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官員的“污名化”
◎石破
4月7日,河南陜縣6名干部在外出考察途中因車禍傷亡。消息曝光后,網(wǎng)上一片歡呼,很少同情的帖子。盡管當?shù)卣忉屵@批官員外出是公干而非公費旅游,但網(wǎng)民仍半信半疑。
在“全民焦慮”的今天,“污名化”官員(以及名人、富人)成了普通民眾緩釋精神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在作為弱者一方的民眾看來,官員乃強勢群體,不需要對他們理解、同情和關(guān)懷。某些遭遇“污名化”的官員,會立即被網(wǎng)民套上一大堆“你值得擁有”、但他卻并不想要的道德缺陷,使其感到“百口莫辯”式的委屈和煩惱。
官員被“污名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民眾熱切期待他們是某一類人,實際上他們卻成了另外一類,套用一句廣告詞來形容是:“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污名化’)。”民眾對某些官員的貪腐、靡費公帑、與民爭利、作威作福等行為感到痛心、無奈、無從制約,反過來刺激了他們 “污名化”官員的心理。表面上看,遭遇“污名”的是某位具體官員,實則是民眾向他所屬的群體表達不滿和抗議。
民間輿論對官員“污名化”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將個別官員暴露出來的荒誕、丑陋行為放大為整個官員群體的共同特征,甚至進行大膽的推測、想象,如上述6名因車禍傷亡的陜縣干部,就被譏為“清明節(jié)假日還忙公干?鬼才信呢”!湖南雙峰縣農(nóng)民“合成艷照”敲詐地方官員,竟然能形成一個“地下產(chǎn)業(yè)”,這也是在官員群體普遍遭遇“污名化”的大勢下,才會形成如此氣候的。
中國的官場有一種向內(nèi)聚合的特征。除了必須與民眾大量接觸的基層干部以外,官員的日?;顒邮窃谂c普通民眾隔離的情況下進行的。官員的職位越高,越是主要與官員打交道,而與普通民眾接觸甚少。他們在官場浸淫日久,得心應(yīng)手,而一旦來到普通民眾面前就會不自然、不自在、不知所措。官員職業(yè)面目的單一性與真實自我的多重性,也會撩起普通民眾對其一探究竟的興致。民眾自然而然地認為,官員是最會“裝”的一群人,而戳穿他們“裝”的任何內(nèi)幕新聞,都會令民眾興奮莫名。在民眾眼里,官員甚至是一個“弱智群體”,因為他們總是做出種種有悖常識的決策,犯些“皇帝的新裝”式的錯誤。某些官員越是刻意展現(xiàn)自己的“低調(diào)”、“親民”、“實干”作風,越是刻意展現(xiàn)自己“普通人”的一面,反而越容易被指為“做秀”,而遭致“污名化”。
民間輿論對官員的“污名化”是一股不容小覷的社會勢能,它傷害的不僅是具體的涉事官員及官員群體,對整個社會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它帶來了民眾對官員的信心塌陷,加劇了官民對立,強化了社會緊張,并可能導(dǎo)致整個社會的信用崩潰。
擺脫“污名化”困境的關(guān)鍵還在于官員自身,因為正是這個隊伍中某些官員的自身不正,以及他們對公眾生活過多的、不加克制的干預(yù)和控制欲望,才引起了民間輿論對官員 “污名化”的反彈。但另外的例子也是存在的。4月23日,四川蘆山縣一名副鄉(xiāng)長因救災(zāi)時“擅自離崗”被免職。時值全國輿論聚焦救災(zāi),官員稍有不慎便會獲致惡名,但這位 “災(zāi)區(qū)首位被免官員”卻并未遭遇“污名化”,反而贏得眾多網(wǎng)民“力挺”。究其原因,除免職程序不符法律規(guī)定外,一是此副鄉(xiāng)長形象樸實,日常工作受民眾好評;二是當時他正冒雨前往最遠村子發(fā)放物資;三是遭免職后,仍奮戰(zhàn)在救災(zāi)一線。這說明民眾并非不講道理,不明是非,閉目塞聽,只圖一概將所有官員“污名化”為快;而習總書記對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或許正是解決官員隊伍被“污名化”的一個良機。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