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宏青
(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407)
近年來,煤化工裝置的設計規(guī)模不斷飚升,已經到了環(huán)境可以接受的極限。例如,單套裝置年產合成氨1 200kt和尿素2 000kt、甲醇1 800kt、煤制油5 400kt、煤制烯烴1 400kt、煤制天然氣55×108m3等。
制定這樣大的裝置規(guī)模有客觀原因,主要是裝置的經濟性和可以圈到煤田的規(guī)模。其中,裝置的經濟性與原料和產品的價格有關。
實際上,如果從挖煤開始算起,煤化工裝置無一不是盈利的。關鍵在進入裝置的煤價另有算法,進廠煤價的高低決定了產品能否盈利。但是對于一個煤炭集團來說,總體上是盈利的,這在石油集團的身上早已體現,大家心知肚明。
煤制油的裝置,情況也不會例外。
因此,煤化工裝置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不懼怕巨額投資。
近期,許多人在討論,目前合成氨和甲醇的產能已經大大過剩,開工率分別只有70%和50%,每年分別有6 000~8 000kt的新合成氨和甲醇裝置建成投產,中小規(guī)模(300kt/a以下)的裝置何去何從?
顯然,“關?!睍鹕鐣邮帲e極改造才是出路,如何改造是目前行業(yè)內關心的問題。圖1是改造的途徑,有的地方正在實施。
圖1 過剩中小甲醇和合成氨裝置的改造
從圖中可以看出,改造成甲醛、醋酸、二甲醚,乙二醇、芳烴(MTA)、乙醇或低碳醇,聚烯烴,合成天然氣等,都有難度。而改造成汽油、氫氣、F-T 合成油品等,在條件許可下是一條出路。
因此,合成油工藝可以大型和小型并舉,大型的作為獨立的煤制油廠,小型的作為現有合成氨和甲醇裝置多元化改造,或者一個綜合企業(yè)的一條支線。
若干年來,煤制油被認為是四高行業(yè),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水耗,高投資”,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曾三令五申,禁止煤制油項目大發(fā)展。
事實上,所有的煤化工項目都是“四高”項目,為什么偏偏要給煤制油戴上“四高”的帽子?
問題在于不恰當的宣傳。例如有的學者說,煤制油的能量轉化率為28%,以此推論,煤制油該封殺。這些從早期的數據得出的結論,至今仍然被一些學者引用。
一段時間以來,國家發(fā)改委給予神華寧煤、伊泰集團、山西潞安,以及兗礦榆林四個煤制油項目路條,共計8 000kt/a產能,要求在 “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使得煤制油的發(fā)展形勢得到好轉。
但是近期(2012.12.3),中國著名化工媒體刊文強烈反對煤制油,并引用權威人士的話強調:“煤制油不僅能源轉化效率低下、產業(yè)鏈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差,而且面臨的環(huán)保壓力日益增大”,“就能源轉化效率來看,煤制油無疑是最低的,絕不能作為煤化工的首選。”[1]
顯然,對煤制油仍然存在不同意見。
從近年來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在煤化工行業(yè)中,煤制油的效果不是最壞的,在煤化工行業(yè)算是中等。見表1。
表1 煤化工產品的能耗和能量轉化率
例如,有關能量轉化率的問題,經過論證,能量轉化率不是發(fā)展產品的主要指標[3]。但是有人還是要拿能量轉化率作為應該發(fā)展什么,不應該發(fā)展什么的依據,連年糾纏不清。
這里不妨提問:把煤磨成水煤漿,能量轉化率在95%以上,是否全國都要把挖出來的煤磨成水煤漿?煤制天然氣(甲烷)的能量轉化率很高,把煤都做成甲烷合適嗎?2011年煤發(fā)電能量轉化效率全國平均為37.23%,是否不要發(fā)電了?這樣簡單的反證法,可以把能量轉化率的作用說明了。表1是煤化工產品的能耗和能量轉化率,可以看出,煤制油的能量轉化率不算低,比煤發(fā)電要高一些。
另以水耗為例,煤制烯烴的水耗設計值為32t/t,煤制油不到其一半,卻在這個問題上受責難,很不公平。實際上,水耗是一個設計和投資問題,大幅度增加投資,可以明顯降低水耗。
再以投資為例,以噸產品為指標,煤制油的投資為煤制聚烯烴的一半,足以證明發(fā)展煤制烯烴更費錢。
又以單位產品排放CO2為例,煤制烯烴的工藝鏈最長,無疑單位產品能耗最高,煤中的碳排入空氣中的CO2比例最高。
表2足以說明問題,煤制油的水耗、萬噸產品投資、CO2排放均屬于中等。
表2 超大型煤化工裝置幾個重要數據
因此,應在媒體上積極介紹煤制油特別是費托合成制柴油的經濟指標,消除人們對于煤制油的恐懼,為煤制油的發(fā)展鋪平道路。
