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語用研究語料收集方法

      2013-12-18 06:25:08王建華
      關鍵詞:語料言語情景

      李 怡 王建華

      (北京語言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100083)

      一、引言

      對任何科學研究來說,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目的,語言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邏輯方法、觀察方法和實驗方法(桂詩春,1993:1)。邏輯方法較多地用于研究語言系統(tǒng),而觀察方法則大多用于研究語言使用。語言使用有時也采用實驗方法(何兆熊等,2000:350)。語用學研究涉及的范圍很廣,可粗略地分為兩大類:理論闡釋和實證研究。跨文化的語用研究多取實證研究路徑,方法上以觀察方法和實驗方法為主,以語言材料為基礎。因此,如何收集研究所需的語料,如何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分析和解釋,上述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是我們特別關心的。

      收集語料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但側重不同,效用不同。方法本身沒有優(yōu)劣之分,但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有是否合適、是否有效之別(Kasper,2000)。所謂“合適”、“有效”的方法,指的是能夠獲取目標語料的方法;所謂“目標語料”,指的是有助于解決研究問題、實現(xiàn)研究目的的語料。因此,一項研究具體應該采用哪種(哪些)方法,要視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而定。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可行性,兼顧時間、物力、人力等現(xiàn)實因素。真實性(authenticy)并非衡量語料質量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簡單地在非真實(inauthentic)和無效(invalid)之間畫等號(Kasper,2000:318)。

      為了論述的清晰,我們按照受調查人員是否作為交際一方參與了自然發(fā)生的真實交際,將語用學研究中常用的語料收集方法分為“自然語料”和“引發(fā)式語料”兩大類:自然語料來自于受調查人員作為交際一方參與其中的言語交際行為,受真實交際意愿的驅動;引發(fā)式語料是指研究對象并沒有參與到真實的言語交際中,而是受研究工具的誘發(fā)和引導,從記憶中搜尋有關語言使用的信息,并報告出來,表演出來,或寫出來,受研究人員的研究目的驅動。

      下面我們對一些最常見的語料收集方法作一介紹,并對這些方法作些分析和評論。

      二、自然語料(Naturalistic Data)

      這里所說的自然語料,不同于在當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到的純自然語料(natural data),而是帶有人為痕跡的盡量接近自然的語料。獲取自然語料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借助現(xiàn)有語料庫,二是觀察自然發(fā)生的會話。

      A.語料庫語料(Corpus data)

      有些言語行為,比如打招呼(greetings)(見Reed 2009)、表達感激(expressions of gratitude)(見Schauer & Adolphs,2006),有較為固定的表達方式,語言形式單一,容易識別,因此比較適合從語料庫中獲取相應語料。而其他一些言語行為,如致歉,表達這一語力的語言形式多樣,不固定,有時甚至可以借由表達遺憾(例如“I’m sorry you feel that way”)來曲折地實現(xiàn)致歉的語力,此時語料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雖然語料庫建設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受到了高度重視,但我們對語料庫在語用的跨文化研究中所能起的積極作用持保留態(tài)度。首先要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就是有沒有現(xiàn)成的可供使用的口語語料庫,囊括不同語言的具可比性的目標語料,目前來看語料庫似乎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語料來源。

      B.實錄語料(Recorded naturally-occurring data)

      所謂實錄,指的是研究人員征得當事人同意(前提是該項研究通過了學術委員會審批,獲準進行),對自然發(fā)生的真實交際進行(隱秘)錄音或錄像,然后將音像資料進行轉寫。這種方法具有人類學研究的特點(collect data ethnographically),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語言交際的真實面貌,幫助我們了解限制語言使用的各種因素,以及哪些情景下哪些言語行為多發(fā)、哪些情景下哪些言語行為根本不會發(fā)生等。這種方法獲得的語料,被普遍認為是語用學研究最理想的語料。Shively(2011)用這種方法收集了七名西班牙語學習者于西班牙留學期間與當?shù)厝私浑H的語料,學習者去商店、銀行、飯館等公共服務場所,造訪當?shù)厝思遥茧S身佩戴隱形錄音工具。通過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三個時段的采集,研究人員共獲得了113個錄音片段,分析了其中的開始交談(openings)和請求行為(requests),考察了學習者二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實錄語料盡管從理論上看很理想,但實際采用這一方法的研究數(shù)量極為有限(Kasper&Dahl,1991),因為使用這一方法會面臨多重困難。首先,研究人員必須征得當事人同意之后才能對交際內(nèi)容進行錄音或錄像,遭到拒絕的可能性很高;即使當事人同意了,“觀察者的矛盾”(observer’s paradox,Labov,1972)也是繞不開的問題,當事人知道自己的話會被錄音,常常會因此調整自己的話語風格;由于是自然發(fā)生的真實交際,很難對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相對權勢、年齡、性別等變量進行控制,不利于科學的分析;最后,如果要對某一具體的語用現(xiàn)象進行研究,要收集包含這一現(xiàn)象的足夠的語料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包含這一現(xiàn)象的自然會話也許出現(xiàn)得很少,而且其出現(xiàn)的時機也很難預測,有事倍功半的風險。

