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以來,研究型教師的培養(yǎng)成為中小學校的重要工作。在日常教學研究活動中,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支撐有理念也有經驗,尤其是教學經驗對于研究型教師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教師教學經驗的表現、形成及提升等進行探討。
教師教學經驗的提升是一個過程,是教師主動發(fā)展、力求突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完成形成、固定到升華的轉化,同時找到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關鍵途徑。
我曾在一所農村初中校進行校本教研的指導,在進行4-5次的現場聽評課的活動后,大部分教師課堂觀察后評課的經驗實現了形成、固定到升華的變遷。以一位老師在3次評課活動中的發(fā)言為例:
第一次,一節(jié)數學課后她的發(fā)言:我是從學生展示維度來觀察這節(jié)課的,全班32人,37人次以上參與了活動,26人進行了展示,只有6人沒有出現問答或互動,課上學生的人格被尊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有序。聽完發(fā)言我對該老師的建議是:課后議課要有重點,課堂觀察不是只為了數據還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關注反映出來的問題。
第二次,一節(jié)語文課后她的發(fā)言:這節(jié)課我還是觀察學生的展示維度,并對小組合作進行重點觀察,60多人次學生的問答,說明學生參與度高;同時由于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小組內并未進行真正合作,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未形成共識,所以造成問答次數多。這次我對她的建議是:能夠抓住課堂觀察點進行有側重的觀察,并且對自己觀察的數據進行了比較辯證的分析,今后還需要更仔細、多角度觀察課堂,并進行有邏輯地表達。
第三次,又一節(jié)數學課后她的發(fā)言:我現在越來越意識到三維目標的落實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方面,我個人將這個分解為學科特點的呈現、學習規(guī)律的把握和學生主體的尊重。一是學科特點的呈現。我認為數學學科的特點可以體現在數學思想、數學關系、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數學思想在本節(jié)課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生通過平方運算學會了求平方根,了解了平方根和開平方的關系,開平方式運算是過程,而平方根是結果;數學思維的提高也表現在多個方面,如老師在課上的多次追問。二是學習規(guī)律的把握。如先學后教,長此以往就會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因為很多高中生因初中時的被講授而沒有學到方法。如先易后難,這從習題的設計中能夠體現。對于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問答、板演等讓不同層次學生參與。三是學生主體的尊重。表現在盡可能讓學生回答,讓他們主動地說,本節(jié)課學生發(fā)言在30次左右。根據教學模式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進行了觀察。這個過程用了9分鐘,重點觀察了第六組和第三組,他們均在6分鐘左右開始進行小組討論和議論,這多少有一些規(guī)律在,需要在時間設計、任務分配、自主合作等方面根據不同學科特點作出調整。最后學生回答的是個人的觀點還是小組的意見,這要根據不同問題、學科、學生小組進行區(qū)別對待。
經過活動的歷練,我相信該教師的課堂觀察和議課能力會有很大提高,她的評課已經由關注現象轉向關注現象背后的原因、由觀察使用數據提升為對課堂觀察方法的深入反思,思維由單一轉向整體,這亦會促進其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認為,教師需要從找尋、比較、審視、篩選——經驗確認,新情境判斷、條件梳理——經驗選擇;外推、實驗——經驗實踐,反思與再實驗——經驗轉化中,實現經驗的形成、固定和升華。教師還要通過讀書交流、合作教研、反思撰文等途徑提升教學經驗,要不斷叩問自己積累的經驗是否在新時期、新情境下做到游刃有余,要不斷加以修繕,經驗才會走出定勢思維習慣,向智慧和思想的光輝頂點邁進。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