近年來煤化工的發(fā)展,大量體現在煤氣化技術的進步上,新的煤氣化技術不斷成熟,有國外引進的,國內開發(fā)的。其中,有些煤氣化技術不斷成熟,如航天爐氣化技術、Shell氣化技術、GSP氣化技術等,這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事實。
但是如何衡量煤氣化技術的進步,卻有不同的方法。目前通用的辦法是外商提出的一臺爐連續(xù)運行多少天,他們認為連續(xù)運行100d就標志著這個技術已經過關。這個說法有一半道理,連續(xù)開100d確實不易,但與我們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有些不同。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是年操作8 000h,一年停車通常只能是一次。而石油部門遠比化工行業(yè)苛刻,他們要求連續(xù)運行24個月以上。
事實上,煤化工裝置連續(xù)運行8 000h是不簡單的,目前的幾種煤氣化技術除了水煤漿以外,其他都有難度。航天爐和小型Shell氣化爐還好一些,有這個潛力。多數新的氣化技術事實上是達不到的,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因此,我們在選擇煤氣化技術上,應該更加注重年運行時間,而不要僅僅看一次運行時間。
如果達不到要求,特別是年運行時間在偏離8 000h 較大的情況下,用戶一定要用該技術,最好有備爐。
在選擇煤氣化技術的時候,首先要確定煤的品質,這是大家通常采用的方法。煤的品質包括灰熔點、灰含量、粘度、揮發(fā)分、內水含量等。但是近年來一些氣化技術推銷商,過分夸大自己爐子的優(yōu)點,不斷降低技術標準,例如把水煤漿氣化的濃度降低至54%,這是不應該的。不適合用這樣的爐型就退出,不必勉強。這個原則就叫 “以煤定爐”。
在大型煤化工裝置中,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氣化爐,這是比較合理的。事實上,這往往是氣化后流程的需要,也就是激冷流程和廢鍋流程的組合,使得既能夠得到一些中壓蒸汽,又可以滿足合成氣中水氣比的要求。
這樣做的前提是在這個裝置中,氣化爐的臺數很多。當然,這對企業(yè)將來的管理造成麻煩比較多,這也是情理中的事。
近年來,一些煤電集團在大力發(fā)展煤電的同時,大舉向化工進軍。他們提出的多聯產規(guī)劃,投資大、規(guī)模大,是多聯產的典型[2]。特別是在遲不出臺的 “煤炭產業(yè)十二五深加工規(guī)劃”中,列舉了15個項目,其中9個是多聯產項目。
按照電力企業(yè)多聯產的設想,在大型煤礦的坑口,建立全新的化工電能綜合企業(yè),將電能企業(yè)和化工企業(yè)結合起來統(tǒng)一考慮建設,見圖2。
圖2 多聯產概念示意
這種想法有它的道理,但是這樣的工程投資大,工期長,建設難度相對較大。為此,可能是先電后化,也可能是先化后電,也可能電化同時實施,一起投產。后者的組織實施、企業(yè)管理、人才聚集、知識積累等相當困難,如果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上沒有處理好,就有可能損失巨大。
目前,對于多聯產的熱情,能源企業(yè)重于化工企業(yè)。化工企業(yè)向電力延伸的問題,早在多年以前已有所考慮,并不感覺到非常迫切。這是因為盡管IGCC聲稱能量轉化率很高,但是產品電力的價格不高,不如化工產品值錢。表3列出,每1GJ能量的煤,轉化為電力和化工產品的產值,說明合成氣用來發(fā)電不如用來生產化工產品(煤制天然氣除外)。
這里對表3作出解釋:根據全裝置噸產品的能耗,或能量轉化率,和產品的熱值,計算出1GJ能量的煤轉化為電力或化工產品的產量,再根據實際產品的單價,計算出1GJ能量的煤轉化為電力或化工產品的產值,最后算出萬元GDP能耗。
數據說明,煤制油和煤制聚烯烴很合算,煤發(fā)電不合算。這里沒有叫大家不要發(fā)電,煤發(fā)電的重要性在中國是無可非議的,只是希望大家對煤制油有一個合理的認識。
表3 1GJ能量的煤轉化為電力和化工產品的產值
因此,在煤制天然氣除外的前提下(煤制天然氣是公益項目,另作別論),“以電聯化”效益是提高的,“以化聯電”效益是下降的,一個全新的 “以電聯化廠”比“全電廠”效益好,一個全新的 “以化聯電廠”比“全化廠”效益差。電化是否聯合,取決于市場的需要和經濟效益,而不是能量轉化率。
在國內建設新形勢下,煤化工的有序發(fā)展即將來臨,認真研究煤化工裝置建設的規(guī)律,有助于推進煤化工的科學發(fā)展,適度發(fā)展煤制油,為建成經濟上發(fā)達而又美麗的中國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
[1]陳繼軍,許巍.煤制油切勿盲目放量 [N].中國化工報,2012-12-03.
[2]張宏忠,戴長華.煤化工多聯產基地的建設 [J].煤化工,2007,35 (2):52~54.
[3]唐宏青.煤化工裝置的能量轉化率研究 [J].化工設計通訊,2011,37 (4):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