上也確實打算結束了。不過又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表揚我的文章,不僅基本支持我的觀點,還說我的文章好看,只是惋惜于“沒有多少理論色彩”。為了不辜負這番好意,就給這篇文章加點理論色彩吧。
但首先還得說明,正如有理論自信不等于就有理論一樣,有理論色彩更不等于就有理論。眼前的一個例子,就是對余華的《七天》的批評。我沒有讀過《七天》,這里不說作品只說批評。我看到過好幾篇批評,都挺有理論色彩,可是在真正要觸及理論時,卻又總是在理論的外圍繞來繞去,死活不往理論上說。如果讓我說,而且要說得有理論色彩,那么大概可以表述如下:所有的文學藝術審美的本質,都是作家、藝術家將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發(fā)現(xiàn)做出獨特的表達,喚起接受者的共鳴,成為這種發(fā)現(xiàn)的參與者。但是我又覺得,文學本質上是訴諸感性的,它的理論表述,也應有自身的特點。即如我上面那個表述,雖然有了點理論色彩,但缺少理論的清晰,還不如實話實說:寫小說得用你自己的生活,不能用二手生活。二手貨就是二手貨,即使你倒賣的是二手核潛艇,你仍然是個倒賣二手貨的二道販子。如果這是事實,那么就是一個挺讓人傷感的事實。寫小說真的很不容易,即使你把先鋒性渡讓出去了,也不見得就能獲得持續(xù)到永遠的可持續(xù)性。
那么,要對中國的先鋒寫作的不可持續(xù)性做一個有理論色彩的表述,可能出現(xiàn)什么樣的文字呢?可能性之一就是:現(xiàn)代小說是現(xiàn)代哲學的產(chǎn)物。內容決定形式。沒有現(xiàn)代哲學做基礎的現(xiàn)代小說只能是徒有其表的贗品,而倒賣贗品肯定不是一種穩(wěn)定的職業(yè)。倘要再清晰些,還得實話實說:哲學是什么?就是人對世界的認識。通常被稱為世界觀。有一條語錄說: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這是一個過高的要求。人得先有一個世界觀,然后才有可能談論它的轉變或“改造”,而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根本沒有世界觀。你看那些先鋒寫作所寫出來的作品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有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嗎?有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嗎?有唯物主義世界觀嗎?有唯心主義世界觀嗎?或者,有什么現(xiàn)代哲學的世界觀嗎?沒有。什么世界觀都沒有。
好歹給自己建立一個世界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