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勒東(1896-1966),是超現(xiàn)實主義者中最早試驗“自動寫作”法的詩人。據(jù)他回憶,在1919年的一個晚上,他腦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話:“有一個人被窗子劈成了兩半”。并呈現(xiàn)為清晰的意象。緊接著又自動涌來了一些互不相關(guān)、莫名其妙的短語和意象,他任其自由流動,再把它們追記下來,就成為了超現(xiàn)實主義“自動寫作”的第一個標(biāo)本。
1924年,在《第一次超現(xiàn)實主義宣言》中。布勒東闡述了這一方法的特點,是“下意識寫作”,“盡可能使您自己處于最被動的或最容易接受的狀態(tài)”,“不要預(yù)先想好主題,快速寫去,快得使您無法停筆,使您來不及產(chǎn)生作罷的念頭?!嘈胚B續(xù)的低語有發(fā)掘不盡的潛力?!?/p>
《薔薇色的死亡》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從“章魚”導(dǎo)引的“小船”,到“頭發(fā)”里升起的“太陽”;從“眺望死亡”的“人們”,到摧毀“森林”的“彗星”:從“河流的主題歸于消滅”,到開花“桃樹”上的“幾只手”;從“你”“它們”,到“我們”“我”;還有“銀紡錘”“大吊燈”“小老鼠”……打破了慣常的邏輯,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呈現(xiàn)了一個新奇、怪誕的超驗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主體與客體相互交錯,有機物與無機物界限難分。作者沒有指出逆運的不可避免,但已透露出死亡的不可抗拒。由于加上了“薔薇色”的定語,這“死亡”就顯得妖魅而更讓人難以承受。
“自動寫作”法也不完全是無意識的字句的混亂組合,結(jié)尾:
我將使人類的心昂揚
以便承受最重大的投石塊擊死之刑
表明也有作者部分的思想交配與語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