      三、引發(fā)式語料(Elicited Data)

      收集引發(fā)式語料時,研究人員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只收集理解(perception and comprehension)方面的語料,還是理解和表達(production)兩方面都收集。

      研究人員還需考慮具體的引發(fā)形式(elicitation format),是視覺的(例如以卡通形式呈現(xiàn)的影片,見Félix-Brasdefer 2010: 46-47; Yamashita 2001),聽覺的,還是筆頭的。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必須向被試說明交際的情景,讓被試清楚地了解交際雙方的相對權勢、社會地位以及言語行為的強加程度等情景因素。

      獲取引發(fā)式語料的方法主要有口頭報告、角色扮演、話語補全任務、多項選擇任務、分級任務、訪談和日記等。下面逐一介紹這些方法,重在講明它們各自的適用范圍和所針對的目標語料,因為只有明確了每種方法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善做什么和不善做什么,才能根據(jù)具體研究問題選擇具體研究工具,才能發(fā)揮每種工具的最大效用,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A.口頭報告(Verbal Report)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間,口頭報告這一技術手段以多種方式豐富了研究人員對所收集語料的認識和解讀。口頭報告的具體形式有:自我報告(Self-report),被試描述他們自己做了什么(或者他們認為自己做了什么),這些描述多是概括性的陳述;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對特定的語言行為進行觀察,可以是內(nèi)省性的(introspectively)(心理事件發(fā)生后的20秒內(nèi)),也可以是回顧性的(retrospectively),又分即刻回顧(immediate retrospection)(心理事件發(fā)生后的1小時內(nèi))和延遲回顧(delayed retrospection)(事件發(fā)生后的一周以內(nèi)或更長);自我表達(self-revelation),典型形式就是出聲思考(Think-aloud),被試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口頭報告出來。

      口頭報告可以用來:一,驗證獲取語料的方法和程序是否具有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被試在多大程度上對給定情景是有意識的,因為意識水平的高低對測試結果有影響,而通常又無法通過被試提供的回答自顯出來。例如,如果被試明確知道一個交際情景的正式程度,那么他可能會據(jù)此調整自己的話語,使其更禮貌、更恰當。三,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被試的應試策略,他們所具備的交際知識,他們做出相應選擇的原因,是出于語用上的考慮,還是非語用的因素,比如某些表達形式的語法過于復雜,學習者尚未掌握(Hudson,Detmer,& Brown 1995; Ishihara,2009)。四,對語言學習者來說,口頭報告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模仿對象,如果被試模仿一個人的語言行為,這個人可能是目標語社團的母語者,水平極高的非母語者,或者其他非母語者。

      內(nèi)省性口頭報告要求被試在言語活動的當下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解釋,因此有可能影響正常的言語輸出(Kasper&Rover,2005:329);回顧性報告雖不存在這個問題,但被試需要在完成任務以后繼續(xù)接受研究人員的詢問,客觀上延長了受試時間,有可能會造成被試主觀上的不配合。

      B.角色扮演(Role-play)

      角色扮演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語料收集方法。研究人員設計交際情景,劃定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包括性別、年齡、社會距離、相對權勢等,并向被試做出說明和解釋,要求被試根據(jù)這些給定的框架,想象他在此情此景中將如何實施某一言語行為,并口頭“表演”出來,旨在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在具體情景下人們?nèi)绾谓柚欢ǖ恼Z言形式來實現(xiàn)相應的交際目的。

