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chuàng)新整合點
1.對電壓越高越危險的學習
課前:提出與本節(jié)有關的問題,借助博客、論壇、QQ群等功能,課前在網(wǎng)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全方位釋放學生的思維活動,體驗探究活動中的愉悅。
課上: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學生展示課前探究成果、利用多媒體展示電流對人體的作用特征的表格,讓學生進一步通過歐姆定律分析,得出電壓越高越危險的實質。
2.關于斷路和短路的教學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往往不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而是直接給出結論、或列表歸納結論,而我們的設計把單純的講授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分組實驗,學生要經(jīng)歷整個過程。通過探究使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關于注意防雷的教學
通過展示雷電的圖片和雷擊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感受到雷電的危害和防雷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時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各種避雷針。體現(xiàn)了物理來源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學生物理之間的距離。
●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利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本節(jié)課從電壓的高低、電阻的大小對用電安全的影響入手,讓學生學會運用已學的電學知識,解決有關生活中的實際的問題,既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又提高在幫助他人時講安全、講規(guī)則、講科學的意識。另外,課本還要求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電路故障的問題,學會簡單的故障排lAKJGH3c3YJhDXRxjVadwTGojo5Cm9vHNmclJC1zvBo=除方法,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識,使學生懂得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
● 學生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歐姆定律的知識后,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還不太會將物理應用于生活,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學生從小對電有種畏懼的心理,缺乏合理用電、安全用電的知識,對生活中的防雷、防觸電的措施缺乏認識。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會用歐姆定律理解安全用電的道理,知道基本的安全用電知識。知道斷路和短路,并知道產生故障的原因。知道如何防雷。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用歐姆定律對安全用電的分析和理解,培養(yǎng)初步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安全用電,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具有安全用電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能自覺地執(zhí)行和宣傳安全用電。通過了解避雷針,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精神。
● 教學環(huán)境與準備
多媒體教室,能夠運行和投影課件。器材:干電池(1.5V)兩節(jié)、小燈泡(2.5V)一個、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 教學過程
1.課前自主探究
借助博客、論壇、QQ群等功能,課前在網(wǎng)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教學難點的突破,重點的突出做好準備,具體設想如下:
前置性作業(yè):
◇課前尋找高壓危險圖標以及帶有這個圖標的物體。
◇為什么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
◇下雨天為什么不要在大樹下避雨?
學生根據(jù)問題課前自主探究,準備課堂交流。
2.課堂合作探究
(1)電壓越高越危險
學生課堂展示問題1的成果。
師:大家對比“高壓危險”與電池圖片(如圖1、圖2),并思考:電池也是有電的,為什么沒有警示標志?
進一步思考:為什么電壓越高越危險呢?同學們能不能根據(jù)你學過的電學知識分析一下呢?
圖1 圖2
小組討論交流兩分鐘。
結論:由歐姆定律:I=U/R
當R一定時:U增大,I隨著增大。對于同一個人,電壓越大,流經(jīng)人體的電流越大。
教師展示人體對電流的反應一覽表(如表1)。
總結:經(jīng)驗證明只有不高于36V的電壓才是安全的,家庭電路的電壓是220V,遠遠高于安全電壓,一旦發(fā)生觸電,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2)知識拓展
師:家庭生活中也有發(fā)生觸電的可能,請同學們展示問題2的探究成果——為什么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
師生共同總結:由于潮濕會使物體電阻變小,由歐姆定律:I=U/R,當U一定時,R減小,I隨著增大。
教師接下來介紹兩種高壓觸電的方式(展示圖片和Flash動畫;高壓電弧觸電和跨步電壓觸電)。
得出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3)斷路和短路
教師實驗演示正常接通的電路,學生分組實驗:利用電學實驗箱中相關器材探究小燈泡電路中導致燈泡不亮的原因。小組合作交流并展示探究結果(如表2)。
總結:前三種故障的共同原因——電路沒有接通,沒有電流通過(斷路,如圖3)。
圖3
第四種故障原因—當用導線將用電器兩端相連時,電流不經(jīng)過用電器,而是電源兩極直接相連(短路,如圖4)。
圖4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小燈泡電路中短路時的現(xiàn)象(現(xiàn)象有:燈泡不亮,較長時間后電池發(fā)熱)。小組討論,利用歐姆定律解釋。
(4)注意防雷
◇播放幾個關于雷電和雷擊的視頻和圖片。
◇學生展示問題3的探究成果。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生活中怎樣防雷電?
小組討論交流兩分鐘。
總結:
a.雨天不能在大樹下或高大建筑物下避雨。
b.應該留在室內,關好門窗。
c.打雷時不要接聽或撥打電話。
d.不宜在空曠場地打傘。
e.電視、天線、充電器、各家用電器的插頭要從插座上拔下。
f.高大的建筑物等必須正規(guī)地安裝避雷裝置,絕不能破壞這些裝置。
◇介紹避雷針,教師出示各種避雷針的圖片和防雷導線。
(5)師生共同總結
利用知識網(wǎng)絡圖(如圖5),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節(jié)課重點、難點的理解。
圖5
(6)知識應用
小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如果有人發(fā)生觸電事故,應該怎么辦?
◇如果因用電不當而發(fā)生火災,應當如何撲救?
3.課外拓展應用
要求學生觀察家庭、學校、社區(qū)的供電電路,什么地方有可能發(fā)生短路?街頭高壓裝置和學校配電室是否安裝了護欄等防護設施?是否設立了警示牌?如果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并在本校論壇上發(fā)布自己的探究成果,供大家閱讀,交流評價。
● 教學反思
1.亮點
(1)依托網(wǎng)絡,將課堂延伸到課前課后
充分利用論壇這一平臺,實現(xiàn)師生、生生全天候互動,同時注意課內、課外的聯(lián)系,本節(jié)學習沒有隨著課堂40分鐘的結束而結束,而將課堂知識的學習過程前移后續(xù)起來。
(2)以生為本,探究學習為主線
教學過程以探究學習為主線,共分三部分:課前自主探究、課堂合作探究和課后拓展應用。
課前創(chuàng)設物理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對安全用電的問題有所感知;課中以分組實驗、小組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課后設置有趣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問題,將課堂延伸到課后。這樣就使課前、課堂、課后學生能全程積極參與,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
(3)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從學生生活入手提出問題,通過課前自主探究、課堂展示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習有效整合
本節(jié)課的設計,試圖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利用現(xiàn)代媒體教學的手段,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標志、文字、動畫、視頻等一些具體的信息引入到教學中,通過對它們的處理,在使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的同時,其能力也能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這種教學設計,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比較多,是新課標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不足之處
學生的課前探究達成度參差不齊,個別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前探究。學生整節(jié)課學習的效果沒有得到檢測,教師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