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玻璃藝術是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藝術門類,從藝術史的角度對玻璃藝術的演變和發(fā)展進程進行梳理,無論是對了解古代玻璃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還是對豐富現代玻璃藝術表現語言都有意義。就世界玻璃藝術中心轉移過程來看,早期玻璃藝術在世界各地都有多元的發(fā)展,而在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則成為世界玻璃藝術的中心;就玻璃藝術風格技術演變和發(fā)展的進程來看,玻璃藝術及其工藝技術越來越向著玻璃本身的材質美與工藝美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玻璃藝術;起源;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47 — 02
玻璃藝術是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藝術門類,從藝術史的角度對世界玻璃藝術中心轉移過程,以及玻璃藝術風格技術演變和發(fā)展的進程進行梳理,無論是對了解古代玻璃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還是對豐富現代玻璃藝術表現語言都有意義。
一般認為玻璃是在人類掌握了制陶技術之后由古埃及人發(fā)明的,目前考古發(fā)現最早的玻璃制品是約公元前3000年的有孔玻璃珠,當時是由沙、灰與天然碳酸蘇打的混合物加熱制成,用此種方法與原料所制成的玻璃并不透明。到新王國時期之后,埃及人又發(fā)明了玻璃的著色技術,現在能夠看到的早期彩色玻璃藝術制品,是在底比斯通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睡蓮紋玻璃杯”,這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時期所制,以大面積的群青色與橙黃色作對比,穿插著深藍色和黑色線條,使人感到古拙而流美。當時的玻璃藝術品的制作主要采用“沙芯法”,這種方法是先用粘土及沙制成器物內模,并使之充實,然后放入盛有玻璃溶液的坩堝中旋轉,利用轉動時產生的離心力,使之均勻地附上玻璃層,在其即將冷卻之前,還可以再貼上保持半流動狀態(tài)的彩色玻璃作為裝飾,如果用工具在此時刻劃則可產生各種凹凸起伏的藝術紋飾,待玻璃冷卻成形之后,除去顆粒狀的酥松內模即得以完成?,F藏于大英博物館的“魚形玻璃容器”出土于古埃及阿瑪那,這件玻璃制品是采用了包括“沙芯法”在內的多種加工手段制成的藝術佳品,代表了當時埃及人玻璃藝術品制造的最高水平。
作為玻璃工藝發(fā)祥地的古埃及,在新王國時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玻璃為材質,表現藝術語言,無疑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公元一世紀羅馬成為玻璃藝術的中心,古羅馬的早期玻璃藝術制品出現了抽象的裝飾紋樣,并且開始結合玻璃的透明質地加入顏色,使其晶瑩剔透,五光十色。色彩主要以深藍、寶石綠、淡紫、黃赭等色為基色,并結合乳白、淡紅、黃等顏色。古羅馬人還發(fā)明了“熱溶馬賽克玻璃”的制作方法,其方法是將多色玻璃的碎片置于窯內加熱使之溶解,這種技術就是后來發(fā)展到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萬花藝術玻璃”制作技術的前身,“萬花藝術玻璃”是將諸多各色玻璃卷成的彩色玻璃棒橫裁之后,將縱面排列于器壁上,再經熱熔制成,這種玻璃在有光線照射時會產生出色彩絢爛的綺麗藝術效果。當時較為常見的制作方法是“吹造法”,即將加熱后的玻璃插入管狀棒,隨即向內吹氣,在吹造的過程中不斷塑造器形,然后將預先制好的其他部分加熱后溶接在它的上面。更值一提的是,此時已經會將各種技術和藝術手法綜合運用了,比如發(fā)明了在已冷卻了的玻璃制品上施加裝飾的手法,就是用畫筆將比器物本體熔點低的各色玻璃粉彩繪在玻璃器物上之后入窯燒制完成,在阿富汗貝古拉姆出土的彩繪紋飾玻璃杯就是用這種方法精制而成的,極具美感。此外,還出現了在玻璃器物表面透雕紋飾的藝術手法,還有將由金屬箔片刻劃成的裝飾品夾鑄在兩層玻璃之間的藝術方法等等。與陶器相比,羅馬人更加青睞玻璃制品,羅馬人將玻璃藝術帶入到了當時的黃金時期。
