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巖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的本性就是自私,我想這大概和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脈,而儒家文化的根基就是“人倫”的觀念。儒家關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人倫關系,演化出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guī)范。眾所周知,這個文化體系對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對民族意識的形成,都發(fā)生過積極的歷史作用。
但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人倫”,實際上就是以自己為中心,然后一圈一圈地推出去,做每件事情,常常要先看這件事和自己關系的遠近親疏,再決定怎么做。忠是忠自己的主子,孝是孝自己的雙親,愛孩子先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子女有吃有穿了,再管別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及他”的道德,產生并適應于以家庭為主要社會細胞的漫長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與中國人靈魂中“自我主義”的劣根性有著曲折的連帶關系,在世俗生活中很容易被俗化為先顧自己,再管別人的自私品行。我們都看到,為個人利益而不顧家庭,為家庭利益而不顧團體,為團體利益而不顧社會、不顧國家、不顧天下者,自古以來并不少見。即使千年的斗轉星移,即使歷史早已遠離小農耕作的生活方式,人的本性仍然沒有任何更改。我們的靈魂不過如此。
(蕭晏摘自安徽文藝出版社《我們的靈魂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