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論證:從辯護到反思

      2013-12-29 00:00:00王海榮
      理論觀察 2013年4期

      [摘 要]道德不應該停留在被動的告知,還應該是一種理性推斷后的主動接受,更應該是尊重基本價值前提下的理智選擇。從對道德論證的辯護到反思,是為了探尋一種既符合“正當”又追求“善”的道德論證理路,從而恢復道德的權威。

      [關鍵詞]道德論證;辯護;反思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35 — 02

      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道德“應該”的意識傳統(tǒng),我們生下來就被教化應該信守諾言、不許傷害無辜等等,在反復說明的基礎之上,試圖讓人發(fā)心而信,作出由己而生的行為選擇?!?〕(p23)但是這種“當然性”的“應該”總是過于脆弱,一方面人們在說教中倦怠,一方面在利益中受到?jīng)_擊。于是人們開始對各種“應該”發(fā)出疑問:我們“憑什么”就必須遵守這些“應該”?這里的“憑什么”中的“什么”又何以為“憑”?的確,道德也需要一個理由?!?〕(p1)如果道德能夠根據(jù)理由而產(chǎn)生行動,那么確實能夠在理性邏輯中獲取“信”的根據(jù)和力量,達到“由理取信”。但同時,我們還擔心理性的動機是否會侵蝕所追求道德的價值,即那些評判理由的標準是否正當,又是否合乎“善”。本文的觀點是,為道德論證是必要的,但是應該剔除掉與“善”相違背的取向,比如說絕對的功利,漠視公平等等,在反思道德論證理路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超越。

      一、道德論證的邏輯理路

      道德論證的理路屬于道德哲學范疇,是從純粹性理性出發(fā)把道德作為一個基于理由的行動問題,以此來判斷規(guī)制人們行為的“應該”、“正當性”與“當然性”,這個過程也可以看作是道德證成(moral justification)。論證過程要來源于以下前提:第一,基于行動者的立場。我們不能試圖游離于行動者之外,以旁觀者的身份說服他人以道德的方式行事。因為一個能夠成功說明人們?yōu)楹我蕴囟ǚ绞叫袆拥睦碚摽赡懿⒉荒軌驈男袆诱?、參與者的立場為這種行動提供有說服力的理由和證成?!?〕(p24)比如說,你在一艘即將下沉的輪船上,拼命地尋找可以賴以逃生的東西,可惜一無所獲。此時在你旁邊正好有一個穿著救生衣的陌生人,你足夠強壯,可以輕易地將救生衣從他那里搶過來據(jù)為己有,而且這么做也沒人會發(fā)現(xiàn),你不必擔心將來會被譴責或懲罰?!?〕(p10)(科斯嘉德的例子)這種情況,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為了自己求生而將他人置于險境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站在行動者的位置上思考,問題就會發(fā)生變化,即此時為什么我們還應當關注道德的對或錯?在生命垂危之際,道德考量是否仍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權威?如果我們不站在行動者的立場上,就無法對此類問題進行反思,就無法為“我應當是道德的”提供強有力的理由,更不能稱其為對道德的真正論證。第二,基于理性的設定。理性在于合乎自身“利益”的判定,要能夠做出這樣的判定,作為理性的人要具備關切道德的能力,包括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知識的習得。要具備分析的能力,告知自己為什么應當以如此方式行動,行動的后果和需要考慮的價值。要具備反思的能力,反思一般的道德原則或正當性標準。為什么道德提供的行動理由是重要的(甚至在多數(shù)情況下優(yōu)先于其他理由),這種重要性究竟是指什么。〔5〕(p23)第三,基于考量的道德原則。道德原則作為提供道德論證的標準,一方面為解釋道德直覺闡明所依據(jù)的道理,另一方面為思考道德選擇提供參照的資源。其代表觀點一是結果主義的倫理原則,即功利主義,道德與否取決于行為的結果并把總體效用最大化作為衡量結果的標準,另一種代表觀點是絕對主義道德倫理原則,即康德的“絕對命令”,強調(diào)道德具有絕對的道德準則、明確的職責與權力,無論行為結果如何。原則應用于道德論證可以表述為:一個行動如果在道德上是可以證成的,當且僅當這個行動的判斷標準與原則相吻合,即原則就是行動為之正當?shù)臉藴?,就是道德正當性(rightness)的來源。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道德分歧和道德困境的存在,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特定的道德原則在任何時候都能幫助你作出道德選擇。道德原則在道德證成問題產(chǎn)生的時候才會發(fā)揮作用,而且應用道德證成的原則可以不是一個,還需要在實踐中去甄選、去修正,它不是唯一的、確定的。在道德證成的邏輯理路上以行動者的視角出發(fā),以理性的思維運用道德原則,就是在為行動尋找正當?shù)牡赖吕碛伞?/p>

