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少數(shù)民族學生日益增加,但由于各種原因,民族生的英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英語基礎差、底子薄,缺乏交際意識,缺少學習激情等。本文提出了合理進行教研教改、激發(fā)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增強教師親和力等相應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高職高專民族生;英語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0-0079-02
1 引 言
近幾年來,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迅速發(fā)展,高職院校紛紛擴大辦學規(guī)模, 吸納更多生源, 越來越多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就以我院為例,目前共有在校生5400余人,少數(shù)民族學生達到2800余人,比率已占到50%以上,這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眾所周知,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各種觀點和看法最終都將聚焦到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應用能力上,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狀況將決定人們今后對高職的看法和態(tài)度,由于社會、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英語教育的發(fā)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筆者探討了高職高專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旨在引起我們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視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2 存在的問題
2.1 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基礎差,底子薄
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自農村和一些偏遠的牧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基礎教育和城市地區(qū)的教育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學生來自信息比較閉塞的地方,環(huán)境刺激對于語言學習的刺激不夠。另外,少數(shù)民族學生有自己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在高職階段很難迅速進行角色轉變,適應高職英語教學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的改變。再者,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不夠重視,起步晚,教師必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引導學生取得較大的進步。學生基礎知識差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量偏小,單詞發(fā)音不準確,甚至不會讀,語法知識不系統(tǒng)。他們入校英語成績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在課堂上對老師的問題沒有勇氣回答,甚至連學過的內容也沒幾個同學能準確地讀下來,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如何使高職英語教學盡快適應新情況,調整和改進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2.2 缺乏交際意識,缺少主體投入激情
高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主要來自偏遠地區(qū)乃至山區(qū)、牧區(qū),由于定勢思維、自卑、怯懦等心理現(xiàn)象使學生不愿主動參與語言交流活動,自我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意識不強,知識面較窄,課堂上主動發(fā)言和提問的學生極少。不珍惜課內外有限的英語會話訓練和機會,缺乏自信心,開不了口,使他們失去了許多融入英語語言文化的寶貴機會。
2.3 自我評價不當,缺乏積極心態(tài)及學習動力
少數(shù)民族學生一般認為自己來自小地方,遠離英語社會文化,信息面狹窄, 掌握不了靈活的策略,肯定跟不上自主、探究、協(xié)作式的高職英語學習。這些惰性想法導致消極情感的出現(xiàn),如焦慮、抑制、性格的內向、學習動機的缺失等,使他們無法恰當?shù)刈晕矣媱?、自我調整、自我評價英語學習過程,全憑跟著教師走。一系列消極情感極大地影響這部分學生的認知效率,導致了學習上的被動、依賴傾向。對這些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變成了一種被動行為而非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情感活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人處于某種消極的情感狀態(tài)時,認知活動便趨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由以上分析可知,高職院校的民族生有不同于其他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個性特點和情感表現(xiàn)形式。所以疏通情感障礙,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已迫在眉睫。
3 教學中的建議與相應的對策
3.1 合理地進行英語課程及教學改革
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應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依據(jù),突出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特點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和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
這就要求廣大的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遵循這一原則,正確地因勢利導,科學地、合理地進行英語課程與教學改革,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實質性的提高。由于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來自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水平相差懸殊較大,因此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大膽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對不同專業(yè)學生采取創(chuàng)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在終極要求不變的情況下,對基礎較差的民族生提出階段性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夠用為度,在全面透徹了解教材編排構架、要求的前提下,每一單元教學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做到有目的、有重點,融語言知識于閱讀能力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只向學生單向傳輸信息的方式,教學活動中應盡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師生經?;?,如教師提問學生答,學生提問教師答,學生互相提問互相答。一旦大多數(shù)民族生學生能提問了,表明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開始進入了狀態(tài)。
3.2 培養(yǎng)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Maslow指出學習應以學習者為本,以興趣為前提,以激發(fā)成就動機為出發(fā)點。因此,就目前高職院校民族生英語教學狀況,非常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學習動機,把課程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讓學生出于個人需求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首先要面對全體學生強化群體性的工具型動機和外部驅動力,因為目前只有少數(shù)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即外在的工具型動機——把英語作為一門工具使用,或為了求職升學,或為了老師、父母的贊許和社會的認可,或是學習課程的要求,或是市場的需求;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融入型動機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因為融入型動機是語言學習成功的條件,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對學習策略的影響更為顯著,而且堅持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習者成功概率大于外在動機的學習者。所以在新生階段就要有計劃地對學生尤其對民族生進行英語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高職英語學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英語的語言特點及規(guī)律、英語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教育,以重新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了解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對社會和個人的意義,升華學生的學習理念,建立遠大目標,調動學習積極性。
3.3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好奇心
思維活躍是當今大學生的特點之一,高職院校的民族生也不例外。但因為他們缺乏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學生慢慢失去了新鮮感。所以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獨立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創(chuàng)造更多啟迪思維和提出問題的機會, 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進一步的發(fā)展。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要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發(fā)現(xiàn)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鼓勵質疑,啟發(fā)學生提出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盡可能多的思考機會,既發(fā)展了語言技能,又促進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高職英語課堂要減少使用鞏固記憶性問題,大量運用思索性問題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迅速發(fā)展。在課堂語言交際活動中,要側重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概括、評判、創(chuàng)造等思索性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包括個人主觀意見,可以激活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在回答時有話可說,有時還會觸景生情,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加語言活動的興趣,經常開展問答訓練,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和考慮問題的視角。
3.4 加強情感投入,增強教師親和力
在對高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大大投入情感,因為除了維持正常的教學,還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作好投入學習的準備。首先教師要從威嚴的講臺上走下來,把民族生當朋友看待,利用移情理解,去體會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和性格差異,根據(jù)學生的情感需求、性格傾向、焦慮程度及情緒敏感度,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安排外向型學生作口頭報告、角色表演、朗讀等活動,讓內向學生進行分析歸納、筆頭寫作等活動;教師要用“愛心”來對待民族生,要用“賞識”構筑教學的情感基礎,絕不能因為基礎差而加以忽視。其次,教師要利用課余、課外時間積極主動地和民族生進行友好交流, 盡量減少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感,走到學生中去,講課時要和學生有眼色交流和情感共鳴、爭取能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增加師生間的親切感,消除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界限。由于外語教學是一種雙向式的心理交流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暢通的交流渠道,教師才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而民族學生學習英語要承受母語和漢語兩種遷移影響,所以教師要特別有耐心,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改進和完善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體系,以減少影響民族生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要多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一句得體的贊揚往往會激發(fā)少數(shù)民族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閆傳海,張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J].外語界,2002(5).
[3]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鄭志戀英語教學中思索性問題策略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J].外語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