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北京市正式開罰“中國式過馬路”,南京、杭州、深圳等地也紛紛效仿,而廣州不合理紅綠燈5秒走完100米,也引起網(wǎng)友對信號燈設置不合理的抨擊。面對交警處罰時的“神回復”不絕于耳,雷倒眾人,這些都或多或少暴露了國人交通素養(yǎng)不高和交通安全意識淡薄。
網(wǎng)友對此事的評論可謂冰火兩重天,有拍手叫好的,也有譴責效果不佳的。南方日報一項“罰款能治好‘中國式過馬路’嗎?”調查顯示,有高達69.23%的投票者認為“治標不治本”,20.51%的投票者認為此舉“執(zhí)法成本大難持續(xù)”。
250個核心意見達人中有@傳媒老王、@點子正、@王于京、@中青報曹林等大V都參與了討論。@石述思調侃稱“這是一項累死交警、以罰代教的曠世壯舉,能堅持多久?”@大鵬看天下也稱“中國式過馬路,不是交通執(zhí)法的問題,而是各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一語道出了整治“中國式過馬路”的艱難所在。
“中國式過馬路”凸顯的是社會公共管理問題,僅憑交警一己之力不可為,是民眾和相關部門共同的責任。路人甲乙丙都是城市主人,都應當維護良好交通秩序;闖紅燈現(xiàn)象不是依靠罰款、單憑交警就能徹底改善的,而應從道德上教育、制度上規(guī)范、法律上約束,做到全方位綜合治理。另外,紅綠燈設置不合理也是一大因素。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國人忍耐紅燈的時間是70秒,在交通流量較大的相交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時間為90秒?!辈浑y看出,“中國式過馬路”不能僅僅歸咎于民眾素質問題。
(熊露娟 武漢大學互聯(lián)網(wǎng)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