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特點,探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的思考。增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社會棟梁之才。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心理素質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077-02
研究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在學生的基本素質中,心理素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分析“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特點,探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90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特點
“90后”這一代是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環(huán)境復雜多變的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時期成長起來的,在這種背景下成長的“90后”大學生,他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觀念等各種信息要比其他年代的大學生更多、更復雜。這必然對其心理和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
價值觀念發(fā)生的變化主要有:一是價值觀念物質化,實用主義盛行。比如:前不久北大錢理群教授應邀出門講課,介紹他對魯迅的研究。正講得激情四溢,有人站起來提問:請你舉例說明:你的魯迅課對學生今后就業(yè)有什么作用?錢理群聽了大吃一驚,他說:“大學教育已經被實用主義所裹脅,知識的實用化,精神的無操守,這是一種大學本性的喪失,大學教育的墮落?!蔽镔|化還表現在一些學生由于社會責任意識淡泊、歷史使命感缺失,因此,做起事來不自覺的就表現出自私自利,不考慮別人的利益,一切為我所用,凡不能為我所用一概不作為。二是價值觀念功利化,金錢主義盛行。把金錢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趕潮流、追時尚、講享樂、高消費。只注重個人回報,什么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xié)作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等,在部分“90后”大學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已明顯降低,有的學生甚至把入黨直接和就業(yè)聯系起來,看看入黨能給我?guī)矶啻蟮睦?,如果入黨有助于就業(yè)特別有助于經濟利益的提升,就想法設法入黨,一聽說有些外資企業(yè)對是否是黨員沒有要求時就不追求了。這種功利性已經反映出部分“90后”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淡漠,政治理論、觀念的混亂。
(二)自我意識的顯著變化
“9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信息飛速發(fā)展而出生和成長的一代,隨著他們的成人意識逐漸清晰,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的增強,在思想上自我獨立的意識也明顯顯現,他們對各種信息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信息的來源不滿足于學校和家庭,不滿足于課堂上的知識灌輸,而是更多地關注網絡等新聞媒體,他們對社會各種現象敢于評價,表現自己的觀點,提出個人的意見,不掩飾個人價值,注重個人作用和專長的發(fā)揮。他們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處理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項事務,自我權利保障意識明顯增強,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在自我意識顯著的同時,也表現出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有片面、幼稚甚至是消極的做法,從而導致挫折和失敗。由此可見,這是“90后”大學生自我矛盾的又一體現。
(三)依賴感強,抗壓能力弱
雖然“90后”大學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有著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事情我說的算的想法,不愿意讓老師和家長過問和干涉自己的事情。但是由于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嬌生慣養(yǎng),特別是他們的家長由于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比較艱苦,基于對下一代的期望,所以對下一輩格外關懷,甚至是溺愛,家長平時在處理事情上采取大包大攬,一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二是怕影響孩子的身體,這樣就養(yǎng)成了孩子在日常事務的處理和經濟上對父母的依賴,這不僅使他們的責任意識下降,而且使他們的心理壓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下降。當他們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庭,開始了集體生活時,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和新的同學、新的學習問題時發(fā)現自己在很多方面不適應,許多事情和原來想象的不一樣,特別是對大學的憧憬也不像想的那么美好,現實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加之激烈的就業(yè)競爭等。久而久之,由于不會用適當的方式來緩解和釋放壓力,最后引起各種心理問題,感覺生活無趣、單調乏味,漸漸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會引起飲食不安,坐臥不寧,這些極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焦慮、強迫、抑郁等心理疾病。
(四)深陷網絡,不能自主學習
人們常說21世紀是信息時代,而信息時代的主要標志就是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互聯網確實給人們帶來諸多的利益和實惠。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把握好這個度是關鍵,否則就會事與愿違?!?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對網絡依賴十分嚴重。他們會長時間地持續(xù)下去而樂此不疲,可一旦離開,又可能失魂落魄、煩躁不安和無所適從,網絡中的許多不健康的內容極易影響“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網絡的虛擬和假想的美好誘使他們在心理上不斷依賴和探尋,而對現實出現的問題采取逃避,不能冷靜客觀對待,心理上開始逐漸變異。特別是網絡游戲的誘惑更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時甚至用虛擬世界的方式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以致釀成悲劇。與此同時,網絡的誘惑與大學繁重的課業(yè)負擔所帶來的壓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部分學生學習不能自主,學習動力喪失,逃避考試,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無望,長此以往不但心理負擔越來越重,甚至影響精神健康、身體健康,最終無奈選擇中途輟學。
(五)調整自我認知能力差
由于“90后”大學生受所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使其對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認識差距較大,從小對大學的憧憬,認為大學是理想的搖籃,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心曠神怡??墒翘と氪髮W的校門以后,由于對學校的客觀事實認識不足,不能客觀分析和冷靜思考,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現實問題,比如生活習慣的轉變、學習方式方法的轉變,人際關系的復雜多變等就會引起認知上的矛盾,并對自我評價產生影響,自我認知也會出現兩極振蕩。當取得一點進步時容易產生自負,而遇到一些挫折時極易自卑,而此時調整自我認知的能力又較差,就會出現自滿、驕傲、放縱、盲目樂觀或出現消沉、苦悶、抑郁等心態(tài),逃避與現實的矛盾沖突,想方設法來麻痹自己,甚至出現有自殺傾向的嚴重心理問題。
二、“90后”大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90后”大學生心理行為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與個體自身已有的心理素質有關外,也同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具體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必然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還是人文環(huán)境等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90年代后正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由此帶來的利益關系調整、社會價值觀的急速轉變,一些負面的東西也隨之而來。特別是人文環(huán)境主體內容的變化——態(tài)度、觀念、信仰系統(tǒng)、認知環(huán)境的變化,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更是突出。他們求知欲強但辨別力弱、崇尚科學但欠辯證思維,競爭意識強但缺少競爭毅力和韌勁,由此可見,他們內心矛盾、困惑、迷茫,久而久之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面對客觀現實的挑戰(zhàn),大學生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也就不可避免的,總之,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成為影響“90后”大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的根本因素。
