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張東云
(邯鄲學院 地理與旅游系,河北 邯鄲 056005)
“閑暇”最早的設想是由19世紀下半葉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就提出:當閑暇時,為滿足愛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動是人類重要的活動內容之一。[1]59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經(jīng)濟水平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發(fā)展,閑暇時間的不斷延長,人們對于高質量閑暇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杜馬澤德認為:所謂閑暇,就是當個人從工作崗位、家庭、社會所賦予的義務中解放出來的時候為了休息,為了散心,或者為了培養(yǎng)并無利害關系的知識和能力,自發(fā)地投入社會,發(fā)揮自由的創(chuàng)造力而完全隨意進行的活動的總體。[2]23
閑暇教育可以讓學習者通過學習,掌握如何科學、合理、有價值的充分利用和安排閑暇時間,進而獲得并具有信念、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對于社會層次的閑暇教育,旨在通過全民教育,使得社會公眾具有良好的閑暇自我管理、自我操作、自我控制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對于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良好風貌的形成尤為重要。
伴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卻出現(xiàn)了公眾對現(xiàn)有閑暇生活滿意度較差、閑暇生活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源于公眾對閑暇的認識不足、缺乏科學合理的閑暇方式和策略,導致的結果是:隨著閑暇時間增多,在缺少正確的引導情況下,會增加人的孤獨感、失落感、心理失衡,甚至引起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在美國,閑暇導致了孤獨、無聊、自殺、犯罪的發(fā)生;在日本,工作狂們在閑暇時間更多的是失落、愧疚、心理失衡[3]32;在我國,青少年群體,尤其是其中的留守群體,閑暇時間犯罪率呈上升趨勢,犯罪呈現(xiàn)的低齡化、冷漠化讓人深思。
所以,科學的閑暇教育能夠豐富人們閑暇時間,使公眾保持健康的、平和的心態(tài),提高公眾素質,一定程度上抑制、減少犯罪的發(fā)生,對于社會的文明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以公平、正義為首要前提,強調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的同時,促進人的及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保障、尊重人民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權益,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創(chuàng)造平等、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這一核心不僅僅體現(xiàn)在黨的各項工作中,更落實、貫穿于公眾的終身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提升公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保障人民的各項利益。在公眾的終身學習過程中,閑暇時間的教育、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全面提升公眾各項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
學習型社會倡導學習求發(fā)展,力求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多樣學習的教育格局。
學習型社會的內涵是通過個體學習、個體的發(fā)展,實現(xiàn)國家的學習、國家的整體發(fā)展,并以此為基礎,建設學習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內涵以終身的學習追求終身的發(fā)展;以靈活的學習追求多樣的發(fā)展;以自主的學習促進內在的發(fā)展,把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看成是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社會條件和根本動力[4]5。
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形成終身學習體系,強調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獲得和掌握智力、體力、情緒、倫理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技能來促進個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閑暇教育以終身教育為指導思想,通過積極發(fā)展閑暇教育,引導、組織、構筑社會層面的閑暇體系,使公眾形成科學的閑暇價值觀、正確的閑暇態(tài)度和良好的閑暇行為,能夠把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要求落到實處,通過具體的閑暇教育策略,如社區(qū)、學校、家庭、企事業(yè)單位具體閑暇教育的開展,真正地、全方位的建立和實現(xiàn)學習型社會。
“樂生”是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狀態(tài),緊張工作之余,人們更應該學會如何“樂生”,如何充分、高效、有意義的利用空閑時間,這是全面建立樂生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樂生型社會的創(chuàng)建是在社區(qū)活動室、社區(qū)保健室、社區(qū)購物室、社區(qū)閱覽室、社區(qū)建設場所等硬件齊全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教育機構、閑暇教育機制,教會人們如何運用這些儀器設備,如何“樂生”,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閑暇教育及閑暇活動的開展,使公眾掌握基本的閑暇技能,能夠對個人的閑暇生活進行科學規(guī)劃、合理安排,促使人們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養(yǎng)、學會健康地休閑與生活方式,做到勤于工作、樂于生活,以積極、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生活。通過對個體的閑暇教育,實現(xiàn)人人樂享生活、樂于生活。對于由個體構成的社會,必將會形成樂觀、開朗的社會風貌,進而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公眾的生活質量。
閑暇教育本身具有教育目的樂生性,教育形式自主性、靈活性,教育內容廣泛性、多樣性,教育階段終身性的特點,閑暇教育的對象具有年齡跨度大、學歷水平不一、區(qū)域差異大的特點,據(jù)此在建立閑暇教育的社會響應機制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社會層面閑暇教育的構建過程中,政府起了主導作用。由政府層面相關部門作為牽頭,制定全民閑暇教育規(guī)劃,指導全社會閑暇教育的開展,并責成相關部門進行活動的實施、活動的監(jiān)管及活動有效性評價,充分發(fā)揮政府導向、法律監(jiān)管作用,保證社會閑暇教育的順利、有效實施。
