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边@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本課程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兒童的社會生活,課程的內容緊緊圍繞兒童由近及遠的社會生活來組織。本課程的“內容標準”都是從兒童的生活現(xiàn)實和生活需要出發(fā)的,如“我在成長”、 “我與家庭”、“我與學?!?、“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資源就不能僅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而要充分開發(fā)與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
一、 《品德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
1.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教師課堂上所講的知識,由于其間接性和抽象性,學生往往感到很難懂,不利于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镀返屡c社會》課外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從封閉狹小的教室中解放出來,獲得新的信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把書本中抽象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對課堂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的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書本知識的內化。
2.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使自己觀察社會、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和伙伴們一起處理突發(fā)事件、疑難問題的過程中,應變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3.《品德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中高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有旺盛的精力,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能將他們的興趣、愛好、精力引導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活動中既有生動形象的榜樣,又有自己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些都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分辨是非善惡、辨別真?zhèn)蚊莱蟮哪芰?,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
二、 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
1.緊扣教材內容,開展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的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活動是學生走向社會、促進由知向行轉化的一條重要途徑。要使這項活動開展得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必須緊扣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例如,講述六年級上冊《身邊的變化》一課時,筆者就指導學生深入社區(qū)、醫(yī)院、家庭進行調查,了解人們醫(yī)療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修養(yǎng)方面的變化;通過參觀鎮(zhèn)上的個體商店以及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的私營企業(yè),了解家鄉(xiāng)的工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通過觀察人們的住房和出行工具,了解家鄉(xiāng)人們生活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再如,教學《逛商場》一課時,聯(lián)系本地一家連鎖超市,帶領學生親自到商場里購買東西,隨時向學生講述購物小常識,做個文明小顧客。另外,把購物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時說出來,讓大家共同來解決,充分領會作為一名消費者所擁有的權益。這樣,就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行動。
2.開展游覽附近風景名勝活動,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教育
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瀏覽本地的名勝古跡,并向他們介紹有關的歷史、地理知識和風土人情,這也是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在每個學期都有計劃地組織部分學生到本地附近一些地方游覽。比如在學完五年級《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課后,我們考慮到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于是就組織帶領學生到鄰近的馬陵公園去瞻仰“宿北大戰(zhàn)烈士紀念碑”,學生不僅領略了那里的美麗風景,更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教育。
3.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熱點問題,適時舉辦專題討論會、模范人物事跡報告會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許多學生對改革開放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焦點等很感興趣,但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惡。這就要求我們采取積極主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舉辦專題討論會、講座和報告會,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如我們經常邀請關工委的負責同志到校為學生作“民族精神代代傳”、“我向英雄學什么”等報告;邀請團縣委相關領導到校作“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好少年”報告;結合縣里目前正在實施的《大眾信用管理辦法》,組織村、鎮(zhèn)“身邊的好人”報告會,讓學生從身邊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開展校園科技活動,增強科技意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圍繞科學技術知識做文章,在學生中開展完成一件小制作、閱讀一本科技書籍、看一部科技電影、聽一次科普講座、寫一篇科普論文等科技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每個學期都要組織全校學生進行“小制作”比賽,通過比賽加強對學生的科普教育,從比賽當中發(fā)現(xiàn)人才。積極配合上級相關部門組織的“未來科學家”書畫、作文、制作系列比賽,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加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增強了學生的科技意識。
5.參加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
在學完“成長不煩惱”一單元后,組織學生到鎮(zhèn)敬老院、基督教堂和烈軍屬、傷殘戰(zhàn)士家中打掃衛(wèi)生,進行慰問演出,使學生知道社會上有一些人需要幫助、需要關愛,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6.組織自我服務性勞動,鍛煉勞動意識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糖水”中長大的,很多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依賴性較強。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學會煮飯、炒菜、收拾房間、洗衣服、種菜種花等這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通過這些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培養(yǎng)其勞動意識,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