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御史大夫專職“舉報”官員,那么,舉報的信息是從何而來呢?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仁善說,除了御史主動調查外,官方也設立了很多征集渠道,當事人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來進行舉報。
最早的舉報箱
最早的“舉報”傳說中是從堯舜開始就有了雛形。
據(jù)史籍記載,遠在堯舜之時,就有了讓百姓議政的“進善之族、誹謗之木”,舜繼位后,在朝廷前設立木牌,名“誹謗木”,讓百姓把批評意見寫在木牌上,也叫做“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蹦菚r候“誹謗”的意思,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誣陷,而是“責過失、論是非”。后來,漢代君主又將謗木改成了“桓木”。
“漢朝時,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舉報箱?!睆埲噬普f。
據(jù)史籍記載,這是由漢宣帝時的名臣趙廣漢創(chuàng)立的。他到潁川任郡守時,發(fā)現(xiàn)潁川土豪結黨營私,魚肉百姓,而民眾敢怒不敢言,不敢直接到官府進行舉報,趙廣漢決定徹底治理。他令人制成了一個接受信件的器具,叫做“缿筒”,形狀像瓶子,上面有個小孔,可入不可出,就像我們熟知的存錢罐。
舉報箱設立以后,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并張貼告示,鼓動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他們保密。于是,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反映土豪劣紳的不法行為,趙廣漢根據(jù)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掌握真憑實據(jù)后進行了嚴厲打擊,使奸黨散落,穩(wěn)定了社會安定,趙廣漢也因此名聲大振。
擊鼓升堂是包拯所定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門口擊鼓鳴冤的場面,所擊的大鼓就是登聞鼓。登聞鼓也是舉報的一種器具。
追溯登聞鼓的源頭,有一說是西周時期的路鼓,是申訴者擊打宮門外所設的鼓,由專門受理路鼓的人先傾聽申訴,再告知周王,學界一般認為,路鼓是后來“登聞鼓”制度的前身。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相傳堯舜禹時代時,就已經(jīng)有了“登聞鼓”的雛形,當時曾設立了給要直言諫諍或申訴冤枉者使用的“諫鼓”。宋人認為這是登聞鼓的始源。
登聞鼓正式出現(xiàn)是在晉朝。晉武帝時在朝堂之外或都城內設登聞鼓,百姓可以擊鼓鳴冤,有人負責記錄狀子上奏,以后各朝代都有登聞鼓。像宋代不但有登聞鼓,還有管理登聞鼓的機構。
據(jù)陳建邦的《我國古代肅貪倡廉機制考》一文介紹,原來,登聞鼓還與包拯包大人有段故事:“北宋時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縣。一些訟師惡棍乘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guī)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就要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武則天設的“四扇門”
今天,意見箱隨處可見,可在唐代時這可是個稀罕物。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是由朝廷置匭,接受臣民的投書。
張仁善介紹,銅匭是一個方形銅匣,與今天的意見箱相似。在東南西北各置門上,匭可進不可出,四門匭各有作用。據(jù)馮鐵金《古代的舉報制度》一文介紹,東面名曰延恩匭,青色,喻仁義,有賦頌及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此門;南面名曰招諫匭,丹色,喻忠信,有言時政得失直言諫諍的信投此門;西面曰申冤匭,白色,喻公平,鳴冤叫屈的信件投此門;北面曰通玄匭,黑色,喻聰智,有玄象災變及軍謀秘第的信件投此門。臣民有舉報,都可以根據(jù)內容放人不同的匭內。為了能及時看到“舉報信”,武則天還下令設置“匭使院”,隸屬中央三省之一的中書省。
武則天也對舉報人給予獎勵和特殊保護政策——誰是舉報人不得詢問,對不實者不加追究,還提拔告密者做官。
然而,這也給那些善于狐假虎威、見風使舵的小奸吏提供了迫害異己的機會,這些人多無賴出身,性情殘忍,善于羅織罪名,造成了新的危機。來俊臣寫過一部《告密羅織經(jīng)》,是專講羅織罪名、角謀斗智的書籍,此時,舉報就已經(jīng)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