閑暇教育資源應具有有用性、有效性原則,才能對公眾形成很強的吸引力;對于該類資源,應借助網(wǎng)絡、媒體、雜志等媒介形成共享資源,免費對公眾下載、開放和瀏覽,為閑暇教育實施提供一開放的基礎平臺,保障閑暇教育活動的開展。
相關機構、部門在具體閑暇教育課程設置上,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群體、對象,科學、合理的設置閑暇課程,使其更符合本地特色和本民族特色;同時課程設置也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公眾“樂享”、“樂學”。
在課程選擇上應突出閑暇對象的主體性原則,突出閑暇對象的自主性,由其自愿接受閑暇教育、選擇具體閑暇教育課程;同時可由相關部門進行課程選擇指導,通過相關程序對閑暇對象進行分析評價,幫助其科學合理地選擇閑暇教育課程。
閑暇教育是社會層面的教育形式,地域范圍涉及城市、鄉(xiāng)村,教育對象涉及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社會人員等,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應本著廣泛性原則,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對象和群體進行開展;閑暇教育開展的主體是家庭、學校、社區(qū)、廠礦機關、事業(yè)單位等部門。但是,閑暇教育的實施不是任何一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環(huán)節(jié)協(xié)作完成,閑暇教育的實施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公眾在終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和完成。
政府的高度重視是社會層次閑暇教育構建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社會層全面開展閑暇教育。
第一,應以政府部門牽頭,制定響應的全社會閑暇教育近期、中期以及遠期規(guī)劃,指導社會層次閑暇教育的開展。
第二,完善政府相關監(jiān)督、管理機制,出臺相關法律制度,責成相關部分開展閑暇教育,并以此作為衡量文明城市建設、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情況的重要指標和考核內容。
第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擔負培訓功能的機構,如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社區(qū)居委會(村委會)進行監(jiān)督管理,保障閑暇教育的實施。
第四,撥出專項資金,對全社會的閑暇教育進行專項資金扶持。
培訓機構受上一級管理機構的直接監(jiān)督、管理,負責閑暇教育理論、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各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社區(qū)居委會(村委會)應結合各自特點進行針對性閑暇教育授課。
第一,企事業(yè)單位,應結合單位特色,在閑暇時間對本單位職工及社會人員進行閑暇教育,由專門人員進行特色課程設計及課程實施。在選課過程中應突出閑暇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依據(jù)自主、自愿與指導結合性原則接受閑暇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可結合科普宣傳等活動進行具體開展。
第二,學校是進行閑暇教育的主要機構。閑暇教育作為一項受教育者的終身培訓,更多的是一種素質培訓,如果從娃娃抓起,讓受教育者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的閑暇習慣會讓其受益終身。幼兒園、中小學應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征、身心發(fā)育特征、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點,免費開設興趣班、特長班等,豐富孩子們的課余活動。在孩子閑暇之余,讓孩子學會閑暇技能,能夠自主進行閑暇安排。大學及成人的閑暇教育可依托地方專、本科院校,結合學校專業(yè)特色、專長進行開展。不僅僅吸引在校學生、同時也允許社會人員進行學習。在新生入學之初即對新生進行閑暇教育,指導學生做出大學四年的閑暇規(guī)劃,使大學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第三,社區(qū)居委會(村委會)經(jīng)常和社區(qū)居民打交道,對轄區(qū)家庭、居民有較深的了解,可以針對性的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教育;也可以通過社區(qū)科普小課堂、文娛流動站、小小俱樂部等形式對轄區(qū)的特殊群體,如老人、兒童、婦女、留守人員進行專門的生活機能、文娛技能的培訓,如開設西點班、廚師班、舞蹈班、曲藝班、發(fā)藝班、幼兒教育班、兒童心理班、汽車養(yǎng)護與未修技術等,吸引不同群體前來學習。
第四,不管是哪一個培訓機構在硬件、軟件上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課程設置上一定做到科學、合理,并提前下發(fā)授課安排,供受培訓者選擇學習;有專門的授課場所和授課設備,保障授課的順利進行;具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保證教育的順利實施;要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及專業(yè)的閑暇教育人員,進行相關的管理和教學工作。
要形成有效的閑暇教育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對各個培訓機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衡量,并有效的反饋到上一級管理機構及相關的培訓機構,作為其課程設置、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jù)。對評價效果好的單位和部門,應對其予以獎勵,并在評文明城市、地方考核時予以側重,并允許其繼續(xù)開設閑暇教育及資金扶持。對于評價不合格的單位和部門,取消其第二年教育資格及資金支持(圖1)。
通過該手段督促各培訓機構按時、高質的完成閑暇教育任務,一定程度上保證全民的閑暇教育有效實施。
閑暇教育是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對于文明社會、和諧社會、學習型社會及樂生型社會的建立具有重要推進作用。閑暇教育社會響應機制試圖通過政府牽頭,具體部門負責,各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社區(qū)具體實施,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供公眾選擇學習,使得公眾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自我閑暇的控制、管理能力。同時,全社會也能形成自信、自主、創(chuàng)新、和諧的社會風貌。
[1] [英]赫·斯賓塞. 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 胡毅,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鐵群. 閑暇教育一教育實踐中予以關注的課題[J]. 遼寧教育研究,2003(5).
[3]張棘. “樂生型”社區(qū)閑暇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 成人教育,2010(5).
[4]吳遠芳. 閑暇教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新使命[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