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拿到《三毛不在撒哈拉》的樣書時,時而顛來倒去地翻看,時而捧在手心久久凝視,心中更是百種滋味。既為這個叫嘉倩的女孩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開心,又為自己在這其中付出的辛苦而感慨。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這個初出茅廬的編輯做得最耗心力的一本書,因為我把自己的一腔熱情也帶到了其中。
打開電腦,看著辦公桌上的《三毛不在撒哈拉》,開始回憶我的這段拾光之旅。
其實當(dāng)我接到《三毛不在撒哈拉》這本書的初稿時,也開啟了我自己的一段拾光之旅。在這段旅程中有不快、有感動、有歡笑,但更多的是幸福。這段旅程使我看到了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旅行、熱愛三毛的女孩的堅韌;使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三毛,看到了那顆不曾為外人所看透的心;更使我看到了那個包括我在內(nèi)很多人滿懷憧憬的撒哈拉……三毛不在撒哈拉,嘉倩也不在撒哈拉,三毛一直在我們心里,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讓嘉倩和她的文字也駐進我們心里。
嘉倩交來的初稿可以用“七零八落”來形容,當(dāng)時看著一個個文件夾確實頭疼了一下,當(dāng)然這也怪自己讓嘉倩放開了去寫,其他一概都不要想。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如果給了作者種種限制,那種自由灑脫的三毛精神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宣揚,所以利遠遠大于弊。
用一條線索把這些短文串聯(lián)起來,就成了收稿后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于是我開始仔細閱讀《三毛不在撒哈拉》的初稿,我記得第一篇讀到的文章是現(xiàn)在最后一章的一節(jié)《意大利,亂走是我旅行的方式》,僅僅通過幾件小事的描寫,當(dāng)時就覺得那個典型的德國男人的角色瞬間躍然紙上。除了佩服嘉倩的細心觀察與了解入微之外,更是羨慕她自由隨性地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路上。就這樣反反復(fù)復(fù)閱讀了五遍,但我覺得了解這些還遠遠不夠,于是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的關(guān)于嘉倩的事情,因為單從文字上能感悟出來的東西太少,如果想要做出更深層次的好書,必須要深挖。沒有比語言溝通更為直接了,于是,每每到了晚上,我和嘉倩忙完白天的工作后,就會開始我們的“侃大山”時光。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得知嘉倩是因為她父親的一個故事,產(chǎn)生了“我要成為那個最勇敢的人”的念頭。她喜歡隨性自由的旅行方式,走過愛爾蘭、意大利、瑞士、法國、加納利群島、巴塞羅那、荷西的家鄉(xiāng)安達盧西亞、德國、敘利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她的敘述和文字中,我看到了這個步履不停的女孩慢慢接受了那個曾和同齡人格格不入的自己,喜歡上那個并不完美卻堅持自我的自己,而這一切和三毛是多么的相似。
嘉倩開始了解三毛是在巴塞羅那的時候,嘉倩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歷和三毛驚人的相似,并邂逅自己命中注定的“荷西”——巴塞羅那男孩樹。她與三毛未曾謀面,卻從她的文字里找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并從心底愛上了三毛。她從沒有刻意模仿過三毛,因為她和我說過只想要成為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嘉倩,她僅僅是想堅持要像三毛一樣做一個善良而勇敢的人。我想讀過這本書的朋友會體會到這些的?;赝约鹤哌^三毛走過的路、看三毛看過的風(fēng)景,感悟自己和三毛的人生和愛情,于是嘉倩成就了這本書。最終確定這本書由加納利的旅行作為開始,那也是三毛和荷西生活過的地方,編校到嘉倩去三毛家的那段,我終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流下了眼淚,我想起了那個熱愛生活的三毛,看到了嘉倩對三毛的愛和敬仰之情。做《三毛不在撒哈拉》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甚至覺得已經(jīng)被帶進了三毛和嘉倩的世界,跟隨她們的腳步,解開了那些久久困住我的心結(jié)。
感動之余還有甜蜜,這就是我看到嘉倩和巴塞羅那男孩樹的故事時候的心情。讓我難以忘懷的不僅僅是那一張意外拍攝的極其相似的照片(那張照片是嘉倩和樹一起去馬黛拉小島旅行時無意間拍攝的,發(fā)現(xiàn)相似也是在后來翻看三毛的照片時發(fā)現(xiàn)的),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讓我感動不已,嘉倩為樹去“搶”偶像喝過水的瓶子,樹用所有的積蓄為丟失相機的嘉倩買來新的相機……從嘉倩的文字中,我想到了三毛,想到了那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不僅僅是嘉倩一個人的光,更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束光,像三毛一樣寫出溫暖的文字,像三毛一樣成為別人的光,我相信嘉倩以后會做到的。
在這過程中我始終覺得我要完成的不只是一本書,還是一個女孩的夢想,同時還懷著我們對三毛女士的敬仰之情,所以當(dāng)時肩上的擔(dān)子很重,只想趕快卸下來。而當(dāng)這本書真正完成時,我又有一絲不舍,不舍那些在那么多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帶給我溫暖的文字。
《三毛不在撒哈拉》這本書的誕生,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要感謝,就是三毛女士生前摯友,著名學(xué)者、旅行家、電視主播、文學(xué)音樂人眭澔平先生,感謝眭老師的動情推薦,感謝眭老師那句“我們要有一個自由的心靈,去勇敢地做自己”,這是寫給我們每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