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森
媒體評論員
摔嬰案“大逆轉”并非聞過即改
沙元森
媒體評論員
對公眾來說,一個警察酒后失態(tài)還不是最恐怖的。權力為抗拒輿論監(jiān)督,不惜踐踏法律和制度,這才是最讓人不安的。
河南林州警察郭增喜摔嬰案在輿論的高度關注下,得到了迅速回應。林州市公安局三名主要領導已經被停止執(zhí)行職務,接受組織調查。此前,郭增喜已被押往安陽看守所進行異地關押。
從媒體曝光到組織處理,前后不足兩天,該關的關,該停的停,如此處置稱得上霹靂手段。河南省公安廳認為,這是一起嚴重侵害群眾利益、敗壞公安形象、性質惡劣的刑事案件,必須依法嚴肅處理。但是通觀該案引發(fā)的后續(xù)反應,當地能否由此汲取教訓,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仍然值得懷疑。對比曝光之前的“捂蓋子”和曝光之后的“打板子”,可以看出,當地權力部門之所以前倨后恭,其實都是以權力為本位,努力為相關官員爭取最好結局。如果這種思維不能根除,在輿論壓力之下的迅速反應也只是不得已的周旋,事過境遷,或許一切還是照舊。
據報道,摔嬰案發(fā)現場就有人報警。但涉嫌故意傷害罪的郭增喜只是被關了15天的禁閉。事實上,林州市公安局并非不明白這起案件的嚴重性。根據《公安機關督察條例》,警察違紀的最高禁閉期限也只是7天,而林州警方的處罰已經“法外施罰”。當然,不惜違反條例的目的還是想以紀律處分代替刑事追責。給媒體提供線索的林州市人大常委會某領導接受采訪時說,郭增喜家的親屬曾在林州市某些部門任職,“勢力不小”,這或許是林州市公安局決定“捂蓋子”的一個原因。但更合乎邏輯的推理應該是,林州市公安局主要領導為了自己的前途,才力保郭增喜。此案性質惡劣,一旦公開必然會引來媒體追蹤和上級追責,必然有人為郭增喜的錯誤承擔領導責任。
為了消減影響,林州一些權力部門不但自己保持了沉默,還努力阻止那些不甘沉默的人。接到線索來采訪的媒體記者,也受到了或明或暗的阻撓。此時,郭增喜一個人的罪,已經被當成了整個林州官方的過?;驗榈胤叫蜗?,或為領導政績,最終在林州樹起了一面封鎖消息的無形之墻,讓輿論監(jiān)督找不到切入點。
耐人尋味的是,該案“走漏風聲”之后,官方態(tài)度的轉變又是出奇地快。媒體曝光案件的當天夜間,郭增喜就被刑事拘留并實施異地關押。不可思議的高效率背后,還是以維護領導為首要任務。公安局三名主要領導同時被停止執(zhí)行職務,外界多以為是“停職”,感覺力度空前,實際上“停止執(zhí)行職務”與“禁閉”都是警界內部暫時的行政措施。
林州摔嬰案處理過程中表現的快與慢、剛與柔,看似對輿論做出了回應,其實并無敬畏可言。更多的是權力為自保表現出的隨心所欲。對同一樁案件的處理,彈性竟然如此之大,公眾既看不到權力的反省,也摸不到法律的邊界。無論是前松后緊,還是外松內緊,種種失態(tài)都源自當地對輿論監(jiān)督的敏感和排斥。
對公眾來說,一個警察酒后失態(tài)還不是最恐怖的。權力為抗拒輿論監(jiān)督,不惜踐踏法律和制度,這才是最讓人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