伊斯蘭地區(qū)此時的玻璃藝術主要采用彩繪或鍍金等工藝手法,藝術特點精致豪華且富于地域性與宗教性。
中世紀時期玻璃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都帶有極其濃烈的宗教色彩,遺存的玻璃制品也不是很多,主要包括圣酒杯、圣水杯、圣物罐等。從現藏于克羅地亞博物館的“圣水玻璃杯”和“圣物玻璃罐”來看,不難感受到工藝技術的嫻熟與宗教信仰的虔誠融合而成的審美品位。此時最具代表性的玻璃藝術制品還是教堂彩色玻璃窗,其制作先是將鉛條編連成多種抽象輪廓,然后再用以紅、紫、藍等顏色為主的小塊彩繪玻璃鑲嵌進去,這種彩色玻璃窗在十三、十四世紀的哥特式教堂處處可見,已成為該種建筑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玻璃藝術中心是威尼斯共和國庇護下的穆拉諾島,所以此時“穆拉諾玻璃藝術”著稱于世。十三至十四世紀的穆拉諾式玻璃藝術器皿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彩繪上神話、寓言、肖像、宗教等內容之后二次燒制而成,常見器形一般都是模仿金屬器皿和陶器,實際上它的裝飾性主要在繪畫方面,而技術方式比較接近于琺瑯彩繪。到十五世紀中期和十六世紀玻璃器呈現出了技術技巧與藝術樣式紛呈的狀態(tài),這時不僅器壁較薄、色彩豐富、質地細膩,而且還出現了模仿大理石或瑪瑙的玻璃藝術品,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材質美與工藝美的結合。當時還能夠制作出十分美麗、獨具特色的“冰紋玻璃”、“羅馬式玻璃”、“嵌網玻璃”、“嵌線玻璃”等藝術樣式。制作技術除了吹造法以外又興起了刻花法,用筆桿狀的金剛鉆雕刻而成的刻花玻璃,能夠刻畫出復雜的纏枝紋樣,從而具備了巴洛克藝術的顯著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穆拉諾成為玻璃藝術中心,主要原因之一是,這里與威尼斯隔海相望,工藝美術師們集中之后便不易將玻璃藝術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技法外傳,否則將被處以重刑,但盡管如此,意大利的玻璃工藝美術師還是把相當秘密的玻璃藝術制作技術和裝飾技法傳播到了法國、英國、尼德蘭、德國等國家和地區(qū)。據記載,1532年紐倫堡市政府就曾宣布其玻璃藝術源于威尼斯,1550年英國也有威尼斯的玻璃工藝美術師工作的記錄,此外,法國宮廷也有招聘威尼斯玻璃工藝美術師的記錄,可見當時意大利的玻璃藝術影響到了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十三至十五世紀德國在哥特時代生產出一種墨綠色的“森林玻璃”,它是森林地區(qū)的工廠使用植物灰提煉而成的鉀鹽作助熔劑制造而成的,這種玻璃所制成的工藝品具有器形厚實淳樸的藝術特點,典型產品是下端有高圈底,上端邊緣外展的酒杯,這種酒杯在十六世紀造型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至今,稱為“萊茵葡萄酒杯”。
十七世紀德國和英國的玻璃藝術品逐漸取代了威尼斯玻璃藝術品在歐洲的影響和銷售市場。德國紐倫堡等地除了保持琺瑯彩繪的傳統(tǒng)工藝之外,主要的藝術成就是把旋盤式寶石研磨技術應用在透明玻璃器上浮雕出幾何紋樣、肖像等裝飾圖案,現藏于紐約科尼克玻璃美術館的“磨花玻璃高腳杯”便是德國紐倫堡的作品,是將寶石研磨技術運用到玻璃磨花的典型藝術作品,其制作工藝和裝飾水平完全可與威尼斯玻璃藝術品相媲美。
在英國,著名玻璃藝術家喬治·列維茲克羅托制成了含鉛的特種玻璃,這種玻璃也稱為鉛玻璃,它的折射率遠遠高于威尼斯、波西米亞的晶質玻璃,質地較軟,易于雕刻紋飾,更適合用作光學玻璃和高級酒具。此外,燃料由木材變?yōu)槊禾浚⑹褂瞄]口坩堝,這樣既可防止煤炭和雜志混入玻璃溶液,又能避免燃燒氣體與玻璃接觸,從而使玻璃更加純凈,這種玻璃不易破碎,所以被法國的里昂和南特及歐洲其他地方仿制。1669年法國還在巴黎成立王室制鏡所,成為法國最大的玻璃工藝中心,并能用鑄造法生產大面積的玻璃鏡和平板玻璃。除此之外弗蘭德斯的安特衛(wèi)普和布魯塞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區(qū)也都受到威尼斯、德國等玻璃工藝的影響成為當時玻璃藝術中心。