      二、道德論證的有效性

      經(jīng)由論證的道德之所以能夠讓人深信,并自主產(chǎn)生道德行為,在于這種論證的邏輯與利益相符、與情感相容,所以這種論證是有效的,是能夠被普遍支持的。

      第一,利益的優(yōu)先性。對道德要求的存在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事實,對道德目標的實現(xiàn)也是人類交往的一個基本訴求。通常我們認為,每個人都負有道德責任和義務,我們也希望道德行為能夠自發(fā)而生,由此維持社會合作與穩(wěn)定,但是道德要求與自我利益之間往往會不一致,甚至是沖突。對道德論證的理路首先保證了利益的優(yōu)先性,從第一人稱行動者的立場考慮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它沒有脫離道德而談利益,而是把利益作為實現(xiàn)道德的前提和基礎。一個理性的人勢必要為自己選擇道德行為尋找依據(jù),即使人有利他的需要,但是對自我利益的追求是人的生存方式,一個不追求利益的人是沒辦法生存的,所以我們不能擺脫實現(xiàn)利益去實現(xiàn)道德。如果讓人違背自己的利益去行事,那一定是不起作用的說教行為。

      第二,情感的兼容性。道德論證基于理性的設定,但它不單單是讓人服從利益、欲望,還有對情感的關切。雅斯貝爾斯說理性絕不是冷漠地容納它遇到的一切;相反它是一種坦率的感受的關切。它不只是認知,它也是闡明,它像求婚般的探詢。〔6〕(p53)論證的邏輯理路以行動者的視角來考量道德的正當與否,也是在考慮不同境遇之下道德呈現(xiàn)的情感變數(shù)。因為,規(guī)范的有效性和行為的合法性并不都像理性主義者所設想的那樣是無條件的,它們的有效性取決于行動者的實際處境和心理狀態(tài)?!?〕(p30)而不把道德原則視為解決道德選擇的唯一標準一般化、普遍化,相反,以道德原則作為參照標準展開論辯,激發(fā)行動者在道德困境中深入反思,在實踐智慧中重新作出判斷,更是對情感的重視。

      的確,道德論證對利益和情感的雙重關注,使由己而生的道德行為選擇成為可能,這種有效性的根據(jù)顯而易見。但是對理性和利益的過分重視,也讓人們擔心所謂的“正當理由”是否會侵蝕“善”的理念,這樣的“正當”是否真的合乎“正義”的規(guī)范,就如同前面的例子,是不是為己求生之時,真的可以置他人于險境,這是以自己生命的名義去剝奪他人的生命。若是換成金錢的名義呢?又將以什么作為代價?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對道德論證的邏輯展開反思,并試圖予以修正。

      三、道德論證的修正

      對道德論證的修正是為了在為“正當”辯護之后,還要追求一種“好”的論證方式,這種經(jīng)由修正的道德論證既符合 “正當”的規(guī)范又考慮到那些表達為“善”的理念,以此作為最根本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根據(jù),才是人之向往的道德法則。在道德論證中不容被擠占和侵蝕的價值至少應該包括公平、包括公益、包括需要。

