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指導學生在三、四年級完成大部分識字任務,有效地提高識字效率,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熱心探討和研究的課題之一。數(shù)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遷移規(guī)律可以加快學生學習漢字的進度,現(xiàn)介紹如下。
一、從基本字入手,弄清基本字與合體字的關系
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每個字都有至少一個讀音,表示一定的意義。小學生要掌握它們,既要認識字形的結構,又要建立字形與字音、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要想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弄清基本字、合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就必須從基本字入手,然后概括出它們的共同點、差別點。
1.這七個字都有一個“分”字,“分”字是基本字,它表示各個字的基本發(fā)音。
2.它們有不同的偏旁,而且每個偏旁表示一種意思。
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基本字表音,偏旁部首表義。這樣,學生對基本字、合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輕松掌握漢字。
二、用基本字帶字,構建音、形、義的聯(lián)系
構成漢字統(tǒng)一體的音、形、義緊密聯(lián)系,有機結合。字形、字音是形式,字義是內(nèi)容,字形同字音、字義的聯(lián)系是相對的。小學生識字難的主要原因是對字的含義不理解,不會分析,不善于將形、音、義結合起來思考。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利用學生在生活中已掌握的音義聯(lián)系,和字形建立新的統(tǒng)一體。例如,教學“梨”字時,教師可提問:“梨”是一種什么結構的字?哪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哪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學生們回答:“梨”是上下結構的字,“利”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木”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學生們都知道梨是一種水果,都吃過,知道它的味道,這樣,他們就將“梨”的音、義、形聯(lián)系了起來。
2.學生不明白新字的字義時,教師可先建立音和義的聯(lián)系,然后與字形建立聯(lián)系。例如,教學“悶”字時,學生會讀“悶”的字音,但不理解“悶”的字義,所以教師就必須先解釋“悶”這個字的字義,即心情不舒暢,憋得慌;然后分析這個字的結構:“悶”是半包圍結構,“門”表示讀音,“心”表示意義;最后讓學生給“悶”字的音、義、形建立聯(lián)系。
3.借學生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形義聯(lián)系,提高學生辨認與識記的能力。例如,教學“晴”、“蜻”、“清”這三個字時,學生知道了偏旁表義的特點,就會聯(lián)想到“日”就是太陽,太陽出來了,天也就晴了。“蜻”一般和“蜻蜓”組成詞,蜻蜓是一種昆蟲,所以“蜻”是“蟲”字旁?!扒濉笔乔宄旱乃退嘘P,所以“清”是三點水旁。
三、運用遷移規(guī)律,銜接前后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
識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獨體字發(fā)展到合體字,由舊知過渡到新知,這是遷移規(guī)律在起作用。在對漢字進行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找出獨體字和合體字的聯(lián)系,形成識字的樹形結構。
掌握漢字的具體過程:看整體字形,分析它是什么結構,再根據(jù)字形結構定出各個部件的名稱,最后把各個部件按書寫順序組裝成整體字形,這樣在看到整體時,就看到了部分,在看到部分時,又緊密聯(lián)系著整體,把所學的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銜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由此可見,運用遷移規(guī)律,按“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思路與“舊知→新知→舊知”的認識程序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各種新情境、新條件下,活學活用已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最好的識字效果。
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并用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學生的這種熱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tǒng)一。如識記“司”字時,有的學生將“同”字去掉一豎就變成了“司”,有的學生將“詞”去掉“言”字旁就變成了“司”字。學習“李”字時,有的學生說“李”是“十八子”,有的說“李”是“木”和“子”這兩個字組成的。只要言之有理,利于正確記憶,教師都應該肯定和鼓勵。
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幫助學生尋找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在課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并自覺地和同學交流識字的心得,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