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過四年的準備之后,2013年6月9日,華安基金、國泰基金終于拿到了黃金ETF的批文。
黃金ETF,即黃金交易所基金,是指絕大部分基金資產(chǎn)以黃金為投資對象,緊密跟蹤黃金價格,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開放式基金。
“國際經(jīng)驗證明,黃金ETF是黃金資產(chǎn)證券化的最高水平,深受市場的歡迎。”華安基金經(jīng)理徐宜宜說。
世界首只黃金ETF誕生于2003年。近10年來,黃金ETF發(fā)展迅猛,合計持有黃金2368噸(注:截至2013年4月30日的數(shù)據(jù))。高盛、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等美國華爾街大鱷通過投資黃金ETF等金融衍生品,牢牢控制著金價的定價權和走勢,并成為影響投資者預期、外匯匯率變化和主要股市走勢的重要推手。
金價的暴漲暴跌牽動著各國金融決策者們的神經(jīng)。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黃金生產(chǎn)國與消費國之一,中國如何有效參與黃金定價,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2010年8月,央行、發(fā)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jiān)會等六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fā)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發(fā)展黃金市場,擴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維護金融穩(wěn)定和安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華安、國泰、博時、易方達相繼著手開發(fā)黃金ETF。2013年1月證監(jiān)會發(fā)布《黃金交易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暫行規(guī)定》,確定黃金ETF的市場規(guī)則。按計劃,首批兩只黃金ETF原定2013年3月發(fā)行。因證監(jiān)會主席更換,加上其后的國際金價暴跌,在延遲了3個月后,經(jīng)新任證監(jiān)會主席肖鋼簽字,中國的黃金ETF正式面市。
打造定價之錨
2003年3月28日,世界第一只黃金ETF—Gold Bullion Securities(簡稱“GOLD”)誕生并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4年11月12日,當今規(guī)模最大、流動性最高的黃金ETF—SPDR Gold Trust (簡稱“GLD”) 成立,隨后相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黃金ETF一經(jīng)誕生,其黃金持有量便持續(xù)上升,并在全球引發(fā)了認購熱潮。”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黃陽說。
以SPDR黃金ETF為例,該基金在2004年11月18日即上市首日的持倉量為8. 09噸,在第二個交易日即11月19日就已增長至57. 85噸,至11月底突破100噸達103. 57噸。
從2004年至2010年,黃金價格持續(xù)強勁上升,由440美元/盎司一路上漲至1400美元/盎司,漲幅超過200%,吸引大量投資者購買黃金ETF,推動其持倉量連年增長,而黃金投資需求的增長,又對金價的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SPDR黃金ETF持有黃金已上升至1280噸。
2011年9月,金價在最高升至1921美元/盎司后見頂回落。其后一年半時間里,大多在1550美元/盎司至1800美元/盎司區(qū)間波動。2013年4月,金價出現(xiàn)雪崩式下跌,在跌破1500美元/盎司后,最低見1321美元/盎司。
引人注目的是,美林、高盛等國際投行大規(guī)模贖回黃金ETF,是金價最近一輪暴跌的直接推手。2012年12月上旬,SPDR黃金ETF持有的黃金最高達1353噸,至2013年6月10日,已降至不足1010噸,凈贖回量約343噸。黃金ETF已成為西方金融機構左右金價的重要工具。
在金價暴跌之后,世界各地的個人投資者紛紛趁機購買黃金飾品、金條等,推動黃金實物需求急劇上升,搶購黃金的“中國大媽”一時風頭無二。然而,自2013年4月中以來,金價在經(jīng)過短暫反彈之后再次回落,“中國大媽”前期的搶購行為又引來不少嘆息甚至嘲笑。
在金價大幅回落之際,推出中國的黃金ETF,打造定價之錨,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推動藏金于民
目前,國內投資者參與黃金消費或投資的渠道已經(jīng)比較廣泛,既可以到金店選購黃金飾品或金條,也可以在商業(yè)銀行購買金條、金幣。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商業(yè)銀行進行基金定投,交易紙黃金等。另外,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也分別設立了黃金期貨和現(xiàn)貨交易。
國泰基金量化投資小組負責人楊旭蔚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對于是否應發(fā)展黃金ETF,國內曾有過激烈爭論。反對者認為,既然原有的黃金投資渠道已經(jīng)很多,就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開發(fā)黃金ETF。
“其實,黃金ETF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于把黃金證券化,讓投資者可以使用證券賬戶買賣黃金,對于投資者來說,交易更加便捷?!?楊旭蔚說。
據(jù)博時基金研究,黃金ETF的推出,對于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逐步實施藏金于民的國家戰(zhàn)略,意義重大。近10多年來,長期的貿易順差積累了高額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積極鼓勵藏金于民,可以減少外匯官方儲備,其實質是藏匯于民。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 44萬億美元,與2009年4月份的2萬億美元相比,增幅已逾七成。但近四年來,中國央行的官方黃金儲備卻一直維持在1054噸,黃金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持續(xù)下降。中國巨額外匯儲備中有1. 26萬億美元投資于美國國債,把大量國民財富的安全維系于美元信用之上,是幾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之舉。
縱觀各國貨幣史,從長期看,黃金往往能在關鍵時期發(fā)揮重要作用。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通過上收民間黃金儲備擴大貨幣發(fā)行量,以克服經(jīng)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在金本位制結束之后,美國從1975年開始允許居民持有黃金,并大力發(fā)展黃金市場,實施藏金于民。在1997年的亞洲經(jīng)濟危機中,韓國、泰國民眾積極“捐金救國”,有效緩解了金融危機的沖擊。
參與全球競爭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不過,與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相比,國內資本市場仍存在巨大差距。楊旭蔚說,現(xiàn)在歐美都實施寬貨幣、緊財政的政策,但中國卻在實施緊貨幣、寬財政的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資本市場深度與廣度都不夠,居民投資渠道匱乏,難以吸納巨大的流動性。
相對于世界第一大制造國的地位而言,國內金融證券業(yè)仍相當薄弱,亟須補課。國內券商有100多家,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由于長期在小池塘中撲騰,其實力的總和不及一個高盛。國內金融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滯后,以及金融工具的貧乏,阻礙了金融證券機構的壯大,影響了為實體經(jīng)濟服務功能的發(fā)揮。
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對于黃金ETF,國內部分券商已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是一次重大機遇。鑒于黃金與股市的相關性很低,已有券商把固定收益部改名為固定收益與另類投資部,為參與黃金市場厲兵秣馬。
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也在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與國際接軌,黃金市場正在率先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試驗田。2013年6月7日,上海期交所宣布,黃金、白銀的夜盤交易從7月5日上線運行,夜盤交易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2:30。此前,上海黃金交易所已于5月31日起增加周五夜間交易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