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雨,韓偉鋒,李鵬鳥
(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4)
腹脹是鼓脹病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多呈漸進性加重并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原因比較復雜,臨床缺乏持久有效的藥物及方法。2010年3月—2013年9月,筆者采用中藥貼臍聯(lián)合艾灸治療鼓脹病腹脹45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鼓脹病腹脹住院患者90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齡平均(42.37±1.59)歲;病程平均(8.46±2.51) a。對照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齡平均(41.79±1.88)歲;病程平均(8.69±2.74) 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主癥:腹部膨隆如鼓,皮膚繃緊,叩之如鼓,有移動性濁音??砂橛懈共糠e塊,或齒鼻衄血,或在頸、胸壁等處出現(xiàn)紅痣血縷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若噯氣,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氣囊,鼓之如鼓,多為氣鼓;若腹部堅滿,按如蛙腹,振動有水聲,按之如囊裹水,多為水鼓;若內有癥積,按之脹滿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頸、胸部出現(xiàn)紅縷赤痕,多為血鼓。②患者有脅下癥積、黃疸、脅痛、情志內傷等病史,酗酒及到過血吸蟲疫區(qū)等現(xiàn)病史。③理化檢查:超聲檢查可發(fā)現(xiàn)有無腹水并判斷腹水量。此外,還有X線鋇餐、胃鏡檢查、血常規(guī)與肝功能檢查等。
符合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頒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中關于鼓脹病腹脹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的患者,可納入試驗病例。
①脅痛、胃脘痛及積聚導致腹脹的患者;②鼓脹合并神昏、嘔血、便血、腹痛及厥脫的腹脹患者;③對藥物有皮膚過敏,易起丘疹、水泡的患者。
兩組均采用護肝、利尿、營養(yǎng)支持等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1次1片,1 d 3次,飯前 15~30 min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貼臍及艾灸。操作方法:木香6 g,沉香3 g,小茴香6 g,吳茱萸6 g,甘遂3 g,牽牛子6 g,三棱10 g,劉寄奴10 g。共研細末,每次3 g,用蔥白搗泥調為糊狀,制成貼臍膏。先將配好的貼臍膏放在神闕穴(臍)中,再用單孔艾灸盒透過貼臍膏艾灸神闕穴 10~20 min,注意不要燙傷患者。灸畢觀察皮膚情況,用一次性圓形透明敷貼在神闕穴上固定藥膏。每貼貼敷8~12 h,1 d 1次。
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判定療效。
按照參考文獻[2]的標準。顯效:腹脹基本消失,腸蠕動明顯增強,矢氣頻作,小便量增加,腹水患者尿量在原基礎上每天增加300~500 mL。有效:腹脹減輕,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腹水患者尿量在原基礎上每天增加200~<300 mL。無效:腹脹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62,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貼臍療法是指選用適當?shù)乃幬镏瞥梢欢▌┬吞罘竽毑浚媚毑科つw結構有利于藥物吸收的特點和經(jīng)穴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外治法[3]。中醫(yī)學認為:臍即神闕穴,屬于任脈,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與督脈相表里,共司機體諸經(jīng)百脈。神闕穴在人體發(fā)育中為腹部最后閉合處,其表面角質層最薄,藥物易通過神闕穴達諸經(jīng)絡直接影響五臟六腑[4]。艾灸療法源遠流長,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以之艾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鼓脹之病多由嗜酒過度,飲食不節(jié);情志怫郁,氣失條暢;血吸蟲感染,遷延失治;或黃疸積聚,日久壅遏,而成此疾。其病機總由肝氣郁遏,木郁克土,氣滯濕阻, 進而水停瘀結[5]。正如《醫(yī)門法律·脹病論》所說:“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逼渲委煻嘁岳須饣?,利水散結為法?!巴庵沃ǎ磧戎沃怼?。筆者所配制的貼臍膏中,木香 “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本草綱目》);沉香“治肝郁,降肝氣,和脾胃,消濕氣,利水開竅” (《本草再新》);小茴香 “治水土濕寒,……固瘕”(《玉揪藥解》);吳茱萸“下氣最速”(《本草衍義》)。此4味藥物辛香走竄,理氣醒脾除濕,功專而力宏。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湯液本草》),且“破癥堅積聚如神,祛胃中水結”(《本草新編》);牽牛子“善泄?jié)駸幔ɡ?,主治于濕熱氣滯,實腫脹滿”(《本草正義》)。二者相須為用,逐水利濕,其效如神。三棱“治氣脹,破血中之氣”(《湯液本草》);劉寄奴“主破血,下脹”(《唐本草》)。二藥能破瘀散結,又能消積導滯,于血結癓瘕,有斬關奪隘之功。更以蔥白搗泥,以其辛香走竄之性,得艾火溫經(jīng)透膚之助,借神闕內絡于奇經(jīng)八脈,通達于五臟六腑之能,率眾藥直達病所,共奏理氣利水、化瘀散結之效。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
[2]胡俊超,華杰.消脹散敷臍治療頑固性肝性腹脹44例[J].中國醫(yī)藥論壇,2007,5(4):90.
[3]田冰.臍療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1,28(12):766.
[4]王紅,王紹霞,張紅雨. 耳穴壓豆配合隔姜灸預防化療后惡心、嘔吐60例[J].中醫(yī)研究,2012,25(2):18.
[5]張伯臾.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