      根據(jù)交際互動的深廣程度,角色扮演可分為封閉式(closed role-plays)和開放式(open role-plays)兩種(Kasper & Dahl,1991),前者要求被試針對給定的會話起始部分做出僅一個話輪的回應,這種操作相當于話語補全任務的口頭形式;后者給定起始情景,但不限話輪數(shù)量,不預設交際的最終結果,被試有充分的自主權,交際過程可能發(fā)展為多話輪的語篇,交際結果也是磋商性的,因此,開放式角色扮演獲得的語料更為“真實”,有助于捕捉單一話輪所不能顯現(xiàn)的會話互動特征,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話語是如何組織的、策略是如何施展的、話輪是如何推進的、語言形式是如何選擇的、交際意圖是如何實現(xiàn)的以及交際目的是如何達成的。

      角色扮演克服了實錄語料不太可能“提供對言語行為語境因素加以控制的、能對某一特征做出滿意推測的表達同一言語行為的足夠例子”(Fraser et al,1980:81)的缺陷,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目的,有重點、有突出地設計交際情景,對語料收集過程多了幾分把握和控制。同時,被試可以說他們想說的話,可以想說多少說多少,因此,被試的口語表達可以認為是代表了他們“自然”的說話方式。此外,通過對角色的具體設定,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語境因素是如何影響人們選擇特定語言形式的。

      角色扮演獲得的語料,盡管在復雜性、多樣性、互動性、即時性、協(xié)商性等很多方面都向著自然語言的方向努力,但畢竟還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自然發(fā)生的會話。首先,由于交際行為是虛擬的,被試表演出來的話語可能跟實際生活中所說的不一樣,比如,因為不必考慮言語行為的后果,被試可能降低了話語的禮貌程度(Margalef-Boada,1993);再比如,角色扮演任務本身可能會讓被試覺得他們是在參加語言測試,也會據(jù)此調整自己的話語。另外,被試還有可能被要求扮演他們并不熟悉的角色,或者從未遇到過的情景,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語料的有效性、可信度就值得懷疑。最后,要把錄音錄像材料整理成文字材料,非常費時。

      C.話語補全任務(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

      話語補全以及下面要講到的多項選擇和分級,都屬于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性質,被試憑語言直覺筆頭作答,不同于口語語料,不具備動態(tài)性、話輪轉換、話語順序、說話人和聽話人合作、諸如猶豫、重復等可產(chǎn)生語用影響力的言語表達特征以及輔助語和非語言因素等自然話語交際特色(Eisenstein&Bodman,1993; Beebe&Cumming,1996; Kasper,2000)。又因為是問卷,空間有限,被試作答的長度也受到限制,往往只是一兩句話;因為是回憶性、直覺性的,被試提供的話語是他們認為他們在某一情景中會說什么,甚至應該說什么,而現(xiàn)實中他們很可能不這么說,換句話說,提取的語料和真實的話語有差距;因為是筆頭作答,被試特別是語言學習者可能會根據(jù)自己對字詞的熟悉程度來選擇語言形式。有人把這些看作是問卷法的缺陷、局限或者不足(何兆熊等,2000:364),我們認為這種批評有失公允,因為任何一種工具和手段都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因為一種方法不能做什么而質疑它的有效性,有沒有效要看它能做什么而言(effective for what purpose),明確一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比割裂開來談它的不足更有意義。問卷法所指向的,是被試頭腦中與語言語用知識和社會語用知識有關的那部分資源,對于跨文化語用研究,可以用來提取母語者集體所具備的典型語言形式和語用策略,顯示一種語言中可供利用的形式和策略的選擇范圍,揭示影響人們語言選擇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有助于對語言策略建立起一個初步的分類(Beebe&Cumming,1996),至于人們在實際交際中是否采用完全同樣的形式和策略則是另一回事(Kasper,2000:329);對于語際語語用研究,可以用來監(jiān)測學習者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用目標語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語用知識,換句話說,我們關心的是學習者知道什么(what they know),而不是他們在實時交際中能做什么(what they can do),因為知識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是首要的,至于實時交際中他們表現(xiàn)如何,則可能會受到諸如認知負擔、身份認同等主觀-客觀、心理-社會多重因素影響,表現(xiàn)為一種復雜的語際語系統(tǒng),不是我們所能輕易控制和把握的(Kasper,2000:329-330)。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肯定問卷法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和價值,肯定其作為一種語料獲取手段的有效性。(Beebe&Cumming,1996:80)。

