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以此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形成。小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一個感悟、交流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途徑,而品讀是其中最為有效的一條。因為品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通過品讀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的語言、意境和情感,從而實現(xiàn)與文本的高效對話??梢哉f,品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金鑰匙。
一、個性化品讀——觸摸文本語言之本真
語言是組成文本的重要元素,是向讀者傳達信息的主要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入選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shù)文章,語言優(yōu)美、精煉,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材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的品讀,觸摸文本語言的本真。
例如,在蘇教版第十冊《望月》這一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月亮出來了,安詳?shù)赝聻⒅那遢x?!痹谶@一句話中,作者通過“吐灑”這個詞表現(xiàn)出了夜晚月光的柔和美,可謂是獨具匠心。教學時,對這個詞語,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引領(lǐng):
師:同學們,夜晚的月光美嗎?在這個句子中,你覺得哪個詞語最能體現(xiàn)月光的美?
生1:作者用了“吐灑”這個詞語,把月亮寫活了,因為“吐灑”一詞把靜的月亮寫動了。
生2:“吐灑”一詞把月亮寫活了,作者在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生3:“吐灑”一詞也把月亮寫美了。此時,我仿佛就看到了那一輪潔白的明月掛在天空中。
師:是呀,作者“吐灑”一詞用得真好,把靜的月亮寫動了,把死的月亮寫活了,更把月亮寫美了。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動、活、美的月亮。
以上案例,我充分挖掘文本的精彩點,并以“吐灑”這個詞語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學生的品讀就具有個性化。有的學生體驗到了月亮的動態(tài)美,有的學生體會到了“吐灑”一詞所用的擬人化手法給月亮帶來的活化之感。這樣,不同的學生對月亮的美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觸摸到了文本語言的本真。
二、拓展性品讀——感受文本內(nèi)涵之深刻
朱熹曾經(jīng)說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品讀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文本的表面意義,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文本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拓展性品讀,感受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七冊《臥薪嘗膽》一課時,對于文本中的“奴仆”這一詞語,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品讀的。
師:同學們,課文中寫到越王在被吳王打敗以后,于是向吳王求和,愿意當吳王的奴仆。在這里,“奴仆”是什么意思呢?
生1:“奴仆”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奴隸、仆人的意思。
生2:在古代奴仆是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的。奴仆就是主人的附屬品。
師:是呀,通過課文你們理解了“奴仆”這個詞語的意義。那么,你們覺得奴仆還有沒有其他的意義呢?
生:我覺得奴仆還可以是漢奸、走狗的意思。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些沒有骨氣的中國人,就當了日本人的走狗,也就是為日本人辦事,做了日本人的奴仆。
師:你的理解真獨到。
生:在現(xiàn)代社會,有“房奴”、“車奴”等詞語,這里也有奴仆的意思。
……
隨著學生討論的深入,他f7D9Xe6cOw83SzdptbD7dA==們對“奴仆”這一詞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得出了這個詞語的深刻內(nèi)涵。這樣的品讀具有拓展性的。通過這樣的拓展性品讀,學生就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詞語的本質(zhì)內(nèi)涵,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多元化品讀——體驗文本情感之本真
文學理論告訴我們:作者與讀者之間對文本情感的體驗與感悟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文本能夠體驗到不同的情感,這就是文本情感體驗的多元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品讀,體驗文本情感之真切。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九冊《虎門銷煙》這一篇課文時,對文中的“燒洋鬼子的大煙了,快到虎門灘去看呀”這個句子時,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品讀的。
師:同學們,林則徐大人宣布要銷煙了,當時人們的心情如何?你覺得應(yīng)該如何有感情地去讀這一句話呢?
生1:對這一句話,我覺得要用高興的心情去讀,因此要讀得快一些、節(jié)奏感強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體驗當時人們的高興之情。
生2:我覺得這一句話要讀得慢一些,因為這一件事情對中國人來說來之不易,用較慢的語速更能體現(xiàn)這樣的心境。
生3:我覺得讀這一句時要讀出當時人們激動的心情,語速要慢、語調(diào)要高一些。
可見,對這個句子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但是,他們對于這一句話中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卻是一致的。因此,他們不管用怎樣的方式來讀,都能夠表現(xiàn)出文本背后蘊含的真切情感,這樣的品讀是十分高效的。
品讀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語言、文本內(nèi)涵、文本情感背后的品讀點,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品讀方式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