(二)學校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無論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均把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在積極的推進。但推進素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90后”的成長和所受的教育多數還是應試教育,教育的重點都放在了文化課的學習上,過分地追求高分,很少顧及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教育。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很少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單調乏味的學習和生活使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學生感到生活壓抑、缺少情趣和浪漫,整天憂心忡忡,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仍然很強,不適應大學自主學習的模式,加上在人際交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等。都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三)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健康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都直接影響著孩子心理的成長,左右著孩子人格的塑造。特別是“90后”成長在我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雖然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也不能否認,競爭的加劇和貧富差距的加大,一些家長由于工作競爭壓力過大,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還有些家長下崗失業(yè),家庭經濟狀況急轉直下,他們?yōu)閷W費、生活費發(fā)愁,省吃儉用使身體嚴重營養(yǎng)不良,從而不能很好學習和工作。這些都對“90后”大學生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對于收入差距擴大、公平與效率失衡等社會問題極其敏感,困惑和矛盾也明顯增多。那些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在他們追求享樂的同時,無形中也給那些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精神方面的壓力,總之,由于家庭環(huán)境帶來的學生心理問題其影響是深遠而且是長久的。
三、加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我們應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是教育內容的結合,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而且許多矛盾和問題復雜交織在一起,很難簡單分清是思想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來解決,恐怕不會有好的效果,因為通常是長時間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壓抑很久,使思想和行為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要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既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同時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結合,過去人們總感覺心理問題不能公開,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是比較嚴重時才去幫助解決,而且方法手段也過于保守,只是采取個別輔導且要保密的方法,這樣難免對大眾的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疏漏。因此,我們應主動采取課堂教學、學生討論、個別咨詢、重點輔導以及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只有心理問題解決了,才有助于思想政治觀念的接受,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又能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我們應該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
(二)引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學校人們經常說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膶W生,而且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德的核心內容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念,它將持續(xù)有力地指導人們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所以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方向。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引進外資、技術、發(fā)展經濟的同時,西方文化、思想、價值觀也涌入到學校,因此,如何引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學校要充分發(fā)揮黨校、團校的作用,加強政治學習和思想教育,用積極的思想引導他們,大膽地控制和抵制社會生活中消極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意義的活動來教育和引導學生,同時要扎扎實實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用科學發(fā)展的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影響他們,使他們積極、樂觀、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負,提高廣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教職工,特別是教師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科學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而目前許多高校的專任教師只注重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教學,認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專職輔導員該做的事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是隨時隨地發(fā)生,而且還在不斷的變化,如果只靠輔導員來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恐怕既被動、又不及時,也不全面,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發(fā)現的問題,可以及時調查了解,查找原因,正面疏導,對癥下藥,這樣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為高校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門培訓。目前在高校從事專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比較少,輔導員雖然是專職做學生管理工作的,但他們所學的專業(yè)也五花八門,其他專任教師更是如此,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備一定理論水平、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因此,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門培訓,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總之,關注“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和教育引導,科學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使他們成長為社會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夏江敬.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引導措施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5)
2.劉艷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
3.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
4.中國青年報,2012.5.3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2002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