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干
就在全國人民正在熱烈關(guān)注近期的幾起重大庭審案件時,律政題材電影《全民目擊》的上映似乎有著某種未卜先知的市場觸覺,不但迎合了大眾的消費心理,而且還以一個頗具神秘感的名字牢牢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全民到底目擊了什么?又能真正目擊到什么?這種“印象式”的片名玩味不禁讓人想起陳凱歌去年的《搜索》。
事實上,影片與“全民”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guān)系,而更像是一場關(guān)于命案的庭審。影片劇情很簡單,富豪林泰的未婚妻被撞死在地下車庫,而林泰的親生女兒林萌萌又是最大的嫌疑人,林泰為此不惜重金聘請金牌律師周莉為其辯護,與天才檢察官童濤展開對決。在這場生死一線的論辯中,各路人員基于身份的不同展開了種種推理和演繹,使得整場審判顯得尤為精彩和引人注目,案情攝人心魄、故事懸念迭起、人物張力十足。
《全民目擊》以庭審作為主體,以“真相”作為主線,然而,真相的探尋卻是一波三折。劇情采用了分角色的敘述方式,從三個主人公的不同身份和視角縱觀了整個事件。但每個人的視角又都有一定的私人性和壁壘性,而導演“羅生門式”的劇情表現(xiàn),又不斷打破觀眾自影片之始就開始自我構(gòu)建的主觀真相,讓客觀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最終,三個故事相互彌補,聚焦于一點,還原了整個故事。但其實這三者在講述的過程中又都有一定的主觀性,他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個人感情色彩去揣測、去分析、去影響他們對整個事件的判斷與分析。
當檢察官童濤從開始便鎖定林泰,發(fā)誓要將其投入監(jiān)獄時,他的主觀情感便控制了理性,他的第一反應和神經(jīng)觸動都是林泰,所以尋找證據(jù)時潛意識就傾向于林泰。周莉雖說是一位號稱No.1的私人金牌律師,但當她看到新的證據(jù)時,卻將自己的身份轉(zhuǎn)換成了母親,武斷的做出決定——當一個需要冷靜分析、理智解決的時候,她卻是感情用事。這些以先決判斷為主導的法律調(diào)查手段,終究造成一葉障目的結(jié)局。
而至于廣大觀眾,首先會是對一個二十來歲花樣少女的同情心理,其次會是對一個有手段成功人士的“仇富”心理。所以當人們看到自己力“挺”的小白兔轉(zhuǎn)危為安,一直忌憚的大灰狼受到懲罰時,不禁拍手稱快。然而,頗為滑稽的是,真相恰恰是相反的!單純女孩其實就是兇手,而速來冷面狡猾的富豪卻是一位好父親。所以用心反思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整個劇情都是一個由主觀世界操控法律程序的庭審(包括觀眾)。我們在感慨林泰偉大父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利用每一個人的先定心理促成自己的目的,將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事實。
一直以來,國內(nèi)與歐美律政題材電影就是不同類型:歐美更多是直接展現(xiàn)正義與邪惡的沖突,重點表現(xiàn)代表法律一方的律師或檢察官如何將罪犯繩之以法,往往具有偵探性質(zhì),如《十二怒漢》、《東京審判》、《真相》等。而國內(nèi)律政題材電影往往夾雜了復雜的元素,展現(xiàn)法律與道德、情感、傳統(tǒng)觀念等方面的沖突,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爺》《馬背上的法庭》等。《全民目擊》無疑屬于后者,它其實是以法律作為故事外在壓力,展現(xiàn)在悲劇面前的愛,其著眼點并不在于法律,而在于情感,這也是很多法律人吐槽該電影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從情感層面來看,它無疑彰顯了偉大的父愛,堪比“龍背墻”的傳說。但在法律面前,真相才是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允許被欺騙的,影片并沒有就此深入到人性層面挖掘,更沒有對法律制度本身進行探討,這也使其在法治主題上難有升華。
在媒體發(fā)達的今天,所有的事件似乎都被過度曝光。然而如果法律人完全被輿論所影響,被自己的慣常倫理道德所支配,那么,有些事情便會喪失真正的評價,有些真相將永遠被埋沒。而我們所謂的“公開”與“透明”,也會因一葉障目而始終無法見到“泰山”的真面貌。一如劇中富翁林泰所言,“什么是真相?所有人相信的,就是真相”。在一位非法律人看來,真相無所謂真,無所謂假,大眾承認的,就是真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但是作為一個法律人,我們固然不能把“法律真相”等同于“自然真相”,但也絕不能因此而喪失追求“法律真相”與“自然事實”最大限度吻合的勇氣與決心。
在電影結(jié)尾,童濤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申請重審。在理智上,真相就是真相,無論殘酷與否,都應曝光于天下。但在情感上,目前的狀態(tài)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所有人都滿意的結(jié)局,如果推翻了這個結(jié)果,又會有多少人受傷?如果將真相赤裸裸的公布,又會有幾個人能夠接受?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卻給觀眾留下了關(guān)于真相的無限思考空間:主觀和客觀如何權(quán)衡?情感和理智如何區(qū)別?人情和法理如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