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都是圍繞著專題進行編排的,每組課文既各顯風格與特色,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構成有機的整體。這種編排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間的聯(lián)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的總指導思想。根據(jù)這一思想,我們在實踐教學中從全局著手,實行了“單元整組”教學策略,按從“整體感知”到“部分體驗”再到“整體感悟”的主流教學思路進行設計,采用整組單元塊狀結構式教學,為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要優(yōu)化“單元整組”教學,教師在實踐中必須輔以一定的“戰(zhàn)術”,對“單元整組”教學因材施教。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 “點、線、面”三類“戰(zhàn)術”。只要巧妙靈活地運用這三類“戰(zhàn)術”,“單元整組”教學目標就會實現(xiàn)得更豐滿,語文教學就會更優(yōu)化。
一、點——選穴位擊要害
古人云:“點穴之妙,在于選中穴位,擊中要害,靈在眼疾手快,視其準,點其速,力之雄,無不妙也?!苯處熢趯嵤皢卧M”教學時,也要找準“穴位”,方能擊中“要害”。
“穴位”1:主題詞。要想學生能夠高效讀書,除了必須尊重學生個性,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視讀書為樂事外,更要指導和訓練學生高效讀書。抓主題詞不啻為一劑“良方”。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組描寫秋天的課文,“秋天”應是本組單元的“穴位”所在。上課前,我先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秋天”兩個字,引導學生暢述對秋天的已有認識,回憶描寫秋天的詞語、詩歌、文章等,然后以“今年的秋天里,你想做些什么”的話題把學習目標拋給學生。學生在熱烈的討論后設計了“秋天的風采”系列活動:搞一次秋游活動,學幾篇描寫秋天的文學作品,畫一幅秋天的圖畫,舉辦一次秋天的詩歌朗誦會。在學生討論熱乎的時候,我及時引導學生通讀本組單元的四篇課文和“語文園地”中的文章。
“穴位”2:導語。教材精心編寫的導語,既揭示了這一單元的主題,又以優(yōu)美而富有啟迪的話語引導學生激情滿懷地走進下一單元。因此,以導語為切入點,設計單元導讀課,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內(nèi)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單元專題的情感意識,從而孕育他們求知的欲望。如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的導語:“祖國的山山水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闊無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請閱讀下面的課文……”學生一讀這樣的美文,喜愛山水之情油然而生,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感情基礎,起到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功效。學完這組課文后再讓學生熟讀、美讀這則導語,不但可以豐富語言積累,還能起到回味整組課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穴位”3:口語交際和習作。每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的內(nèi)容幾乎都與本單元的主題有關。如三年級上冊第一組,無論是課文,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圍繞著“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谡Z交際——“我們的課余生活”,既是課文的延伸,又為習作設下鋪墊。學生對此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我們可以將口語交際和習作作為引發(fā)點,設計單元導讀課:先引導學生交流發(fā)生在課余的有趣事情,再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接著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初步記下自己的課余生活;然后設問:“我們一起去看看課文中的小朋友們的課余生活是怎樣的?”讓學生帶著好奇走進文本,激其熱情。學生很自然地就會將自己的經(jīng)歷與作者的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一邊傾聽作者的心聲,一邊為作者的表達技巧而折服,主動積累,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這種驅(qū)動,使學生能更快樂、更有效、更堅決地投入學習,達到了閱讀為習作服務的目的。
二、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孔子曾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在整組單元的聽說讀寫教學中,教師要對主題“一以貫之”,對一組課文的主題、體裁、題材及語言表達上能尋找到連接點的教學資源進行統(tǒng)籌,或攏或捻,形成一條明晰的線,緊抓這條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教學實踐策略中,主要采用三種線式。
1.直線。在單元教學中,以某一主題為基點,按文本排列順序進行教學,緊扣文本中能體現(xiàn)主題的關鍵點,將之串連成教學中流暢的直線。采用這種策略教學的較為普遍。
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是寫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課文文質(zhì)兼美,抒情意味濃厚。教師可以以“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為基點,在該單元所有的文本中一以貫之:在《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課文中進行語言品味;引導學生讀讀畫畫,結合“語文園地三”的“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和“日積月累”進行積累;引導學生把積累的成果進行展示,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加以運用;組織“小小導游展風采”活動,向他人介紹所學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折線。該策略仍以某一主題為基點,但按照教學實際和教師對文本的把握,改變文本的教學順序、教學時間,使其更適合學情、生情。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四篇課文的主題是“感受父母之愛”,兩篇精讀,兩篇略讀,按正常順序應是《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筆者將教學順序變換為《慈母情深》—《學會看病》—《“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與子》。因為學生對母愛感受更深一些,前兩篇課文更容易激發(fā)情感。教學時,讓學生充分感受母愛后,再引導學生體會深沉的父愛,最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互相融合,使內(nèi)容安排更合理,單元主題得到自然升華。
3.螺旋線。螺旋線式是指采用遞進深入的教學策略,對同一主題形成螺旋遞進式的反復感悟。
以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四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澤東偉人風采和凡人情懷的課文教學為例,采用如下教學流程。第一步,課前搜集資料。布置學生收集查找有關毛澤東的各種資料,為學文做好鋪墊。第二步,有側重地感悟人物情懷?!镀呗伞らL征》——體悟毛澤東無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的豪邁情懷;《開國大典》——體悟革命成功的巨大喜悅和人民對領袖的愛戴之情;《青山處處埋忠骨》——體悟偉大的父愛以及偉人的寬闊胸懷;《毛澤東在花山》——體悟毛澤東作為普通群眾的情懷。第三步,再返回四篇課文,將毛澤東的凡人、詩人、父親、革命領袖四種“角色”融合在一起,豐滿人物性格。第四步,再返回到學生收集的資料中,開展“走進毛澤東”主題交流會,使學生對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面——站山巔觀全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蔽谋窘?jīng)精讀細研后,需要“站山巔觀全貌”,以使學生有豁然開朗的體會,主要方式有回顧總結式和拓展延伸式。
1.回顧總結式
可以 “語文園地”為陣地,通過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整理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學法,突出重點,強化單元目標,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使學生獲得整體性的認識,知識融會貫通。
2.拓展延伸式
依據(jù)單元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拓展閱讀,通過讀讀演演、讀讀背背、讀讀賽賽、讀讀議議、讀讀寫寫,快速獲取知識信息,進行能力遷移訓練,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能獲得不同的質(zhì)和量,語文能力得到提高。
“單元整組”教學依據(jù)兒童認知能力和獲知范圍,將課堂和其生活的世界結合起來,倡導學生發(fā)揮自主精神,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加強學生搜集、篩選、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皢卧M”教學能拓寬學習和運用領域,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空、教學方法的全面開放,使全體學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不同學習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中開闊視野、熏陶情感、發(fā)展思維,為后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扎實基礎。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選擇適當?shù)?、靈活的、有效的“戰(zhàn)術”, “點、線、面”三維立體式配合“作戰(zhàn)”,是優(yōu)化“單元整組”教學的取勝之道。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