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6年,香港發(fā)生過一件事情:一所大學的教授,發(fā)現(xiàn)自己的信箱里面有一萬元現(xiàn)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博士生放的,希望教授能夠把考題和試卷賣給自己。當然,教授報警,這位來自內地的學生最后入獄。行賄在香港,和受賄一樣,也是嚴重罪行。
這件事情在香港引發(fā)很多議論,尤其是在校園里面,香港土生土長的學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不是不敢這樣做,而是連想都沒有這樣想過,想不通為何有人敢于這樣公然挑戰(zhàn)法律。原因很簡單,用廉政公署前官員的話來說,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行賄是不對的,不應該做的事情。
倒是一些來自內地的同學同樣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個教授過于不近人情,居然舉報了,是不是害了這個學生。因為如果對內地有所了解,都知道在高校里面,學生這樣做,是一種潛規(guī)則,即便是不接受,也不需要如此絕情。
聽完這些討論,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怎樣?當然,如果我是學生,我想也不會想用這樣的方法。廉政公署的廣告看得多,相關的新聞看得多,知道不要說給公職人員好處是犯罪,就算是私營公司,為了達到目的而塞好處,也會被請到廉署喝咖啡,甚至被法庭判坐牢。2003年一名香港的娛樂記者,為了獲得一部電影的獨家拍攝畫面,給了保安300元溜進片場,結果被判入獄三個月。
但是,如果我是收到錢的老師,我可能會在如何處理上有所猶豫,到底是把這當成罪行舉報呢?還是把錢退回給學生,同時告誡她一番?之所以猶豫,是因為我相信,來自內地的這位學生,可能真的不知道,在香港,行賄和受賄一樣,是一種罪行。
于是,問題就出現(xiàn)了。如果不收錢不報案的話,是不是未來這個學生就不再會使用這樣的方法?如果老師沉默了,是不是會助長行賄罪行的蔓延?因為這個學生,可能未來還會繼續(xù)使用這樣的方法。所以,即便會猶豫,但我還是會做出和這位教授一樣的選擇,正如他說的:“必須維護學術的尊嚴和正義的原則?!?/p>
我寫了一篇談行賄的文章,并且在微博上有不少討論。原本我以為,這是一個常識,行賄本身就是一種罪行,必須和受賄一樣“零容忍”。但是從網(wǎng)友們的留言,包括一些內地同行的反應看,原來都有不同的看法。
他們提到最多的理由:行賄是迫不得已,如果不行賄,可能連基本生活都受到影響,孩子上學,去醫(yī)院看病,在別人都行賄的情況下,自己不這樣做,連基本服務都享受不到。
六十年代的香港也是這樣的,公立醫(yī)院的服務,去政府機構申請一張拍照,如果不給紅包,就會受到刁難。但是,現(xiàn)在的香港已經不是這樣了,不管是服務者還是被服務者,很清楚各自的定位和關系,以及權利與職責。為什么香港做得到?就算不敢反抗,但如果視為理所當然,是不是很不對勁?
還有一種理由,如果給行賄者定罪,那就會減少舉報的機會。其實就算行賄者不定罪,如果得到了自己的利益,有多少人會去舉報?其實舉報,很多時候并不是來自于行賄或者受賄的人,而是周邊相關聯(lián)的人。這兩天在新加坡,聽朋友說起自己女兒讀書的學校,校長被調走接受反貪局的調查了。原因是有人懷疑,這位校長和一家旅行社有利益關聯(lián),每次學生外游,收費都要比其他旅行社高,而且一直找這家公司。朋友雖然在去年的時候已經覺得不合理,但只是讓女兒退出學校的活動而已,并沒有想到要去舉報。而現(xiàn)在,回頭再想,其實舉報的好處,能夠把可能的貪污罪行曝光,而曝光的結果,就是未來可以警醒其他人不敢去這樣做,而且,讓自己的女兒生活在一個更公平的環(huán)境里面。
我一直記得香港的一名立法會議員講的一句話:在香港,我為何要請官員吃飯?說到底是為了從對方那里謀取利益,這個利益遠遠大于他們的付出。但是如果有一天,官員沒有辦法直接通過批示給某個人好處的話,還有請客吃法送禮的必要嗎?
所以,除了讓社會具備共識:行賄受賄是犯罪,更重要的是制度設計,制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