十九世紀捷克成為歐洲玻璃藝術的后起之秀,由于捷克玻璃工藝制作精良,質地上乘、聲譽極好,使它在各國宮廷教堂和新興市民階層備受青睞,捷克的玻璃藝術品材質晶瑩剔透,造型大方挺拔,裝飾華美典雅,所以它成為新古典主義玻璃藝術的代表。奧地利維也納的玻璃藝術風格在新古典主義時期與捷克不同,體現出豪華繁麗的宮廷藝術特點,多在立體刻花上彩繪以田園風光及宮廷生活為內容的主題,并在口沿等處描金以增加豪華藝術氣氛。
總之這一時期玻璃藝術在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之外,還在捷克、奧地利等地得到迅速發(fā)展,除繼承和發(fā)揚了古羅馬的熱溶鑲嵌、威尼斯的刻花、德國的彩繪等藝術手法之外,還在器型上表現出運用同心圓等處理手法以取得對稱而和諧的藝術效果。歐洲“新藝術運動”時期,巴黎與南錫是當時的兩個中心,“南錫派”的代表人物加萊是玻璃藝術家,擅長于在半透明的玻璃器上做裝飾性浮雕,從而開啟了近現代玻璃藝術史。
通過考察世界玻璃藝術起源和發(fā)展過程,可以對世界玻璃藝術中心轉移的基本過程以及玻璃藝術工藝技術演變和發(fā)展進程有較為明確的認識。
首先,世界玻璃藝術最初的中心是古埃及,公元一世紀之后,羅馬成為玻璃中心,五世紀至八世紀的中東地區(qū)成為另一中心,九至十四世紀時大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開羅成為中東地區(qū)的玻璃藝術中心,十二世紀威尼斯成為玻璃藝術中心,直到十五、十六世紀意大利成為歐洲玻璃藝術中心影響到了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qū)。此時,波西米亞和德國成為歐洲的另一中心,十七世紀之后歐洲的玻璃藝術發(fā)展迅速,法國巴黎、德國紐倫堡、弗蘭德的安特衛(wèi)普和布魯塞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都成為玻璃藝術中心,十九世紀捷克又成為歐洲玻璃藝術的后起之秀??梢?,早期玻璃藝術在各地都有多元的發(fā)展,而在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則成為世界玻璃藝術中心。
其次,玻璃藝術的工藝技術在古埃及時期是使用“沙心法”,后來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羅馬人發(fā)明了“吹造法”,并隨即創(chuàng)造出了“熱溶馬賽克玻璃”、“萬花玻璃”、“透雕玻璃”、“夾層玻璃”、“彩紋玻璃”等不同藝術樣式。十三至十五世紀,德國出現了“森林玻璃”,英國出現了“鉛玻璃”,之后意大利出現了“穆拉諾式玻璃”、“羅馬式玻璃、”“嵌網玻璃”、“嵌線玻璃”,威尼斯則興起了“刻花玻璃”,十七世紀,德國興起了“研磨玻璃”和“彩繪玻璃”等藝術形式。此后玻璃藝術工藝技術越來越向著玻璃本身的材質美與工藝美方向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潘金龍.玻璃工藝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4.
〔2〕韓雨蒙,董俊茹.玻璃裝飾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3〕周靜,鄔烈英.現代玻璃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4〕朱孝岳.西方玻璃工藝小史〔J〕.上海工藝美術,1990,(04).
〔5〕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愛德華·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藝史〔M〕.朱淳,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
〔7〕黃賽.論西方套色玻璃藝術的發(fā)展〔J〕.裝飾,2006,(03).
〔責任編輯:陳玉榮〕