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理解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人口增長快慢的決定因素;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掌握各個時期人口增長模式;通過比較分析人口統(tǒng)計資料數據,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用地理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搜集不同地區(qū)人口增長的數據信息,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的原因;通過案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探究關于人口增長與環(huán)境關系的興趣和動機,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口觀、環(huán)境觀和資源觀;進一步理解我國人口政策,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人口資料或圖表判斷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難點: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三、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視頻:2011年10月31日,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yī)院降生,聯合國高級官員前往菲律賓接見該小嬰兒及其父母,并送給丹妮卡一個小蛋糕作為禮物。投影展示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fā)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
設計意圖:學生對人口數量的變化缺乏感性認識,通過圖片與數字,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及我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
教學環(huán)節(jié)1: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因素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課本P3活動題,總結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讓學生寫出計算公式并說出自己的發(fā)現。
合作探究: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自然增長率的變化”圖(圖1),分析圖中2時期、4時期自然增長率降低的原因。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感興趣的案例入手,引導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yǎng)分析歸納的能力。
教師小結:一個地區(qū)人口數量的增加不僅與自然增長率有關,還與人口基數有關。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的因素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程度、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文化教育水平、生育觀念、自然環(huán)境、人口政策等,但根源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播放視頻: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讓學生說出觀后感。
承轉過渡:從這段視頻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世界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發(fā)展中國家,這也就體現了人口增長存在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
教學環(huán)節(jié)2:人口自然增長的時空變化
學生活動:讀課本圖1.2和1.3,分析四個歷史時期人口的增長速度和數量情況,并說出判斷方法。
合作學習:列表比較人口自然增長的空間變化(表1)。
教師小結:通過圖中曲線的斜率大小和縱坐標的數據可以讀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口增長的快慢不同;不同的國家其人口增長的快慢也不同,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快,發(fā)達國家人口增長速度較緩。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列表比較,明確世界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其中貫穿讀圖技巧的指導, 同時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承轉過渡:依據不同歷史時期的Qx2GF+98K1RtdxLKZDhHNmo3Jk+LfyA56gENfmOJj14=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可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分為原始型、傳統(tǒng)型 、現代型。
教學環(huán)節(jié)3:人口增長模式及其時空變化
學生活動:讀圖1.6 ,分析三種模式的轉變及特點,并完成表2。
合作探究:(1)圖1.6中自然增長率在下降,但人口總數卻在上升,這說明什么?
(2)人口增長模式從原始型轉變?yōu)閭鹘y(tǒng)型首先是從下降開始的,從傳統(tǒng)型轉變?yōu)楝F代型又是從下降開始的,請分析原因。
(3)這三種模式分別出現于人類社會的哪一歷史時期?
(4)據圖1.4 分析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及世界人口增長模式類型。
設計意圖: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讀圖1.6,引導學生列表比較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進而區(qū)別三種類型;通過問題導學,進一步理解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原因。
學以致用:讀濰坊市人口資料統(tǒng)計表(表3),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濰坊市1970年前后、1992年前后人口增長模式屬什么類型?判斷依據是什么?
(2)思考濰坊市完成人口增長模式轉變主要有哪些原因?
設計意圖:體現學習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環(huán)節(jié)4: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人口政策
提出問題:讀德國、印度的人口資料,比較兩類國家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材料一 據德國聯邦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德國的出生率自1975年以來基本低于死亡率。德國人口問題專家科雷穆教授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到2050年,德國人口將從現在的8 200萬下降到7 080多萬,一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50歲,1/3的人口將超過60歲。
材料二 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tǒng)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于人口過多,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
設計意圖:不同的國家人口增長模式不同,會出現不同問題,通過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解決的措施,探討人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師指導:一個國家要實現人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與當地的環(huán)境、資源相協調,因而不同的國家應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如俄羅斯重新實行授予多生孩子的婦女為英雄母親稱號,意大利通過現金津貼鼓勵生育。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為世界控制人口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一政策是否應繼續(xù)實施,很多人提出疑問。
合作探究:2011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出現新增勞動力迅速減少、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等現象。建議應當適當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允許二胎、杜絕三胎,獎勵獨生子女家庭。對于這份提案大家眾說紛紜,你的觀點是什么?請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引入熱點話題,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辯證分析的方法。
教師小結:計劃生育政策能否調整,同學們可能有兩種觀點。如何實現人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既避免人口問題的產生,又要與中國的資源、環(huán)境相適應,還有待于繼續(xù)探討,課下大家可以小組為單位將觀點整理出來,反映給有關政府部門。
播放圖片:展示我國不同時代的計劃生育標語口號及宣傳圖片,深入理解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其演變。
設計意圖:我國不同的時期,計劃生育的口號不同。由此看出我國人口的增長經歷了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的歷程,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與國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小結:學生結合本節(jié)學習目標,自查本節(jié)的學習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課后探究:利用周末上網或到當地計生部門調查昌樂縣歷次人口普查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長率的情況,繪制昌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曲線圖,并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家鄉(xiāng)的人口增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案例出發(fā),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專家點評:首先,本節(jié)課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也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兩個亮點:第一,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完美結合,完成學習方式和學習理念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體會主動學習的快樂;第二,體現學習生活地理、有用地理的新學習觀。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就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最好范例,探究問題所選取的材料來自現實生活,所解決的問題也有許多是學生生活中的困惑,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學生會感到豁然開朗,仿佛地理課就是為解決生活問題而設。其次,本節(jié)課充分體現地理教學最鮮明的兩個特色:第一,強調地理圖表的閱讀和分析。除了對教材中的圖表“逢圖必讀、逢圖必問”以外,又增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自然增長率的變化”圖和“濰坊市人口資料統(tǒng)計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還滲透著閱讀圖表的方法和繪制圖表的技能,對圖表的處理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讓學生在閱讀、繪制、分析中體會圖表獨到的語言魅力;第二,貫穿地理時空觀。本節(jié)課在設計中特別突破傳統(tǒng)的框架,把時空觀貫徹始終。一是體現在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二是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變化,三是人口政策的時空差異。這樣創(chuàng)造性整合教材,不僅使知識條理清晰、便于掌握,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把握地理規(guī)律,以便綱舉目張地學好地理。(山東省昌樂縣第一中學教科室主任、特級教師 肖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