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心誠
在訓練太極拳中,以意念支配,讓意氣整合,天人合一,通達,圓轉,以促進和催動身形與手勢的練法,稱為意氣流通。
意氣流通是太極訓練的高級層次。它對養(yǎng)生治病、蓄勢健身、滋養(yǎng)靈氣,乃至培養(yǎng)技擊技能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實質上是對經(jīng)典拳論所提倡的原理、原則的落實舉措。
1.有較熟練的盤架或站樁基礎。就套路言,無論何門何派,都要有一二個套路的熟練操作(長達一百式以上的也可只有一種)。如果套路過于生疏,記憶尚且模糊,還沒能形成“動力定型”,這時則暫不宜提倡進行意氣流通訓練。
2.拳境心態(tài)較靜,全身基本放松。如能心境達凈、全身松空則更好。
此意念應保持在相對“少許”的狀態(tài),有那么一點意識。初學乃至學久而不得其竅者,用意往往執(zhí)著。這里說的“少許”用意的狀態(tài)十分微妙,很難用語言說得透徹,只有自己感覺體悟。意與氣相合乃至“內三合”,是經(jīng)典拳論及歷代拳家的共同主張。所謂六合,核心在于意氣相合。以筆者體悟言,“合”里有“分”,此時意是意,氣是氣;分時有合,意氣相融,各守其位,各執(zhí)其事而又協(xié)調統(tǒng)一,相融圓通而無礙,相互滋潤而彰顯。此種境狀謂之“合”?!昂稀笔橇魍ǖ幕A,流通是“合”的趨勢。
意是以“點線”狀態(tài)而指引、驅使、策動“氣”的,“氣”是以“氣面”、“氣體”狀態(tài)應和、呼應、照應“意”的。如果“氣”只是停留在非練拳者的水平,則隨時有阻滯、淤積、閉塞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體內停留在“點線”狀態(tài)中,必定這里疼痛那里癢,積久必生病無疑。拳者通過意的引導、催發(fā)、策動,氣的“點線”可轉化、擴散為“面”、“體”,勻稱協(xié)調,和諧便出現(xiàn)了,某些慢性病會隨勢治療,不知不覺,也不會蓄積小病成大病。
意氣流通的形式有開合、出入、升降、環(huán)流、圓轉、內外旋、左右翻、前后滾、鼓蕩、蓄發(fā)等相寓、相合、相轉、相應、相隨、相生、相反多種形式,依拳勢要求而萬象紛呈。
既然人體是小宇宙,則一切本來具有健康和智慧,只是因為諸因遮蔽而不能發(fā)揮。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是意氣相合而達自然、自在流通之境,始終要注意解決的是意的純凈,不使污染、夾雜、障礙等叢生,即無天、無地、無我、無欲,這也正是千萬訓練者最難達到的境界,故“修道千人,得道一人”不斷重復。在過去,資訊閉塞,若許妙竅口耳相傳,有的人為了生計寧可讓自己的絕技爛在肚里而至死不說,有的人以隱語透露端倪使許多探索者如墮五里霧中。筆者現(xiàn)在所言之“意氣流通”即是其中一妙竅,而“自凈其意,內求本具”則是其中一法門。
下面舉武當太極中的“風擺楊柳”(其他派中有類似動作,有的則叫“風擺荷葉”)說一說。其基本招式為擺頭轉腰、擺臂蕩身、蕩身甩手等。先在意念造型上體會“風擺楊柳(荷葉)”的自在、自然、順勢、隨機等。做這個動作時,可以凈其意,手心內含如小氣球,五指外相合,意引下巴成線轉圓圈,肩帶胯轉,先左后右。轉圈時氣成面、成體,可上下翻、左右前后滾。如習拳者有頸椎病,則側重轉在“下巴”,意念下巴成圓形氣圈,頸椎七節(jié)似乎一節(jié)節(jié)松開,意念量大到頸椎“上天入地”。如此單練不久,則頸椎病不藥而治。如習拳者有腰椎病,則意念在肩部轉圈,胯部照應,前后畫圈,左右畫圈,似乎有氣球圈,有時大到天邊,有時小到內里,意念量有多大則氣體圈就有多大。在療腰運擺過程中,以臀部尾閭為樞紐,擺中促腰松、命門松、神厥松,乃至忘卻腰的存在,千萬別想著“我有腰疼,我要治腰”,因為那樣會適得其反。在運作意氣流通時,經(jīng)絡自然暢通,觀想自身如楊柳,如荷葉,搖曳生姿,輕松虛靈,飄逸瀟灑。堅持如法練習,不到一月,常見腰椎疼痛即可消失而不覺,繼而精氣神充盈斷其病根。君若相信,試行即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