      話語補全任務(簡稱DCT)是問卷調查的一種形式,一般是一段情景描述后跟著留出一行空白,讓被試寫出此情此景下他們可能會說的話。與問卷法的一般特點一致,如果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說話人的語用語言知識和社會語用知識(Golato,2003),或者是研究某個言語行為的核心話語部分(Head Act)(Sasaki,1998),如果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收集到涉及幾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大量語料,如果需要控制變量、保證語料的平衡性以供跨文化比較,那么,DCT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著名的CCSARP項目就廣泛采用了這一方法,考察了致歉和請求兩種言語行為在八種語言及語言變體中的實現(xiàn)方式(Blum-Kulka et al.,1989)。

      DCT本身也有幾種不同的形式(Kasper,2000:326-328):(a)“經(jīng)典”話語補全(’classic’ discourse completion),提供交際情景、起始話輪和答復(rejoinder)(肯定答復或否定答復),要求被試根據(jù)答復對起始話輪作出回應,補全對話;(b)對話構建(dialogue construction),提供情景,不設答復,或提供起始話輪,要求被試作出回應;或不提供起始話輪,要求被試同時充任說話人和聽話人兩種角色,構建對話,開放性程度更高;(c)開放式DCT,回應類型不限(open item,free response),可以是語言的(verbal response),也可以是非語言的(non-verbal response),也可以選擇不回應(to opt out)。

      早期DCT往往只是單一話輪(single-turn)的,后來,研究人員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觀察興趣,對研究工具進行了打磨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了多話輪DCT(multiple-turn DCT,Cohen & Shively,2002/2003),以請求為例,被試首先要對給定情景做一個初步的回應(“這種情況下你會說:”),承接這一回應的是一個否定答復,意味著被試需要進一步作出回應,得到的仍是否定答復,如此往復至少3個換論,才出現(xiàn)一個肯定答復,表明聽話人同意執(zhí)行所請求的行為,意即請求的最終達成。多話輪DCT反映了該工具在試圖捕捉自然話語話輪特征方面的努力,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觀察到被試如何調整自己的話語以滿足多話輪的交際過程,最終達成交際目的,實現(xiàn)交際意圖。

      不同形式的DCT在效果上有何差別?有無答復以及答復的不同性質對被試的應答有何影響?Rose(1992)考察了提供答復和不設答復兩種DCT的差別,從起始行為語(alerters)、稱呼語(addresses)、實施請求的角度(request perspectives)、直接程度(directness)和輔助行為語(supportive moves)五個角度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無答復DCT收集到的請求用語略長、輔助行為語略多,但兩種形式在上述五個維度上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在研究美國人的請求言語行為時,DCT是否包含答復對結果沒有影響。然而,這一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語言或其他言語行為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Johnson等(1998)在Rose(1992)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擴展了對DCT不同形式的研究。他們在情景描述后進行了三種處理:提供肯定答復、提供否定答復、不提供答復。研究結果呈現(xiàn)出一個更為復雜的局面:有無答復以及答復是肯定還是否定對被試的回答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對抱怨的影響最小,對道歉的影響最大,對請求的影響居中。該研究得出結論:運用不同形式DCT得到的結果可能不具備可比性,它們可能體現(xiàn)了被試對于是否有答復以及答復的不同性質的敏感程度(Johnson,1998:172)。

      相同內(nèi)容的問卷,筆答和口答又有何差異?Rintell和Mitchell(1989)對開放式角色扮演收集的語料和開放式DCT收集的語料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學習者的口答語料顯著長于筆答語料以外,其他方面都非常相似。另外,在一些情景中,母語者和學習者的筆答均比口答更為直接,說明被試在面對面的口頭交際中更多地受到了面子和禮貌等因素的制約。

