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瑋
德國法蘭克福有個很另類的學校,名叫“自由學?!?。這是一個被國家正式認可的學校。其實國家起初并沒有輕易認可它。學校為這事跟政府機構打了好幾年的官司,一訴再訴,最后鬧到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才把官司打贏。
這個學校創(chuàng)建于1974年,全校共有50個學生(年齡分別在3歲到13歲之間)、10個老師,外加1個廚師。這個學校的教育宗旨是:反對權威,提倡獨立思考。學校不分班,沒有固定的課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什么、在哪里學、什么時候學、怎么學。3歲的學生如果有興趣,可以跟著13歲的學生一起學算術。如果哪天有個學生沒有興趣學習,他在操場上蕩一天秋千也決不會有老師批評他。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老師的工作是幫助學生學習他想學的東西。玩和學習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這個學校沒有作息時間表,更沒有分數(shù)這一說——創(chuàng)建者的解釋是,分數(shù)本身就帶有權威性質,所以在這個反權威的學校就不應該存在。學期結束時,家長會收到一封很長的信,那是老師對孩子一個學期的評語。
這50個學生到底是怎么學習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學校組織去阿爾卑斯山春游,整整一個星期全校都圍繞這個主題學習。有的孩子研究高山植物,也許就研究到了史前社會;有的孩子研究地理,也許一直研究到板塊碰撞上;有的孩子研究火車的歷史,或許從蒸汽火車一直研究到磁懸浮列車。最后,他們各自寫一篇文章,把研究心得跟大家分享。那些三四歲的小蘿卜頭力所能及地學習拼寫,把春游需要帶的衣物行李列成一個單子準確無誤地寫出來,發(fā)到每個人手里。一個星期就這樣過去了。
這個學校招生的對象是3歲到6歲的孩子。學校有一個招生委員會,由一名老師和兩名家長組成,通過和孩子家長的談話,他們最終做出決定收誰不收誰。這個學校的學費并不貴,基本上是每個德國家庭都可以承受的。
等孩子到13歲的時候,必須進入正規(guī)學校學習。所以學校專門為那些十一二歲的孩子配備了老師,幫他們進行學前準備。
當年跟政府機構不屈不饒打官司的學校創(chuàng)始人是個女教師,現(xiàn)已白發(fā)蒼蒼。碰到電視臺有關教育的脫口秀,偶爾也會把她請來秀一秀,因為她的教育觀實在是太另類了。最近的一次脫口秀上,主持人委婉地問她,她的學生13歲以后轉到正常的學校,會不會不適應?她回答說,不管哪個學校的學生,轉??傆幸粋€適應的過程。主持人委婉地問,您的學生里是不是有一些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老太太的回答也很另類,她說您的意思是指這個那個獎吧,這些發(fā)獎的機構本身就是權威,我的學生們不會太重視它們。主持人又問,您的學生大部分從事什么工作?她很耐心地回答說,他們都是有正義感的、善良的、有能力養(yǎng)家糊口的納稅人。
(杜啟榮摘自《龍門陣》2013年第2期)
責編: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