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如何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越來越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本文從有效教學的定義、課堂教學的現狀以及有效教學的策略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有效教學;現狀;問題情境
近十幾年來,由于高校的連年擴招、普高的進一步普及和社會上的文憑熱,促使大多數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都進入高中學習,中專生源的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 學生起點低、厭學現象嚴重、基礎知識及非智力因素較差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實,面對這些現狀,許多一線數學教師抱怨連連,產生急躁情緒,甚至片面地認為“數學教了也是白教”,學生不學、教師厭教,成了中專數學教學的一種惡性循環(huá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謂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作為一名一線數學教師,筆者在與中專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能夠收獲自己想要的教學成果,學生也樂于學習,可謂師生共同享受愉悅的教學過程. 筆者現就教學中的一些有效教學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歡迎同行指正.
■有效教學的定義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遵循教育活動客觀規(guī)律,以最少的教學投入成功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進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教學需求,使教學達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過程.美國學者鮑里奇教授指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體現五個特征:(1)清晰的教學思路;(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3)任務導向明確;(4)學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 有效教學包括三個最基本的元素:教師、學生和課程資源.
對于教師而言,有效教學涉及教師怎樣利用好課程資源和教師與學生怎樣互動的問題. 真實的課堂教學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在當前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下,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扮演著促進者、助推器的角色,然而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要把這個配角演好實屬不易,可以說,教師進行有效教學需要具備和充實多方面的素質.
■現實課堂教學的現狀
如今,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數學課堂,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 然而,用心觀察便可發(fā)現,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1)現實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過多的“講解—接受”傾向,只要深入課堂或對現行的考試稍作分析便可發(fā)現,師問生答仍然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內核. 要提高課堂效率,則必須改變這種模式,增強教學的啟發(fā)性.
(2)我國教師傳統的方式是重邏輯分析,而忽視了直覺思維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其中學生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但往往有些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失這一關鍵步驟,而是替學生進行,喪失了很好的培養(yǎng)機會,與教學效率的提高相悖. 事實上,這正是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表現和我國中專學生創(chuàng)造性匱乏的重要原因.
(3)在教學中,有些教師不能正確處理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 在一些課堂上,有些教師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一種固定的教學程序,導致了探究性學習的淺層化、庸俗化和形式化;還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機器代替教師的作用,將要講的、要寫的都用機器呈現,結果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有效教學的策略
教學是一門值得鉆研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筆者認為,要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設置合適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情境性問題是指教師按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教材內容為載體,有目的、有意識地添加能給認識帶來一定情緒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現形式編結而成的問題. 這種情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的感受.它能使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經過自己獨立自主的思維活動,經歷發(fā)現數學知識的全過程而獲取知識,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學會學習. 筆者認為,有效的問題情境應當符合以下要求:(1)符合學生的經驗(或者是生活的經驗,或者是數學學習的經驗),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2)能反映數學的本質;(3)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并能迅速引入主題.
比如,在教《三角函數》的應用時,筆者提出一個問題:美國人體工程學研究人員調查發(fā)現,70%以上的女性喜歡穿鞋跟高度為6至7厘米左右的高跟鞋,但專家認為穿6厘米以上的高跟鞋,腿肚、背部等處的肌肉都非常容易疲勞. 據研究,當高跟鞋的鞋底與地面的夾角11度左右時,腳的感覺最舒適.高跟鞋的鞋跟與三角函數到底有什么關系?筆者通過這樣的問題從生活現象導出三角函數的應用課題.
又如,在教《向量的基本概念》時,筆者設計如下:先讓2至3個學生上講臺完成一個任務——以每秒1米的速度前進,結果有的學生向左邊跑,有的學生向右邊跑.筆者接著問:“到底哪個學生完成得對?”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的關鍵所在:僅僅規(guī)定了速度的大小,這個任務不能完成. 這時引出向量的定義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也有可能學生提出“老師,這個任務缺一個條件,沒說明速度的方向.” 這就更好了,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這樣的量就稱為向量,這就是向量的定義.
這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例,有效避免了學生對數學的反感情緒,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數學產生興趣,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有效地研究新知識,使學習成為學生解決現實生活的過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結構. 然而,如果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過于遷就學生的趣味,過于強調感官刺激,偏離數學學習的本質目標,這樣的情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也并無實質性的作用. 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來設置,它只能服務于課堂教學,而不是流于形式. 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比較具體、明確,還要求教師及時從情境中提煉數學,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
(二)積極開展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整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抽象,所以某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較難掌握,這就形成了教學的難點. 而教學重點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 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數學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多媒體能進行動態(tài)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方法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這就為我們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為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比如,正弦型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和性質一節(jié),重點是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以及參數A,ω,φ對函數圖象變化的影響,難點是y=Asin(ωx+φ)的圖象與正弦曲線的關系,在教學中需要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逐步總結圖象變化的規(guī)律. 筆者利用flash課件直觀形象地給出了函數y=sinx到y=sin3x,y=sinx到y=sin2x及y=sin2x到y=sin2x+■的變化過程,總結出y=sinx到y=Asinx,y=sinx到y=sinωx及y=sinωx到y=sin(ωx+φ)的伸縮或平移變換的變化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達到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教學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yǎng)成等方面都有所發(fā)展.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致使教學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要解決這一矛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必須采用一些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的策略.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做. 任何一個班的學生知識水平是不同的,他們的基礎不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把學生進行暗中分類,對優(yōu)秀的學生要求高一些,對基礎稍差些的學生降低要求,只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力爭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做,都能集中精力思考,不至于分散注意力,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筆者任教多個班級的數學課程,對于其中任教的A,B,C三個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筆者采取了如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在這種分層教學模式下,筆者任教班級的學生能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潛能規(guī)劃設計自己的學習,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
■結束語
陶行知先生曾倡導“六大解放”,即解放大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時間以及解放空間,這是對“教與學”辯證關系的生動的概括. 作為一名中專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應該是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 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新的教學實踐模式,它將會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