      總的來說,不同形式DCT所引發(fā)的語料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研究人員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研究需要做取舍,必要時可以先進行小規(guī)模試驗研究,以最終選擇和確定DCT的具體形式。另外,在使用該方法的時候,如果能將對自然語料的觀察作為設計DCT問卷的基礎,則更能增強使用這一工具的有效性(Hartford&Bardovi-Harlig,1992)。

      D.多項選擇任務(Multiple-choice Tasks)

      多項選擇任務是一種多用途的研究工具,可以用來提取語用表達、語用理解和元語用評價等方面的信息。這種方法一般采用問卷的形式,每題有一段簡短的情景描述,不要求被試自己提供回應,但要求被試從給出的一系列選項中(三到六個不等,有時更多)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該情景的話語。

      與表達性問卷(production questionnaires)相比,多項選擇問卷降低了任務難度,減少了被試的認知負擔,因為被試僅需衡量一組數(shù)量非常有限的選項,從中選擇一個,不需展開沒邊際的記憶搜索以生成一個合適的話語(Kasper,2000:330-331)。

      設計多項選擇問卷時,要特別注意備選項的設置,內(nèi)省法恐不可靠,還是要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備選項的可能來源有:通過表達性問卷所引發(fā)的言語行為;口語交際(自然語料或引發(fā)語料);對理解性問卷的開放式回答等。

      E.分級任務(Rating-scales Tasks)

      語用學家除了關心人們的語言表達和產(chǎn)出,還關心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和感知:人們?nèi)绾卧u價交際活動中的語用策略及其語言實現(xiàn)形式是否恰當、禮貌、有助于人際關系的維護;人們?nèi)绾卧u價影響策略和形式選擇的語境因素的價值和重要性,例如交際雙方的相對權勢、社會距離、言語行為的強加程度等。前者涉及了語言語用問題,后者涉及了社會語用問題。為了研究清楚這兩方面的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元語用評價(metapragmatic assessments)工具,包括分級、卡片分類等具體形式,用以了解被試的元語用知識。

      獲取元語用評價有多方面的用途:作為研究問題本身而存在;作為額外信息,輔助于產(chǎn)出性語料(production data)的分析和解釋;作為先行步驟,為開發(fā)用于主體研究的工具提供參考;上述幾項的結合。不管采用哪種形式的語料引發(fā)工具,角色扮演也好,問卷也好,多項選擇也好,研究人員都必須要了解被試對引發(fā)材料中語境因素的評價和感知。這一重要信息是不能靠研究人員的直覺獲取的。元語用評價測試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認清各種語境因素,在一系列備選情景中最終選定最合適、最能為解決研究問題服務的情景,使得情景的構建建立在實證基礎之上。然而,大多數(shù)跨文化語用研究和語際語語用研究缺少這一重要步驟,導致研究結果解釋起來有困難(Kasper,2000:331-332),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Kasper(2000:332)提醒我們,設計元語用評價問卷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才能使問卷的信息量、信度和效度達到最大化:(1)語境因素要細化、具化到底層維度(underlying dimensions),以致歉行為的“強加程度”這一語境因素為例,要體現(xiàn)為下面幾個維度:冒犯行為有多嚴重;致歉義務有多大;道歉被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冒犯者的面子損失有多大。(2)每一個維度要以至少兩個指標來實現(xiàn),以“冒犯行為的嚴重性”這一維度為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實現(xiàn):“How serious is John’s offence?”“How upset is Paul by John’s damaging his car?”“How great is the damage done to Paul by John?”“How inconvenient is John’s offence to Paul?”“How costly is John’s offence to Paul?”(3)分級分五到七級。(4)保證問卷中的語言材料具有跨語言對等性,這可以通過回譯(back translation)來實現(xiàn),這一步驟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尤為重要。

      評價任務必要時可結合口頭報告、訪談等手段,以實現(xiàn)對語料更精確、更細致、更全面的解讀和分析。

      F.訪談(Interviews)

      在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中,研究人員探索問題的方式應該是開放的、包羅性的(inclusive)、排除預設的(unpredetermined),然而,即使是出于驗證理論(hypothesis-testing)、數(shù)據(jù)互證(triangulation)的目的,研究人員也都更傾向于選擇一種更能接近被調查者的、更能獲得全方位信息的方法。研究性訪談(research interview)正是這樣一種方法。