      第一,要求公平。道德證成對公平的考慮,是致力于發(fā)展成為一種去階級、去階層的論證,它假設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道德問題,無論高低、貴賤、貧富,這樣被平等對待的個人才能接受論證的理由。對公平要求的道德論證一方面能夠緩解市場產(chǎn)生的社會分化,另一方面能夠控制個人優(yōu)先價值對情感的擠占。比如說一個人的至上原則是利益優(yōu)先,他可能不惜一切代價為利益服務,為了謀利用金錢索取地位、情感甚至生命,那么這樣的人得到的不僅不是謀利后的快感,還會形成自己與他人的極大分化。若是社會承認類似的規(guī)則,若是人人都沒有公平可尋,那么自然沒有義務和責任而言,自私自利的個人開始狂熱的利己行動,開始對規(guī)則的踐踏,道德解體自然也就開始了,無論對于選擇哪種價值優(yōu)先的個人還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道德論證都必須以保證公平為原則,保證每個人被平等地對待。

      第二,追求公益。公益即公共利益,這是“公共的善”(public good or common good)的物化形式,〔8〕強調(diào)對共同體的意義。道德論證從單一性的自我出發(fā)為道德行為尋找理由,這種理由是利己的、是理性的,即使兼容情感也是從行動者的角度考慮。雖然論證的理由是有效的但卻導向個人走入單一的主體性思維,甚至可能成為各種目的、屬性和欲望的被動接受者,而對公益的追求,是把個人置于共同體中,是對歸屬和承認的一種需要,因為個人不能獨立于他者、獨立于社會而存在。事實上,依賴是人類的常態(tài),獨立自存恰恰是人類生活的例外?!?〕(p29-30)道德作為處理人與“他者”關系的規(guī)范,內(nèi)在地包含著“為他”性質(zhì)的道德。〔10〕(p16)所以道德論證也要考慮到公益的價值,走向主體間性,這樣的理由導向會使個人不僅關注于自身,也能關注于他人和公共生活,由此追求善的公共生活。

      第三,關注需要。需要的必要性意味著無法放棄該物,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它有別于想要(want)和欲求(desire);需要的依賴性意味著自身不能實現(xiàn),個人無法承擔,因此需要不能被提供之時就會出現(xiàn)傷害。顯然需要空缺的后果是不堪忍受的。所以道德論證要關注需要,摒棄需要的道德論證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他者而言都是無法接受的。珍視對公平、公益、需要的道德論證理路才能將提供人的規(guī)范有效性和行為合法性的“外在的理由”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的理由”。

      總之,對道德論證的辯護與反思是在尋找一種既符合邏輯推理又能考慮到人類珍視價值的證成理路,這樣的道德理由不啻是“利益”更強調(diào)“情感”;不啻是“正當”,還有更加重要的“善”。這才是人類追求的道德法則,才能建構普遍而合理的道德權威,才能出現(xiàn)一個富于德性的社會,一個充滿善性的社會。

      〔參 考 文 獻〕

      〔1〕張蓬.從“存在”的視域看“道德應該”的悖論〔J〕.河北學刊,2009,(06).

      〔2〕斯圖亞特·雷切爾斯.道德的理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5〕任俊.道德哲學中的證成問題〔J〕.基礎理論研究,2013,(01).

      〔4〕ChristineM.Korsgaard.TheSourcesofNorm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6〕〔美〕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M〕.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2005.

      〔7〕〔英〕伯納德·威廉斯.道德運氣〔M〕.徐向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8〕Kittay, Eva Feder.Love’s Labor: Essays on Women,

      Equality and Dependency〔M〕. New York: Routledge,1999.

      〔9〕劉仁貴.論道德二重性——一種人性論的視角〔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10〕Reader,Soran.Needs and Moral Necessity.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2007.

      〔責任編輯:陳玉榮〕

      盐津县| 白银市| 栾城县| 佳木斯市| 阿克苏市| 郓城县| 南宁市| 公安县| 保靖县| 龙井市| 射阳县| 南华县| 桂平市| 丘北县| 抚远县| 建瓯市| 东丰县| 沧州市| 弥勒县| 永济市| 瓮安县| 衢州市| 大厂| 祁阳县| 哈巴河县| 科尔| 宝鸡市| 乡城县| 祥云县| 达日县| 靖安县| 怀远县| 潢川县| 修武县| 昆山市| 前郭尔| 自治县| 福建省| 丰原市| 成都市|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