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1898 — 1948)
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大于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執(zhí)教中學5年,后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散文文筆清新,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代表作《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1948年,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僅50歲。
假如你一身才華且志存高遠,但迫于生計不得不暫居中學的三尺講臺,你將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這段教師生涯呢?這是民國時期不少大師都曾經(jīng)面對過的問題,朱自清的回答是:與學生共成長。
1920年秋天,在北京大學以優(yōu)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yè)的朱自清,因家中負債早早走上了中學的講臺,開始了他五年的中學教師時光。此時的朱自清,經(jīng)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心中滿是新文學的夢想。雖然一度在課堂上被頑皮的學生們“折磨”得無可奈何,但他迅速振作起來,找到了一條把自己的文學夢和對學生的教育融為一體的道路——一邊教書,一邊創(chuàng)作,與學生共同成長。
朱自清把自己一身的本領傾囊相授,并且隨時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真正做到了“吾無行而與二三子”。這時,恰逢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學生們都迫切想要接觸新文化,渴求新思想。而朱自清正是在新文化運動這個“戰(zhàn)場”上見過大陣仗、打過大勝仗的人,他也用自己的表現(xiàn)迅速贏得了學生的心。
在溫州十中,朱自清一上來就一改以往學生都用文言文寫作的現(xiàn)狀,鼓勵學生多寫白話文。為了讓學生習慣白話文寫作,他從給學生出的作文題目入手,“窗外”“書的自敘”等類似的題目讓學生放開思想,寫出自由、真實的生活來。為了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他一邊教學、一邊勤奮寫作,一收到稿費,總不忘買下有自己作品的書報雜志,贈予學生,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學生共同分享。
朱自清還努力把學生的文學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創(chuàng)辦文學刊物,扶持文學社團,讓文學充實學生們的精神生活。在寧波四中,朱自清倡導創(chuàng)辦了??端闹兄朐驴?,成為學生發(fā)表文章的陣地,大量學生的習作經(jīng)朱自清修改潤色發(fā)表在這里,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在浙江一師,他和愛好文學的學生們一起成立了“晨光文學社”。每逢周日,師生們在西湖的三潭印月一邊喝茶,一邊品評各自的作品,讓文學從書本上的文字變成了雅致的生活,后來成為著名詩人的汪靜之、馮雪峰就是當年晨光文學社的成員。
除了寫作本身,細心的朱自清連與寫作相關的細節(jié)也從不放過。在溫州十中,朱自清發(fā)明了特別的“作文記分法”:學生在作文本首頁的一邊將本學期作文題目依次寫下,旁邊注明起止頁數(shù),朱自清則在另一邊畫一個表格,第一格代表90分到100分,第二格代表80分到90分,依此類推。每批改一篇作文就在對應的格內(nèi)標上記號,到了期末,只需把這些記號連起來,就能得到一條升降線,學生作文成績的進退一目了然。一個小小的記分方法的“改革”,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朱自清的五年中學教師歲月顯然是雙贏的,他堅持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對學生的教育融為一體,讓自己和學生共同成長,這讓他付出了雙倍的努力,但也收獲了豐碩的果實。他的散文名篇《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和詩歌代表作《毀滅》都寫在這五年里。他既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點燃了學生的文學激情,也讓自己從一位文壇新秀真正成長為一位文學大家?!?/p>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