      訪談有幾個用途:作為探索工具,用來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為語料的解釋和分析提供互證;作為多重語料來源中的一種;作為語料的主要來源。

      不同類型的訪談對應于不同類型的語料,滿足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如果是為了發(fā)現(xiàn)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策略、語言形式、頻率、分布等語言語用方面的信息,那么可以選擇封閉式(close-ended)訪談,被試僅需針對研究人員提前設計好的問題做出簡要回答,這種訪談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涵蓋更多樣本,滿足量的需求。如果是為了了解言語社團成員作為一個個個體對語用現(xiàn)象的理解和認知、言語行為的社會意義和功能等社會語用方面的情況,那么可以選擇開放式(open-ended)、敘述性(narrative)的深度訪談,在訪談過程中注意觀察被試的一言一行,滿足質的發(fā)現(xiàn)。

      G.日記(Diaries)

      在各種形式的自我報告(self-report)類語料中,日記是最少受研究人員研究設計框定的。和分級任務、訪談一樣,日記也主要是建立在被試對過往經(jīng)歷的主觀回憶基礎上。與其他任何形式自我報告不同的是,日記(至少是“研究人員本人日記”,self-study diaries)完全是由日記主人主導的,日記的內(nèi)容、形式、寫作時間等均不受任何特定語料引發(fā)任務、實驗設計或社交活動的限制。

      正是因為上述特性,日記這一工具被主要應用于考察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個體差異問題,學習策略問題,師、生二語課堂教與學的體驗問題,以及移民和旅行者對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和與當?shù)厝诉M行社會交往的認知問題。

      有時研究人員和日記主人是同一個人(“研究人員本人日記”),此時研究人員就以自身經(jīng)歷為考察對象;有時研究人員不自己寫日記或不用自己的日記,而要求被調查者(往往是語言學習者和語言教師)寫日記,供研究人員使用。

      近年來,二語習得研究越來越重視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關注他們?nèi)绾慰创繕苏Z和目標語社團文化,他們與當?shù)厝嗽诓煌鐣I域內(nèi)進行交際和獲得語言輸入的機會,這些都被視為促進二語學習的重要推動力?;谌沼浀难芯坑泻艽鬂摿?,有助于將這一理論取向轉化為現(xiàn)實研究方法,因為通過日記我們可以了解從學習者本人視角出發(fā)的有關語言學習的經(jīng)歷。

      四、結語

      我們將上述語料收集方法總結如下:

      表:語料收集方法匯總

      為提高語料的信度和效度,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采取多方法的取向(multi-method approach),將自然語料和引發(fā)式語料相結合,互為補充,互為佐證,這是一種趨勢。至于選擇研究方法的標準,我們認為,“研究人員應該采用能夠收集到他們所需信息的方法。(何兆熊,2000:276)”

      注釋:

      ①本研究為教育部課題“漢英跨文化語用學研究”(09YJA740079)階段性成果之一。受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②李怡,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

      ③王建華,浙江科技學院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Beebe,M.&Cumming,C.(1996).Natural speech act data versus written questionnaire data:how data collection method affects speech act performance.In S.M.Gass&N.Joyce(Eds.),Speech acts acrosscultures:challengestocommunicationinasecondlanguage(pp.63-86).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Blum-Kulka,S.,&House,J.,&Kasper,G.(1989).Cross-culturalPragmatics:RequestsandApologies(pp.1-34).Norwood,NJ: Ablex.Cohen,A.D.& Shively,R.L.(2002/2003).Measuring speech acts with multiple rejoinder DCT’s.LanguageTestingUpdate32: 39-42.

      [3]Eisenstein,M.&Bodman,J.(1993).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In G.Kasper&S.Blum-Kulka(Eds.),InterlanguagePragmatics(pp.64-81).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Félix-Brasdefer,J.C.(2010).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speech act performance: DCTs,role plays,and verbal reports.In E.Usó Juán & A.Martínez-Flor (eds.),SpeechAct

      [4]Performance:Theoretical,Empirical,andMethodologicalIssues(pp.41-56).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5]Fraser,B.&Rintell,E.&Walters,J.(1980).An approach to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In D.Larsen-Freeman(Ed.),Discourseanalysisinsecondlanguageresearch(pp.75-91).Rowley,MA: Newbury House.

