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節(jié)選于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雖然只有150余字,卻是匠心獨運、渾然天成,堪稱后世山水游記的典范。著名作家余秋雨對它推崇備至,在自己的《三峽》中評價道:“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畫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述的詞章?!庇嘞壬倪@番贊美之詞并非言過其實,酈道元深諳寫景狀物之道,在描摹山水上,《三峽》足以稱得上“奇文秀句,模山范水”。仔細品味,《三峽》向我們展示了連山的“雄峻之美”、夏水的“奔騰之美”、春冬的“清麗之美”以及秋晨的“凄婉之美”。
且看首句“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好似國畫中的大筆潑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山山相連、峰峰互接、崇山峻嶺、綿延無盡”的山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一下子又把視線轉(zhuǎn)移到空中,描摹出群山復(fù)疊、遮云蔽日的景象。至此,作者并未打算收筆,為了進一步凸顯山的雄峻,他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來側(cè)面烘托,似乎要讓眼前的一切暫時失去色彩,唯留下山的雄峻于讀者的腦海中。但當你這么認為時,他又筆鋒一轉(zhuǎn),描摹起了夏水。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沒有按常理花筆墨去描寫“江水奔騰咆哮、猛浪排空”的景象,而是宕開一筆,只用了“沿溯阻絕”四字,就讓人感受到了夏水的來勢洶洶、驚心動魄。這還不夠,接下來作者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之句,讓讀者想象江流奔騰不息、一瀉千里,小舟迅疾如矢、飛流直下的場景。如此,不僅有蕩魂攝魄的快感,更添了一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意。酈道元獨辟蹊徑,不得不讓人佩服。
如果說開篇的寫山是揮毫潑墨,那么接下來寫春冬之景就算得上是工筆細描了?!八赝木G潭,回清倒影”給我們描繪了一派時而水如白練、明凈輕快,時而清波回旋、水光變幻,時而潭平如鏡、花樹倒影的旖旎風光。正可謂動靜相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清麗雋逸。再加上“懸泉瀑布”在“絕巘怪柏”間濺起飛花碎玉,更有青山點綴,交映生輝,恍如走入了一幅明麗的工筆長卷,讓人不由得心生感嘆:三峽真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啊。
中國歷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酈道元當然也莫之能外。在表現(xiàn)了三峽雄奇清麗的景象后,作者調(diào)轉(zhuǎn)筆鋒,著力渲染了秋晨的清冷、孤寂與肅殺。這是三峽的另一番景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抓住了聲音,延展了寫景的角度。“林寒澗肅”已讓人漸生寒意,“哀轉(zhuǎn)久絕”的“高猿長嘯”怎能不勾起人心底的種種惆悵和哀愁?寫到這里,作者還不罷休,那一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古樸漁歌進一步將這凄婉之境進行了升華,與上文歡快明朗的氣氛形成巨大的反差,它唱出了只身漂泊的旅人那孤寂、悲涼的心境。這正是山水散文的至高境界——“情景交融”。
《三峽》的美著實還遠不止這些,它的美,仍需要我們?nèi)ゼ毤毢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