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 青 / 文
中國有句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就是指在農(nóng)歷的二月和八月,天氣反復無常,人們的衣裝打扮容易出現(xiàn)“混亂搭配”的現(xiàn)象。在陽歷上,這兩段時間也正是冬春換季時和夏秋換季時。
“春捂秋凍”是一句經(jīng)??梢月牭降乃渍Z,是人們維持身體健康的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指的是春天剛剛來臨,氣溫轉暖的時候,不要急于脫掉身上厚重的衣物。因為人們在冬季穿了幾個月的冬衣,身體的散熱機制與體溫調節(jié)與冬季的環(huán)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季節(jié)交替,乍暖還寒,早晚的氣溫變化非常大,過早的脫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病菌乘虛進入體內,容易引發(fā)各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夏去秋來,是從炎熱到?jīng)鏊倪^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仍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扒飪觥敝傅氖乔锛練鉁厣越担灰^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人們的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增加熱量,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所以季節(jié)剛開始轉換時,氣溫不穩(wěn)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而等到真正大冷的季節(jié),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可能會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fā)燒等癥狀。
“春捂秋凍”是要因人而異。秋凍是為了提高人們對逐漸變冷環(huán)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個人的體質本來就弱,那最好還是不要亂凍。
秋季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的季節(jié)。對于有這方面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防寒尤其重要。如果這部分人群也嘗試“春捂秋凍”的話,是十分危險的舉動。比如穿著拖鞋雖然比較方便舒服,但是末梢循環(huán)節(jié)奏會被打亂,易引發(fā)血壓升高等癥狀。秋季氣溫波動大,體質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護頭、手、足這三個關鍵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盲目“秋凍”,切不可取。
秋季氣溫開始下降,同時也是運動的好時機。跑步、羽毛球、爬山等運動都是適合秋季的,與夏季相比,運動量可適當加大。
戶外鍛煉時,有些人認為穿外套是多余的,運動起來就不會感覺到冷了,所以穿一身運動服就可以了,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戶外鍛煉產(chǎn)生較多熱量是在運動的中后期,如果熱身時就穿得很少,出汗后很容易傷風感冒。因此,在鍛煉時,人們應當多穿一件寬松舒適的外套,里面穿一件T恤或者秋衣,等做完熱身或鍛煉一會兒身體發(fā)熱后,才能脫下外套。鍛煉結束后,要穿上外套,等回到室內再脫去汗?jié)竦囊路?,擦干身體,并換上干燥的衣服。
建議運動時選擇那些透氣性相對較好的服裝材質,如化纖等材料,可以幫助散濕。切記不要讓濕衣服在身上捂干,很多患腰肌勞損、肩背關節(jié)疼痛等風濕性關節(jié)疾病的人,與大量出汗卻不能及時更換干衣服有很大關系。
俗話說,“病從寒起,寒從腳生”,因此足部的保暖很重要,尤其是女性需要特別注意。秋天早晚溫差大又多雨,喜歡赤腳穿涼拖的人群極易受寒著涼,尤其女性更會導致子宮、下腹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造成經(jīng)期提前或延遲,嚴重者還會因子宮肌痙攣、組織缺血而致痛經(jīng)。
因此即使在秋天多雨季節(jié),最好也不要為貪圖方便赤腳穿涼拖。
頸椎病的誘因很多,落枕、睡姿不當都可能會引發(fā)頸椎病。但對于愛穿著背心的人群來說,引起頸椎病的原因和受涼有很大關系。秋季氣溫較涼,此時對依然常穿吊帶裝、背心的人群來說,頸背肌肉很容易因寒氣侵入誘發(fā)頸椎病。
所以秋涼后還應盡量少穿露肩、露背裝,以免頸椎、腰椎受寒。
肚臍被中醫(yī)稱之為“神闕”或“臍中”穴,它既是治療某些疾病的重要穴位,也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是某些病毒侵入肌體的“門戶”。因此,在穿著露臍裝時應注意對臍部的養(yǎng)護。
首先要注意臍部的衛(wèi)生,要常清洗積于此的汗液。其次就是要注意防“風”,早、晚天氣較涼爽,或者陰雨天氣溫較低時最好不要穿過露的服裝,電扇、空調的涼風不要正對著臍部猛吹,穿著露臍裝騎摩托車或自行車時,車速不宜太快等,以防病從“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