      [6]Golato,A.(2003).Studying compliment responses: a comparison of DCTs and recording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talk.AppliedLinguistics,24.

      [7]Hartford,B.&Bardovi-Harlig,K.(1992).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 stud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In L.Bouton&Y.Kachru(Eds.),Pragmaticsandlanguagelearning,4:143-165.Urbana-Champain,IL:DELL.

      [8]Hudson,T.,Detmer,E.,& Brown,J.D.(1995).DevelopingPrototypicMeasuresof

      [9]Cross-CulturalPragmatics.Technical Report #7.Honolulu,HI: Second Language

      [10]Teaching & Curriculum Center,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11]Ishihara,N.(2009).Teacher-based assessment for foreign language pragmatics.TESOL

      [12]Quarterly43(3): 445-70.

      [13]Johnson,B.et al.(1998).Effect of rejoinders in production questionnares.AppliedLinguistics,19.

      [14]Kasper,G.(2000).Data collection in pragmatics research.In H.Spencer-Oatey(Ed.),Culturallyspeaking:managingrapportthroughtalkacrosscultures(pp.318-341).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5]Kasper,G.,&Dahl,M.(1991).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StudiesinSecondLangaugeAcquisition,13(2),215-247.

      [16]Kasper,G.,&Rover,C.(2005).Pragma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E.Hinkel(Ed.),Handbookofresearchin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pp.317-334).Mahwah: Lawrence Erlbaum Publishing.

      [17]Labov,W.(1972).Sociolinguisticpatterns.Philadelphia: Unversity of Philadelphia.

      [18]Margalef-Boada,T.(1993).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an inquiry into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Indiana University.

      [19]Reed,B.S.2009.Prosodic orientation: A practice for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broadcast telephone openings.JournalofPragmatics41(6): 1223-47.

      [20]Rintell,M.&Mitchell,J.(1989).Studying requests and apologies:an inquiry into method.In S.Blum-Kulka&J.House&G.Kasper(Eds.),Cross-culturalPragmatics:RequestsandApologies(pp.248-272).Norwood,NJ: Ablex.

      [21]Rose,R.(1992).Speech act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 of hearer-response.Journalofpragmatics,17.

      [22]Sasaki,M.(1998).Investigating EFL students’ production of speech acts: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questionnaires and role plays.Journalofpragmatics,30(4).

      [23]Shauer,G.A.& Adolphs,S.(2006).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in corpus and DCT data:

      [24]Vocabulary,formulaic sequences,and pedagogy.System,34(1): 119-134.

      [25]Shively,R.L.(2011).L2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study abroa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26]Spanish service encounters.?JournalofPragmatics?43(6): 1818-35.

      [27]Yamashita,S.(2001).Using pictures for research in pragmatics: Eliciting pragmatic

      [28]strategies by picture response tests.In T.Hudson & J.D.Brown (Eds.),AFocuson

      [29]LanguageTestDevelopment(pp.35-56).Honolulu,HI: University of Hawai'i,Second

      [30]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31]桂詩春.語言使用的研究方法[J].現(xiàn)代外語,1993(3).

      [3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語料言語情景
      情景交際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在后
      呂魁: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石化企業(yè)情景構建的應用
      勞動保護(2019年3期)2019-05-16 02:37:38
      樓梯間 要小心
      基于語料調查的“連……都(也)……”出現(xiàn)的語義背景分析
      華語電影作為真實語料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把美留在心里
      《苗防備覽》中的湘西語料
      國內(nèi)外語用學實證研究比較:語料類型與收集方法
      岳阳县| 犍为县| 鹤岗市| 三江| 南城县| 抚远县| 慈溪市| 德昌县| 荥阳市| 密云县| 石渠县| 贞丰县| 长沙市| 岳普湖县| 陆良县| 珠海市| 凤庆县| 岳普湖县| 都昌县| 晋中市| 肇东市| 青河县| 安康市| 历史| 乌鲁木齐县| 成武县| 绥中县| 浮梁县| 平凉市| 凤凰县| 上虞市| 章丘市| 惠水县| 渭南市| 潮州市| 临夏市| 垣曲县| 明溪县| 旬阳县| 玉林市|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